《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璧與琮象征著玄黃天地,、陰陽,其圓孔可視為天門地戶的入口,。玉璧通天始于黑龍江小南山的前紅山文化,,玉琮通地,始于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多有構圖復雜的神人獸面形象,,一節(jié)至多節(jié)不等。商代玉琮紋飾簡練,,婦好墓出土有弦紋和蟬紋琮,。周代玉琮多為一節(jié)式,節(jié)較長,,多光素無紋,,精美者飾鳳紋、獸面紋等紋樣,,但圖案均較簡化,。 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西周玉琮,青玉質,,器呈青灰色,,上有褐色沁紋,。高10.1厘米,,射徑7厘米,內孔徑5.5厘米,,器外方內圓,,上、下射部為矮圓柱體,,中間為方柱體,,中心從上至下有一大圓穿孔,外壁光素無紋,。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2009號虢仲墓出土的“小臣妥見”玉琮,,青白玉,,局部受沁有黃色或棕色斑點或斑紋。通高12.1厘米,,寬4.9~5.1厘米,,孔徑4厘米,射高2厘米,。玉質溫潤晶瑩,,微透明。方柱體,,內圓外方,,射較高。近射處一端橫向鏤出一近橢圓狀穿孔,,其整體形狀頗似商代卜骨上鉆鑿痕跡,。一端射口平面呈順時針方向豎刻銘文一行四字“小臣妥見”。 1986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張家坡井叔墓出土的西周鳳紋玉琮,,軟玉質,,長5.5厘米,寬4.3厘米,,孔徑3.3厘米,,厚0.5厘米。柱體,,四面刻鳳鳥紋,,用一寬一細雙線勾徹,線條婉轉飄逸,,圓潤優(yōu)美,。 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出土的西周獸面紋玉琮,軟玉質,,有簡化的獸面紋,,是屬于延續(xù)良渚文化的玉琮。 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西周玉琮,,灰白色玉,,有黃及灰色斑,土沁及裂痕明顯,。通高13.5厘米,,寬8.2厘米,厚1厘米,,孔徑8.2厘米,,為外方內圓的矮筒狀,上下對穿大孔,全器光素無雕紋,。下端為后人加底,,改做花瓶。 收藏于武漢博物館的四件西周玉琮,,軟玉質,,有黃褐色斑。內圓外方,,上下對穿大圓孔,,高出方體,方體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對稱一致,,表面光素無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