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 子張篇第十九 程石泉曰: 此篇所記者為子張、 子夏,、 子游,、 子貢及曾子之言。 《論語義疏》 曰: 就此篇大分為五段,, 總明弟子稟仰記言行皆可軌則,, 第一先述子張語, 第二子夏語,, 第三子游語,, 第四曾參語, 第五子貢語,。 此一篇皆是弟子語,, 無孔子語也。 朱子曰: 此篇皆記弟子之言, 而子夏為多,, 子貢次之,。 蓋孔門自顏?zhàn)右韵拢?穎悟莫若子貢; 自曾子以下,,篤實(shí)無若子夏,。 故特記之詳焉。 凡二十五章,。 《論語注疏》 曰: 此篇記士行,、 交情、 仁人,、 勉學(xué),,或接聞夫子之語, 或辨揚(yáng)圣師之德,, 以其皆弟子所言,,故善次諸篇之后。 錢穆曰: 本篇皆記門弟子之言,。 蓋自孔子歿后,, 述遺教以誘后學(xué), 以及同門相切磋,, 以其能發(fā)明圣義,, 故編者集為一篇, 以置《論語》 之后,。 無顏淵,、 子路諸人語, 以其歿在前,。 本篇二十五章,, 皆記孔門諸弟子之言, 而特以子貢三章贊美孔子者為殿,。 時(shí)人如叔孫武叔,、 陳子禽皆以為子貢賢于仲尼, 可見子貢晚年,, 其進(jìn)德修業(yè)之功,, 亦幾幾乎超賢入圣矣。 而子貢智足以知圣人,, 又能善言之,。 揚(yáng)子云曰: “仲尼圣人也, 或劣諸子貢,, 子貢辭而辟之,, 然后廓如也,。 ”然則圣道之光昌, 子貢之功亦不小矣,。 故《論語》 編者以此三章列之本篇之末,。 又曰: 孔門諸賢, 于孔子卒后,, 盛德光輝, 各自超絕,。 不惟西河之人擬子夏于孔子,。 乃如子夏、 子游之賢,, 欲以所事孔子者事有若,。 本章陳子禽, 或因其疑子貢賢于孔子,, 遂謂其非孔子弟子陳亢,。 陳亢亦未脫一時(shí)之見而已, 焉見其必非孔子弟子,? 由于孔門后起之多賢,, 益見孔子教育精神之偉大, 而孔子之高出于諸賢,,亦可由此想像矣,。 司馬遷贊孔子, 曰: “高山仰止,, 景行行之,, 雖不能至, 心向往之,。 ”讀《論語》 者,, 本此十六字心情, 庶可以漸企乎有窺于圣道之幾希,。 又曰: 孔門弟子有先后輩之別,。 《左傳》 多載子路、冉有,、 子貢,, 而子貢之事尤多。 《戴記》 多載曾子,、游,、 夏、 子張之言,, 而子路,、 冉有,、 子貢則罕見。 方孔子生時(shí),, 顏,、 閔具體而微, 仲弓可使南面,, 羽冀圣道,,以先進(jìn)篇所列前三科諸賢為主。 然既為日月之明所掩,,其稱述于后者轉(zhuǎn)少,。 曾子、 游,、 夏,、 子張, 事孔子之日短,, 教學(xué)者之日長(zhǎng),, 故孔子生時(shí), 此諸賢皆少所表見,,而名言緒論,, 多見于孔子之身后。 即此篇所收,, 亦惟曾子,、 游、 夏,、 子張四人,。 惟子貢, 當(dāng)孔子生時(shí),, 名位已顯,, 又最為諸弟子之長(zhǎng), 領(lǐng)袖群賢,, 昌明師傳,, 厥功為大。 至有子,, 其年與子貢相伯仲,, 較之子路、 冉有,、 閔子,、 仲弓為幼, 而較之曾子,、 游,、 夏,、 子張則又長(zhǎng)矣。以有子與子貢較,, 子貢仕宦之日為多,, 有子講學(xué)之力為勤。 故此后游,、 夏,、 子張皆欲以事孔子者事有若, 以曾子不可而止,。 然有若之繼子貢而為群弟子所推尊可知矣,。 故《前論》 十篇首《學(xué)而》 , 孔子之后即次以有子,, 后次以曾子也,。 然《后論》 之成又晚于《前論》 ,,《子張》 篇中遂不收有子語,。 蓋曾子、 游,、 夏,、 子張諸賢, 其后各自開立門戶,, 傳授徒眾,, 聲光又越出有子之上。 獨(dú)子貢三章,, 列為本篇之殿,, 蓋子貢之稱道圣人,已被視為后起孔門之公論矣,。 又曰: 子張于四賢中年最幼,, 又最早卒。 而儒分為八,, 有子張氏之儒,, 已能自成宗派, 惜乎其未臻高壽以大成其學(xué),。 唐文治曰: 古之親師,、 尊師、 敬師,、 崇師,, 法也亦已至矣。 孔子之道,, 大而能博,, 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shí)也,, 故學(xué)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孔子既歿,, 諸弟子相與進(jìn)德修業(yè),, 傳道不倦, 門人裒錄其語,, 得五人焉: 曰子張,、 曰子夏、 曰子游,、 曰曾子,、 曰子貢, 此即后世學(xué)案之屬也,。 安井衡曰: 此篇所載,, 皆弟子之言。 詳味其意,, 孔子沒后,, 述遺教以誘其門人, 及朋友相切磨之言,, 以其能發(fā)明圣意,, 編者輯以為一篇, 置之圣語之后,。 無顏淵,、子路等之語者, 以其先孔子而沒也,。 馮椅曰: 始子張,、 子夏而終子貢, 三子之言為多,, 疑其門人所輯,。 而曾子稱子, 則成于其門人也,。 按: 本篇凡二十五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