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科| 霸王祠里感知項羽的內心世界 我們知道項羽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一篇《項羽本紀》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樹起了一個英雄,,從此在國人心中就有了一個永遠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遠去,舊物難尋,,要想觸摸他的“體溫”,,體會他的情感,感知他的內心世界,,領略他的文化貢獻,,到烏江霸王祠去憑吊這位歷史人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一個深冬的季節(jié)里,,微風輕拂,陽光清灑,,驅車來到和縣烏江鎮(zhèn)東南1.5公里的鳳凰山,,再一次近距離親近拜謁西楚霸王靈祠,。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刎,,其身體遭到漢軍的殘忍刀砍分裂,,他的頭顱和四肢被漢軍哄搶去領賞了。漢軍撤走后,,當?shù)匕傩?,將項羽分裂之余的殘骸和血衣,集中起來就地掩埋,,算是墓葬,,又稱“衣冠冢”,。后人在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朝初年,,在此基礎上開始建祠,,唐寶應元年(762年),當時的當涂縣令,、書法家李陽冰題寫了“西楚霸王靈祠”,。此后歷經(jīng)多次修葺與擴建,擁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傳說皇帝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yè)偉,但終究未成帝業(yè),,故少建半間,。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有石獅、旱船,、鐘,、鼎、碑等文物無數(shù),。后世之人,,尊項羽為英雄,感其伏劍此地,,不顧周折勞頓,,紛紛前來憑吊。唐宋詩人孟效,、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名家均有題詩書法留記。后又屢遭兵災,,大部分建筑物在戰(zhàn)火中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塑了霸王像,懸掛有“拔山蓋世”的匾額,。新中國成立時,,祠內還保存有塑像數(shù)尊?!拔母铩敝?,塑像、墓地被毀,,僅存正殿三間與西側廂房,,改為烏江農業(yè)中學校址。上世紀八十年代,,和縣政府規(guī)劃重修霸王祠,,1984年,重建享殿5間,,面積188平方米?,F(xiàn)在的霸王祠,分祠內和祠外兩大部分,,總共占地108畝,,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A級風景區(qū),。 進入景區(qū)后,,車子直接到達景區(qū)核心部位,霸王祠前,。祠前是一不大的廣場,,可以作為臨時停車場使用。祠前正前方,,有一顆不算高大的古樹,,是什么樹名我不太清楚,我好奇的是,,樹枝上纏繞著無數(shù)條紅色的綢帶,,講解員介紹說是前來憑吊的群眾纏掛上去的,,以表達對項羽的紀念。霸王祠是一組坐北朝南的建筑,,抬頭仰望祠前門樓上的“西楚霸王靈祠”六個大字,,這是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題寫的。登上十多級臺階后進入祠內,,看到的是一個四合院式的結構,,我們先來到西側殿,這里是介紹項羽生平的陳列館,,由八幅木刻畫組成,。這八幅木刻畫分別是:壯志凌云、吳中揭竿,、破釜沉舟,、鴻門宴、定都彭城,、霸王別姬,、垓下突圍和飲劍烏江。 對這段歷史非常熟悉的講解員,,依據(jù)這八幅木刻畫給我們作了詳盡的講解,。項羽是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公元前232年,,出生于今天的江蘇宿遷,。項羽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秦滅楚時,,項燕被秦軍大將王翦所殺,,他的父親也在與秦交戰(zhàn)中死亡。家仇國恨,,從小就立下了滅秦復楚的雄心,。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暴政,,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項羽也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事,。項羽率領的抗秦隊伍,,在對秦戰(zhàn)斗中逐漸壯大,并脫穎而出,。在巨鹿決戰(zhàn)中,,項羽率軍破釜沉舟,先置死地而后生,,大敗秦軍主力章邯的隊伍,,成為這場戰(zhàn)爭的轉折點,,也造就了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奇跡。劉邦與項羽是共同反秦暴政的盟友,,也是對手,,項羽在鴻門設宴,邀請劉邦赴宴,,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以絕后患,,但項羽猶豫不決,,痛失良機,放虎歸山,。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進駐咸陽,殺掉秦朝皇帝子嬰,,推翻秦王朝,。有人建議項羽定都咸陽,但項羽認為“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還是定都家鄉(xiāng)彭城,自稱楚霸王,,分封各路諸侯,。隨著劉邦勢力的壯大,開始了四年之久的劉邦項羽之間爭奪霸業(yè)的楚漢相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匯集反叛項羽的各路諸侯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安徽靈璧),,在四面楚歌聲中,,楚軍軍心渙散,項羽在軍帳中驚呼“漢皆已得楚乎,?”隨后唱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一名傳千古的《垓下歌》。身旁的愛姬虞姬悲痛欲絕,,拿劍起舞,,邊舞邊和“漢軍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之后,橫劍自刎,,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解決項羽的后顧之憂,。霸王別姬被后人稱為千古悲歌。 項羽帶領剩下的800騎士,,渡過淮水,,來到烏江駟馬山,發(fā)現(xiàn)路上竟然有螞蟻歪歪斜斜爬就的四個大字“項羽必死”,。項羽認為天意已定,,就對身邊的28個壯士說“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從駟馬山再到烏江江邊,,只剩單人獨馬,后有追兵漸近,,眼前大江阻隔,。這時烏江亭長拴舟岸邊,力勸項羽“江東地方千里,,渡江向東,,猶可稱王”。但是項羽終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就把自己的坐騎烏騅馬送予亭長,,拔劍自刎江邊,結束了悲壯的一生,,時年31歲,。傳說烏騅馬雖然被亭長用小舟渡到對岸,但沒有看到自己的主人過江,,還是選擇滾死在山坡上以身殉主,,馬鞍落到一旁,日而久之形成一座馬鞍型的山,,這就是馬鞍山的由來,。 看過西側殿陳列館后,我們跟隨講解員來到對面的東側殿,。東側殿有項羽,、虞姬等人物蠟像,還有依據(jù)破釜沉舟,、暗渡陳倉等成語故事制作的四組沙盤,。祠內南側殿就是主殿,叫享殿,為1984年重修,。大殿中央矗立著一尊仿青銅霸王像,,高達2.66米,塑像上方懸掛書法家田原書寫的“叱咤風云”橫匾,。大門木柱上是林散之題寫的對聯(lián):“猶聽叱咤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云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己拋首呂馬童”,。穿過享殿,進入墓葬區(qū),。一條石板神道通往墓臺,,兩側古松掩映,兩旁立有4對石人石獸,,粗獷簡約,。墓臺四周有仿白玉欄桿,中立有“西楚霸王衣冠?!北环?。墓成橢圓狀,,左側有地下墓道,。 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按理說應該是“勝者為王敗者寇”,,但中國歷史對待項羽,,卻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對項羽作出了客觀的評判,。項羽的對立面除了秦帝之外就是劉邦,,劉項之間的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出為爭帝王而戰(zhàn)的大戲。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十二本紀,,都是為幾千年的帝王而寫,,只有項羽是例外,是未成就帝業(yè)而寫了本紀,,足可見項羽在太史公心中的地位和分量,。項羽是個悲劇人物,他的失敗緣于他人性的弱點,。他學而不恒,,不肯讀書,學兵法又淺嘗輒止,;他性格殘忍暴虐,,動不動就坑殺俘虜幾十萬;他優(yōu)柔寡斷,,鴻門設宴又放走劉邦,,鑄成大錯;他個人英雄,常單騎作戰(zhàn)殺敵,,陶醉于自己的武功和勇猛,。這些都是他失敗的因素。與他相比,,劉邦則是一個整天不事產業(yè),、游手好閑的無賴。大凡亂世,,能成王者一定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要有幾分潑皮無賴勁頭,而且能說大話忽悠別人,。老老實實守規(guī)矩又只會用蠻力解決問題的人,,很難有大的出息和成就。劉邦是一個“身無分文,、敢坐首席”的人,,而且以此征服了閱世很深很有名望的鄉(xiāng)紳呂公,呂公不顧自己老伴的反對,,堅決把視為掌上明珠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劉邦在46歲時參加反秦戰(zhàn)爭,他善于抓住關鍵點來擴張自己的勢力,,善于用人并贏得人心,,危機時刻又往往有高人指點并挽救,在他身上充滿了政治智慧,。在共同參與反秦戰(zhàn)爭并推翻秦王朝之后,,又在與項羽爭霸中勝出。一個潑皮無賴只用了7年時間,,就登上至高無上的皇位寶座,,建立漢王朝,成就了一番帝業(yè),,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的漢唐文化的起點,。 項羽雖然在成就帝業(yè)的爭戰(zhàn)中失敗了,但他卻在最后失敗的一剎那,,因“不肯過江東”,,而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個自我,。垓下受困,,他毫無懼色,再發(fā)虎威,,連斬數(shù)將,。當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圍時,,便對敵陣中的熟人喊道:呂馬童,你過來,,拿我的頭顱去領賞吧,,說罷拔劍自刎。他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寧肯去見閻王,,也羞于再見江東父老,。他與劉邦長期爭斗,看到生靈涂炭,,就說百姓何罪,?請與劉邦單獨決斗,狡猾的劉邦當然不干,,這也看出他淳樸天真的一面,。項羽本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的一支普通的反秦力量,后漸成主力,,尤其是巨鹿之戰(zhàn)后,,他成了各路諸侯的實際首領。滅秦后,,他自稱西楚霸王,,封各路諸侯到各地為王近二十個,。他有心稱霸揚威,,卻無心治國安邦,缺乏帝王之術,。 在游覽過程中,,聽著講解員的講解,體會著眾多碑刻,、楹聯(lián),、蠟像、名家題寫等等,,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震撼和沖擊,。一條條因項羽而生成的成語、典故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如一舉兩得,、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決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錦衣夜行、霸王別姬等等,,大體有一百多條,。要知道,現(xiàn)在我們常用的成語也就一千多條,,與項羽有關的就占到了百條,,可見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和影響力。項羽只活了31歲,,政治,、軍事生涯也就六、七年,。后人都贊賞他拔山扛鼎的武功,,沒有在意,或者說是忽略了他的文化貢獻,。項羽少年時不愛讀書,,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永遠讀不完的書,。漢代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司馬遷寫了這樣一個人物,,塑造了這樣一個英雄,,影響了中華民族歷史兩千多年,而且還將繼續(xù)影響下去,。 漢之后,,項羽成了中國文化說不盡的話題。歷史學家從各種角度進行點評,,文學家把項羽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各類文學作品,,戲劇表演者把項羽形象搬到了舞臺,詩人寫詩,,畫家作畫,,民間也有了廣泛的傳頌。項羽是失敗者,,但在這些文化作品中項羽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xiàn)的,,表達的是對項羽的肯定和崇敬。 千百年來,,在我們這樣一個勝者為王敗者寇的文化環(huán)境里,,從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給予這個落敗英雄以少有的寬容和尊崇,史家以王侯的規(guī)格為他立傳,,文人幻想他可能東山再起,,老百姓則很實際地給他立祠供奉,并尊他為項王菩薩,。全國北到河北南到臺灣,,“項王祠”“項王廟”不知有多少,老百姓自覺地封他為神,。南遷到福建的百姓奉霸王為自家的保護神,,臺灣許姓家族從大陸請去項羽塑像建廟供奉,以保佑他們平安,、幸福,。沒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覺地信,。時至今日,在烏江,,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項羽的雕像前總是香火繚繞,四鄉(xiāng)八鎮(zhèn)的村民們都趕來參加這里的廟會,,人們或以物易物,,或說唱游樂,在喧鬧中,,佇立著的項羽似乎也多了幾分歡愉,,少了些許威嚴。項羽是民間篩選出來的,,體現(xiàn)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們喜歡他的剛烈勇敢、純樸真實,。這是民間的海選,與政治無關,,與成敗無關,,是與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兩個價值體系,。一個是做人,,一個是愛國。 項羽是一個多色彩的人物,。剛烈堅強又優(yōu)柔寡斷,,雄心勃勃又謙謙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戀家鄉(xiāng),八尺男兒卻兒女情長,。他少不讀書,,臨終之時卻填了一首感天動地流傳千古的《垓下歌》;他殺人如麻,,卻又愛得纏綿,,在身陷重圍、生死存亡之際,,還與虞姬彈劍而歌,,然后從容自刎。劉邦卻與之相反,,為了自己逃命,,可以從車上推下老婆孩子而不顧他們的死活;項羽要烹煮他的老父親,,劉邦還要求分他一杯羹嘗嘗,。項羽是一個性情中的人物,藝術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劇之美,。他身上有矛盾,有沖突,,有故事,,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好原型,民間傳唱的好話題,。 項羽是政治舞臺上的人物,,還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司馬遷是以熱情的筆觸,、惋惜的心情刻畫了這個人物,。后人從不同角度評點他,抒發(fā)自己的感慨,。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歷史轉折關頭的重大歷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給人以充分的解讀空間,。景區(qū)內的碑刻、楹聯(lián)擁有太多的內涵和觀點,,需要慢慢體味,。唐代詩人杜牧抱怨項羽臉皮太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從來未可知?!彼未~人李清照卻推崇他的剛烈,,“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泵珴蓶|則借他來詮釋政治,,“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表椨鹗且幻鏆v史的多棱鏡,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輝,,滿足人們多方位的思考,。 盡管有著不錯的陽光,但畢竟是嚴冬季節(jié),,微風拂面,,仍然有著陰冷的感覺。在寒風中,,我看到一位年輕的婦女,,手牽著她的孩子,站在毛澤東書寫的杜牧詩《烏江亭》的碑刻前,,若有所思,。我感覺到她似乎在問,如果項羽“肯過江東”,,并又“卷土重來”了,,中國歷史又會是一番什么景象。 到霸王祠去看看吧,,你會感受到一個觸手可及的項羽,,你會從這個人物身上體會到豐富的文化內涵。 烏江霸王祠導航 作者簡介 張玉科,,馬鞍山市政協(xié)社會法制委主任,。寫過大量的散文、隨筆,,有《夢里田園》、《飄落的楓葉》等多部文集出版,。 SP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