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jīng)》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辭》 (一)道為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句話告訴我們:道,,如果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那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大道的名稱,,如果能夠命名出來,,就不是一個普遍永恒的名稱了??梢?,老子講的道首先是永恒不變的,而且描述起來是挺困難,,有語言的局限性,。 那老子為什么還要給他命名成道呢?在《道德經(jīng)》第25章,,老子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老子是體悟到了道的存在的,它渾然一體,,先天地而生,,但不知道該叫他什么,勉強的叫它大,,叫它道,。這是從通向真理的的角度上來說的,勉強用道來命名它,。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雖然“無名”,沒有名稱,,但卻是天地的開始,。后來呢,它產(chǎn)生了名稱,,成為萬物的母親,,也就是萬物的本源。 這樣《道德經(jīng)》的第一句話,,就清晰的告訴了我們:道,,是宇宙的本體,是宇宙的本源,。 大道幽深很難描述,,但老子傳道的拳拳之心可鑒,,從道德經(jīng)原文看,,老子本人是非常很想把自己體悟的道傳達給世人的,在《道德經(jīng)》中一邊說“不可道,、不可名”,,卻又努力的去講出來,描述出來:在第十四章中,,他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用眼睛去看看不出來,都一個樣,,叫做夷(齊平),。用耳朵去聽聽不見,模模糊糊,,叫希,。用手去摸,摸不著,。細細微微,,叫微。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的影像,,恍恍惚惚。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大道的存在,恍恍惚惚的,,它在恍惚之中確實有形象,;它在恍恍惚惚中確實有個東西存在。就是在模模糊糊中,,有精氣存在,。) (二)一即太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道德經(jīng)》的第42章,。從一到二,,再到三,總的來說,,老子認為大道作為宇宙之本原,,它化生萬物的一個過程。第一步:生出一來,一又生出二,,然后二生出來三,,三再生出萬物。 最關(guān)鍵的這個“一”,,它是后面“二”與“三”的所指以及萬物的源頭,。馬恒君老師在《老子正宗》中篩選了一種較為有據(jù)的解釋。依據(jù)《周易系辭》里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書互證,可以看出:老子說的“一”相當于《周易》的太極,,二相當于周易的兩儀:陰與陽,。 太極,是什么,?在《周易》一書中,,太極同樣是被尊為宇宙的本原的,它是萬物化生的本體,,是宇宙間陰和陽沒有分化的階段,,代表了陰陽未分時統(tǒng)一體的狀態(tài)。中國古人稱太極為元氣,,馬恒君老師在《周易正宗》中對元氣進行了解釋,,元氣就是一團能量,它處在陰陽未分的階段,,是物質(zhì)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無形無象,確實存在著,。太極在一動一靜中化生出陰與陽,,陰和陽再結(jié)合化生萬物。這樣一來,,我們看《周易》里的太極其實是對應(yīng)的《道德經(jīng)》中描述的道,。 因此,“道生一”其實生的是什么,?既是生的太極,,也是它自己,是一,。道已經(jīng)是宇宙的本源了,處在陰陽未分的混沌階段,,也就是非物質(zhì)階段,,它是自生的,當然它也是永恒的。 這里需要糾正一個觀點:因為在后來的道家書中經(jīng)常提到一句話:無極生太極,。認為太極是從無極生出來的,,將無極看做是道,是宇宙的本體,。僅從《周易》《道德經(jīng)》的兩本書的內(nèi)證,、互證來看,都沒有提到無極這個詞,。在周易和道德經(jīng)成書之前,,構(gòu)建的中國古典哲學觀來看,都是將道或者說太極作為宇宙的本源,,本體的,。 后來道教的興盛,一些道家學說,,將宇宙本原問題,,由太極說又引申出無極、太玄,、太素等概念,。認為太極之前是無極,無極之前還有個太玄,、太素,。這些階段都是陰陽未分的混沌階段,不太好區(qū)分,。有點道家故弄玄虛的成分,。僅從《周易》《道德經(jīng)》原典看,把道看成是太極,,是“一”,,還是比較客觀的。 參考文獻: 《老子正宗》華夏出版社 馬恒君 《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 馬恒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