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位皇帝,,有兩位皇帝的原配神秘消失,,一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原配妻子哈哈納扎青,另一位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原配妻子鈕祜祿氏,,這兩位不但神秘失蹤,,而且沒有得到應有的尊封,后世只得稱呼她們?yōu)樵?,一個是太祖元妃,,一個是太宗元妃。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原配妻子,,哈哈納扎青,,史稱太祖元妃,一個被人遺忘的富家千金女,。 01滿人還是漢人,?哈哈納扎青姓佟佳氏,父親名叫塔木巴彥,,塔木巴彥在女真語中是“富人”,、“富豪”的意思,,也就是說,,哈哈納扎青的父親非常有錢,稱其為“佟富豪”一點也不為過,。 那么,這哈哈納扎青一家到底是滿人還是漢人?這是個非常令人糾結的問題,。 《佟氏原修宗譜》上說:“吾族世居遼海,自北燕時有諱萬,、諱壽者…”,這里可以知道,,兩晉時期,,佟氏家族有兩位祖先,,一個叫佟萬,另一個叫佟壽,,很明顯是標準的漢人名字,因此,,這個時期佟氏很有可能是漢人。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佟佳,,本系地名,因以為姓,。其族甚繁,,散處于馬察雅爾湖,、加哈、佟佳幾個地方”,,根據(jù)這個記載可知,,佟氏后人因遷居到佟佳地方,改姓佟佳氏,,逐漸與當?shù)嘏嫒巳诤?,演變成為女真人?/p> 不過,到了明朝,,佟佳氏家族成員,,除了保留本族姓名之外,還紛紛給自己取了漢名,,為什么呢,?因為佟佳氏家族經(jīng)常在遼東地區(qū)與漢人做生意,為了方便交往,,便給自己取了漢名,。 比如說被奉為佟佳氏始祖的巴虎忒各慎,是明朝洪武年間的女真人,,漢名為佟滿只,。 話說,巴虎忒各慎一共有七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名叫額赫禮圖墨圖,第五個兒子名叫達爾漢圖墨圖,,這位額赫禮便是哈哈納扎青的先祖,,而另一位達爾漢則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先祖,也就是說,,太祖元妃哈哈納扎青與康熙的母親孝康章皇后是同族關系,,不過,到明末清初,,他們血緣關系已經(jīng)不是很近了。 明朝永樂八年,,佟佳氏一族遷到蘇子河流域,,入建州衛(wèi),后來在明朝與李氏朝鮮的打擊下,,巴虎忒各慎的那些兒子四處逃散,,其中,第五子達爾漢圖墨圖與第六子顏圖謀圖逃到了沈陽南佟家堡子溝,。 隨后,,達爾漢圖墨圖又與六弟遷到開原東佟屯地方,投入民籍,,改名為佟達禮,,尋覓到商機的達爾漢圖墨圖在開原和撫順地方經(jīng)常,,成為當?shù)赜忻木薷唬暮笕艘捕急A袅巳h名的習慣,,比如說后來的佟養(yǎng)真,、佟養(yǎng)性兄弟(孝康章皇后的祖父、堂叔祖父)便是達爾漢圖墨圖的后代,。 從上面所述可知,佟佳氏的遠祖有可能是漢人,,但后來逐漸女真化,到了明朝時期,,又從名字上面漢化,,到了清朝又回歸滿洲,他們的民族成分可以說是亦滿亦漢,,從血統(tǒng)上更接近于滿洲(女真族)。 02落魄小子與富豪千金說實話,,哈哈納扎青一家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就是有錢,但有時候有錢不一定好使,,同樣被那些有權勢的人看不起,,因此,,他們會適當巴結一下有政治地位的人,,努爾哈赤便是一個有地位的人,他是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塔克世的長子,。 不過,當時努爾哈赤雖是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的長子,,卻有點落魄,怎么回事呢,? 努爾哈赤的生母是塔克世的嫡妻喜塔拉氏(追封顯祖宣皇后),,喜塔拉氏為塔克世生下長子努爾哈赤,、第三子舒爾哈齊與第四子雅爾哈齊,他們原本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可是喜塔拉氏死得早,,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又娶了一位繼妻,名叫哈達那拉氏掯姐,。 一般來講,當繼母的總看不上原配生的兒子,,掯姐也不例外,于是,,在掯姐的挑唆下,,努爾哈赤兄弟被迫離家出走。 此時的努爾哈赤完全成了一個落魄小子,,至于他離家后有著怎樣的境遇,又是怎樣來到佟家的,,有各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稱努爾哈赤上山采集山貨,,被一頭熊襲擊,哈哈納扎青的父親塔木巴彥將其救回,,就這樣,努爾哈赤來到了佟家,。 至于塔木巴彥將女兒哈哈納扎青許配給努爾哈赤,有人說是因為塔木巴彥見努爾哈赤有英雄氣概或相貌不凡等等,,有英雄氣概的多了,相貌不凡的也不少,,可塔木巴彥為什么將女兒許配給了努爾哈赤,? 還不是因為看中了努爾哈赤的家世,努爾哈赤雖然現(xiàn)在是一個落魄小子,,單他可是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的長子,將來有很大機會承襲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的職務,,塔木巴彥看中的就是這一點,,也就是說,努爾哈赤與哈哈納扎青的婚姻,,實際上是塔木巴彥的一次政治投資,,他的眼光確實不錯,。 明朝萬歷五年(1577年),,19歲的努爾哈赤入贅佟家,,成了塔木巴彥的上門女婿,,因此,,有些明朝史料稱努爾哈赤為“佟努爾哈赤”,,對于努爾哈赤來說,這既是一次尋求崛起的良機,,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恥辱,畢竟入贅對男人來講,,都是不太光彩的,。 03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發(fā)妻從萬歷六年開始,一直到萬歷十一年,,是努爾哈赤事業(yè)的萌發(fā)階段,,這個時期的努爾哈赤不僅開始積聚力量,,還與哈哈納扎青有了愛情的結晶,,他們先后生下長女東果、長子褚英與次子代善三個兒女,。 也就在代善出生的那一年,,即萬歷十一年(1583年),,建州發(fā)生了一件大變故,,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在去勸說叛明的內(nèi)弟阿臺時被明軍誤殺,,雖然表明上是尼堪外蘭的挑唆,,但實際上幕后真兇是那個龐然大物:大明帝國,。 努爾哈赤深知這一點,,可是此時的他還完全不能與這個龐然大物想抗衡,甚至在女真部落中,,他都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因此,,努爾哈赤表面上對大明國順從,,將矛頭指向了圖蘭城主尼堪外蘭,。 這一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開始了他的艱難創(chuàng)業(yè)之路。 關于這十三副鎧甲的來歷,,也有不同說法,,有說是努爾哈赤父祖留下的,也有說是努爾哈赤的老丈人塔木巴彥資助的,,其實,,這都不關鍵,最重要的是人事。 當時努爾哈赤的力量十分弱小,,空有一個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的頭銜,,卻受盡了其他部落的冷眼,,甚至就連他的同族也對他就行追殺,,有一次,努爾哈赤受到族人圍殺,,不得已,將三個兒女藏在板柜之下,,才免于一死,。 在這期間,,哈哈納扎青始終堅定站在丈夫努爾哈赤的身邊,,不離不棄,,與她的三個兒女共同成長起來。 04神秘消失的原配萬歷十二年(1584年)九月,努爾哈赤率兵攻打翁科洛城,,被兩名敵兵射中了脖子,,傷勢嚴重,妻子哈哈納扎青衣不解帶地照顧著他。然而,,這次照顧受傷的丈夫之后,哈哈納扎青便在史料中消失了,。 第二年,即萬歷十三年(1585年),,努爾哈赤便迎娶了他的堂嫂富察袞代,,也就是說,哈哈納扎青此時已經(jīng)不在了,。 哈哈納扎青消失的時間應該在1584年9月到1585年努爾哈赤迎娶堂嫂袞代之間這段時間,,她究竟去了哪里? 第一種可能:在戰(zhàn)爭中身亡,。 前面我們曾說過,在早期創(chuàng)業(yè)階段,,努爾哈赤一家經(jīng)常受到族人或其他部族的追殺,,哈哈納扎青身為一介女流,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努爾哈赤身單力薄,,掣肘之間,,顧不上妻子是很正常的,。 第二種可能:被努爾哈赤休棄。 我們都知道,,此時的努爾哈赤雖然力量還很弱小,但已經(jīng)是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且處于一種上升勢頭,隨著他勢力和地位的提升,,入贅佟家的不光彩歷史,,必定對他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說實話,,雖然是發(fā)妻且共患難過,,但在政治利益面前,都是不值一哂的,。 筆者認為,,這兩種可能,第二種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萬歷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在佛阿拉城,,建造宮殿,,自稱女真國淑勒貝勒,沒有對哈哈納扎青進行追封,,此時他身邊的大福晉是富察袞代,。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自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為天命,也沒有對發(fā)妻哈哈納扎青進行尊封,。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建立大清國,把祖宗母親啥的都追封了,,但對嫡母哈哈納扎青所一點表示也沒有,,而哈哈納扎青的兒女(代善、東果)對此也沒有任何異議,,這位先帝原配就像根本沒有存在過似的,。 不僅如此,我們都知道,,努爾哈赤死后最終的葬地是福陵,因地處沈陽東郊,,又稱東陵,。這個陵中埋葬的不止有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皇太極的生母),據(jù)考證,,還有多爾袞的母親大妃阿巴亥,、庶妃德因澤、阿濟根,,還有為孝慈高皇后殉葬的四個婢女,。 此外,努爾哈赤的繼妃富察袞代也曾入葬福陵,,但因曾得罪太祖,,她的兒女莽古爾泰,、莽古濟、德格類又得罪了皇太極,,在順治元年被遷出福陵,。 這里要注意了,這些入葬福陵的女人中,,始終沒有哈哈納扎青的身影,,即便因年久找不到骨灰,但也應該有個牌位吧,,但也沒有,,所以說,這位太祖原配極有可能是被休棄了,。 05結束語說實話,,古代社會,不管一個女人有多重要,,她有多得寵,,在政治利益面前根本微不足道。比如說努爾哈赤的原配哈哈納扎青,,她可以說為努爾哈赤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或是出于遮掩不光彩歷史的考慮,還是其他的因素,,這位患難發(fā)妻卻沒有得到她應有的名分,。 與哈哈納扎青命運相同的還有一個女人,她就是皇太極的原配,,清朝另一位元妃鈕祜祿氏,,她身為皇太極的發(fā)妻,卻永遠地被雪藏了,,沒有得到應有的名分,,這個女人,有人說她早逝了,,有人說她因乘轎闖入汗宮受到努爾哈赤訓斥,,因此被皇太極休棄。 如果是后者的話,,被休棄或沒有得到追封,,情有可原,但如果只是早逝的話,,為何不給她一個名分,?畢竟她才是皇太極的原配妻子,只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就將來自蒙古科爾沁的那個名叫哲哲的女人拔高,,提升到大福晉的位置,,可見古代的女人該有多可憐啊,! 算了,,一切終將過去,浮云也終將散去,,歷史應該給她們一個公論,。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佟氏原修宗譜》《滿洲實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