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機終于被太武帝拓跋燾等到了,當他聽說赫連勃勃死后“諸子相攻,,關中大亂”時,,才決定抓住時機“西伐”。而倘若“雄略過人”的赫連勃勃還活著,,他何必冒“賠本”的風險或花較高的代價而貿然進攻呢,?當拓跋燾攻下夏國首都統(tǒng)萬城、俘獲其第二任皇帝赫連昌時,,看到赫連勃勃所建的這座城池“城高十仞,,其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墻五仞,,其堅可以礪刀斧。臺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鏤圖畫,被以綺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時,感嘆地對身邊的文臣武將們說:“蕞爾小國,,而用民如此,,雖欲不亡,其可得乎,?”(《魏書·赫連昌傳》) 赫連昌(,?-434年) 這座統(tǒng)萬城從鳳翔元年(公元413年)開始修筑,直到真興元年(公元419年)“宮殿大成”(《晉書·赫連勃勃載記》),,10萬民夫整整勞作了6年,,雖然不能與秦始皇建阿房宮相提并論,可是秦始皇畢竟統(tǒng)一了中國,,而所謂的“大夏”國只據(jù)有今陜西北部與內蒙古一部分啊,,真正的蕞爾小國竟動用了如此巨大的民力,而狂妄的赫連勃勃還把統(tǒng)萬城的東面城門取名為“招魏門”,;南面取名為“朝宋門”——大概先是“朝晉門”,,待東晉滅亡、劉宋建立后才改“晉”為“宋”的吧;西面取名為“服涼門”,;北面取名為“平朔門”,。你憑什么讓人家受你招安、前來朝拜,、向你臣服,、或者被你平定呢?憑德行,,還是憑實力,?什么叫夜郎自大?赫連勃勃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么,! 其實,,早在公元417年的五六月間,赫連勃勃的“事業(yè)”尚處于上升階段,,魏國大臣崔浩就評論說:“赫連勃勃國破家亡,,孤孑一身,寄食于姚氏,,接受姚家的爵位官職,,卻不但不報答姚氏的恩德,反而利用姚氏的危機而圖謀自己的私利,。既竊據(jù)一方,,又結怨四鄰,不過是一個豎起大拇指自吹自擂的小人而已,。雖然能夠放縱暴惡于一時,,終究會被別人吞并的?!彪m然不久之后赫連勃勃就奪得長安并攻占了關中地區(qū),,把“大夏”國的國勢發(fā)展到了頂峰,可是一切仍然不出崔浩所料,,“大夏”國只能是一個短命政權,。因為無論赫連勃勃本人如何僥幸,如何幸運,,崔浩卻早已看出了問題的癥結:正是赫連勃勃本人的所作所為,,為“大夏”國的覆滅埋下了禍根、準備了充分條件,。 2,、凄慘的赫連昌與赫連定 說起“幸運”,其實僅僅局限于赫連勃勃本人,,其后代子孫豈但不幸運,,簡直是慘得很——從這點來說,,赫連勃勃的所謂“幸運”,其實是必須加上引號的,。夏國建立后,,赫連勃勃立其妻梁氏為王后,。赫連勃勃的七個兒子,,長子赫連璝(音guī)被立為太子,次子赫連延被封為陽平公,,第三子赫連昌封為太原公,,第四子赫連倫為酒泉公,第五子赫連定為平原公,,第六子赫連滿為河南公,,第七子赫連安為中山公。而他的結發(fā)妻子顯然應該是沒弈干的女兒沒弈氏吧,?既殺其父,,是如何處置其女的,史書上沒有交代,,旁人自然也不能臆斷,。不過至少可以知道,那沒弈氏即使沒有死,,也必然備受冷落——否則的話,,那“王后”的位置,顯然是莫她莫屬了,。 赫連勃勃雖然先立長子赫連璝為夏王太子,,稱帝后自然又成為皇太子,可是他卻更喜愛第四子赫連倫,,并準備廢掉赫連璝而改立赫連倫,。留守長安的赫連璝聽到這個消息,立即率領7萬大軍北伐赫連倫,;赫連倫自然不會束手待斃,,也率領3萬大軍迎敵。哥兒倆在高平展開決戰(zhàn),,結果,,一番惡斗之后,大概是寡不敵眾吧,,赫連倫戰(zhàn)敗被殺,。可是赫連璝還沒來得及高興,,他的三弟赫連昌為四弟之死很不服氣,,率領一萬余騎突然襲擊赫連璝,猝不及防的赫連璝就被殺掉了。赫連昌算是替弟弟赫連倫報了仇,,而更大的收獲則是,,他合并了赫連璝的軍隊,率領著8萬5千人回到國都統(tǒng)萬城,。 本來,,三兄弟為自相殘殺而投入的總兵力應該是11萬人,如今只剩下8萬5千,,還有2萬5千人估計不是死于戰(zhàn)場就是逃往他方了吧,?這件事發(fā)生在真興六年(公元424年),已是赫連勃勃病死的前一年了,。這位大夏皇帝聽到兩個兒子喪生于自相殘殺之中,,他的反應,據(jù)《資治通鑒》所載,,是“大悅,,立(赫連)昌為太子”。立赫連昌為太子倒也罷了,,可是作為父親,,眼看著兒子們自相殘殺,而且受害者中還有自己最喜愛的一個兒子,,卻不但不怒不悲,,還“悅”;不但“悅”,,還“大悅”,,赫連勃勃真不愧為古今少有的“奇父”了。 (《高處不勝寒——皇帝與他的后妃兒女們》系列之214)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高處不勝寒/榮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