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詩的人,,都繞不開“李白”這個燦若星辰的名字。有人向往他至情至性,,豪邁奔放,;有人欽佩他不同流俗,自傲輕狂,;有人迷戀他純真浪漫,,熱情樂觀;有人贊賞他才華橫溢,,瀟灑倜儻,。
我喜歡李白,不只因他心中釀著月光,,筆下流淌華章,,更因他熱衷劍術(shù),喜為任俠,,堪稱俠客與文人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
那個時期,唐朝商業(yè)繁榮,,文化昌盛,,民風(fēng)開化,游俠之風(fēng)頗為盛行,。李白出生于西域重鎮(zhèn)碎葉城,,受關(guān)隴文化風(fēng)氣熏陶,自幼習(xí)武,,崇尚輕財重諾,、排憂解難的任俠精神。
“顧余不及仕,,學(xué)劍來山東”,,李白年輕時游歷各地,雖未及仕途,,卻胸懷濟世之心和報國之志,,他把學(xué)習(xí)劍術(shù)作為修煉課程之一,足見其熱愛癡迷之深,,而劍法上的瀟灑任性,,逐漸融進他骨子里,,促成了他膽大不羈、縱意馳騁的性格,。
唐朝重武,,李白曾在自薦書中提到,“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彼寡宰约旱膭πg(shù)成就早于文章成就,,我猜想,筆墨之外,,他定是個仗劍天涯的翩翩?zhèn)b客,,或執(zhí)馬而立,宛若青松傲挺,,或策馬奔騰,,惟見衣袂飄飄。
手中持劍,,心中亦有劍,。李白不僅隨身佩劍,詩詞里更是常常談到,。據(jù)統(tǒng)計,,《全唐詩》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xiàn)了107次,詩情,、酒意,、劍氣,在他這里渾然一體,,正所謂“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
此類詩中,,一首《俠客行》最為膾炙人口,,“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俠士們武藝蓋世,,氣貫長虹,,以萬夫不當(dāng)之勇,,借無可匹敵之勢,橫掃千里,,直教人心血澎湃。
事成之后,,相視一笑,,輕彈衣袖便絕塵而去,什么功勞,,什么美名,,都隨風(fēng)而散吧。這種淡泊名利,,扶危濟困的俠客精神,,為唐朝世人所贊譽,李白在詩中予以歌頌,,但實際上,,其中也蘊含了詩人的自我寫照,因而落筆如此淋漓盡致,。
與劍為友,,相伴一生。李白由開元盛世走來,,意氣風(fēng)發(fā),,到了安史之亂這灘漩渦中,他依然壯心不改,,隨永王南下平叛時,,他直抒道:“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div>
盡管是隱居草澤之人,,但他腰下仍掛著鋒利的龍泉寶劍,一劍可劈開浮云,,發(fā)誓要掃清幽燕之地,。歷盡千帆之后,李白負劍歸來,,在亂世中不惜微軀,,愿為國家平叛亂,雄心壯志昭若日月,。
多年后,,唐文宗頒發(fā)罕見詔書,,御筆親封“唐代三絕”,即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武將裴旻劍術(shù)超群,,相傳能將劍拋擲入云,,成為劍圣當(dāng)之無愧,而“劍圣”之名盛起的同時,,李白也被人們稱作大唐第二劍客,。
李白劍術(shù)可能不俗,但這“第二”不知從何而來,?有人說,,可能源于他曾毫不掩飾地稱自己在裴旻之下難逢敵手,,大家也樂于傳頌。我很愿意相信這個說法,,因為,這才是我心中的李白,,這才是我心中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