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詩詞,,亦有最精美的配圖 先講一個故事,,題為《留一犁》: 相傳,,在南北朝時期,一位姓宛的農(nóng)民在耕種時發(fā)現(xiàn),,自家的田地里不知何時添了一棺新墳,,并沒有立碑作記,為耕種犁地帶來了諸多不便,。 但宛農(nóng)心地善良,,不但沒有把此墓掘走,反而耕田時會多為它留一犁新土,,久而久之,,“留一犁”就成為了宛家的家訓,。此后,一代又一代宛家人,,都很善待這座無名之冢,。 就這樣到了隋朝,朝廷開設了科舉,,世代為農(nóng)的宛家子孫決定一試,,其中有個宛秀才,在省城會考期間,,每逢遇到疑難問題時,,總會有一個人在背后指點他,告訴他答案,,可是當他回頭時,,卻發(fā)現(xiàn)什么人也沒有。 于是這一年,,宛秀才名列榜首,,一舉高中。 后來宛秀才又遇到了難題,,背后的高人再次出現(xiàn),,但這一次宛秀才沒有錯過機會,而是讓高人現(xiàn)了真身,,經(jīng)過追問才得知,,此人名為“劉一雷”。 此時宛家人千思百想,,覺得和祖訓“留一犁”有關,,就重修了那座無名之冢,以感此恩,。 神奇的是,,后來從墓中隨葬的竹簡中得知,此墓主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鮑照,。 鮑照,,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并稱“元嘉三大家”,,所以鮑照也是中國古代一位重要的詩人,其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tǒng),對后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等,都有較大影響,。 鮑照最出名的一組詩,,是《行路難十八首》,其中有很多經(jīng)典詩句,,如: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zhuǎn)時欲沉。 & 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 & 且愿得志數(shù)相就,床頭恒有沽酒錢,。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 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 & 直得優(yōu)游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則是鮑照《行路難十八首》其四,,一首對命運有著深度思考的古詩,。 在解詩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鮑照的生平,,這對詩的理解很有幫助,。 公元416年,鮑照生在一個低級的士族家庭,,曾因貧困而選擇農(nóng)耕,,也就是說當過農(nóng)民。 公元435年,,20歲的鮑照不甘于命運的安排,,于是作《行路難十八首》,悲然離鄉(xiāng),,決定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天地,。 他曾先后拜謁過不少高官,,但都沒有得到重用,,直到他遇見了江州刺史劉義慶,從此步入仕途,。 但在劉義慶的幕府治下,,鮑照過得并不開心,,甚至遭到了禁足,所以公元452年他轉(zhuǎn)投宋孝武帝劉駿,,并于456年升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 在這里,,他度過了人生最后10年,,曾隨劉子頊大軍征虜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 公元466年,,劉子頊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執(zhí),,鮑照也在亂軍之中喪命,,終年51歲。 我們都知道,,南北朝時期天下很亂,,古典文學也是“禮崩樂壞”,出現(xiàn)了很多靡弱之風,,內(nèi)容空虛貧弱,,而鮑照則是這一時期的“清流”,筆下很多豪放激昂之作,,比如《行路難 · 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鮑照寫下《行路難十八首》時,,還沒有入仕為官,,是典型的寒門學子,彼時天下動蕩,,民生不安,,鮑照借詩鳴慷慨不平之聲,激勵寒苦之人要有向命運抗爭的精神,。 而這首《行路難 · 其四》的釋義為: 水灑在地上,,會朝不同的方向流動,人是生死有命,,但又怎能自怨自艾,,坐視潦倒而不奮起呢,? 濁酒可以慰人心,舉杯之時,,《行路難》這首歌卻戛然而止,,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這天下蒼生,,真是欲言又止,,欲行又堅,可大丈夫當為“坎坷”而生,,去乘風破浪,,不懼萬里。 如此才能不白活一回,。 所以鮑照這首詩,,是典型的勵志詩篇,并且蘊含了“覆水逐流”的禪理,,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 后來,,李白在被罷翰林后,,也作《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其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兩句,與鮑照的“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在運筆上何其相似,,由此可見,鮑照對唐人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不安于命,,逆流直上,永遠是一個人處世的至理經(jīng)典,,也是最簡單的大智慧,,只要你有不屈服的精神,命運最終就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