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重慶解放前夕,,蔣家王朝搖搖欲墜,。毛人鳳曾向蔣介石請示要如何處理楊虎城,,蔣介石稱:“殺掉,留他做什么,!今天之失敗,,是由于過去殺人太少,把一些反對我們的人保留下來了,?!?/strong> 9月6日,毛人鳳派出4名特務將楊虎城及其幼子楊拯中,、幼女楊拯貴,其秘書宋綺云和夫人徐林俠以及他們的幼子“小蘿卜頭”宋振中等8人押回重慶,,殺害于重慶戴公祠,。 楊虎城在重慶遇害的噩耗傳來,遠在北平的夫人張蕙蘭當即就昏暈了過去,。楊虎城被囚禁的十多年來,,她含辛茹苦地將幾個孩子撫養(yǎng)長大,,獨自撐起一個家,唯一的信念就是能和丈夫團圓,。 如今這根信念的柱子塌了,,一向堅韌的她也垮了。 楊虎城將軍先后有過三段婚姻,。他的原配夫人叫羅佩蘭,,張蕙蘭是他的第二位妻子,。張蕙蘭14歲嫁入楊家,,楊虎城與羅佩蘭剛結婚3年。 1916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營長的楊虎城駐扎在陜西大荔縣,與當地鄉(xiāng)紳張西銘熟識。張西銘有個養(yǎng)女羅佩蘭,,年方15歲,,出落得十分標致,。楊虎城偶然得見,心動不已,。 征得張西銘的同意,楊虎城上門提親,羅佩蘭對他很是傾慕。兩家親事定下來,,不久完婚,。婚后,夫妻二人感情甚篤,羅佩蘭追隨丈夫四處轉戰(zhàn),非但不畏艱苦,,還特意學會了騎馬打槍。 羅佩蘭還很會團結士兵,,鼓舞士氣,,甚至不顧身孕隨夫奔走在前線勞軍,慰問傷員,,贏得了楊虎城部署和朋友們的尊重。 結婚三年,,楊虎城對羅佩蘭既鐘愛又敬重。楊虎城本無意再娶一妻,但是一段姻緣卻主動送上門來,。 張蕙蘭的父親張養(yǎng)卿是蒲城一間中藥鋪的掌柜,,和楊虎城算是同鄉(xiāng),。早年楊虎城出道反抗官府時負了槍傷,曾在張家養(yǎng)過傷,。兩人談得來,,遂成莫逆。 張養(yǎng)卿很欣賞楊虎城,,有意將將獨生女兒張蕙蘭許他為妻,。可是此時的楊虎城已有妻室,,并無再娶之心,。 楊虎城婉言辭謝,誰知張養(yǎng)卿找到了楊虎城的母親游說,,執(zhí)意要把女兒配給楊虎城作妾,。一來二去,硬是把這門親事給定了下來,。 1919年,,楊虎城的母親把兒子召回來,,做主讓他和張蕙蘭成親。楊虎城是孝子,,只好遵從母命拜堂成婚,。這時張蕙蘭年僅14歲,還是個懵懂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 就這樣,張蕙蘭稀里糊涂就和楊虎城完婚了,,也不知道楊虎城還有原配妻子,。完婚不久,楊虎城就回了軍營,,把她留在家里侍奉母親,。 楊虎城不在家的日子里,她也不抱怨獨守空房,,只是努力學做家務,,侍奉婆母。在楊虎城的母親看來,,張蕙蘭無疑是最孝順,,也是她最滿意的一個兒媳。 直到三年后,,羅佩蘭因為生了病難以隨軍,,回到了楊家。這時的張蕙蘭年歲稍長,,漸通人事,,她才知自己嫁進楊家竟是妾身,,丈夫早有妻室。 張蕙蘭雖然表面上不說什么,,生活中和羅佩蘭也是姐妹相稱,,但是心中到底對這樁包辦婚姻還是有所芥蒂。 她怨恨父親當年一意孤行,,把自己嫁給一個有婦之夫,,如今在楊家成了這么一個尷尬人,于是張蕙蘭就此與父親斷絕來往,。直到她父親去世,,在婆母勸說下才回去參加了葬禮。 不過盡管張蕙蘭把怨氣都撒在了父親身上,,她對丈夫楊虎城卻是由衷敬愛,,和羅佩蘭之間的相處倒也十分愉快。 張蕙蘭嫁到楊家后,,羅佩蘭一直把她當做小妹,,婆母更是將其視作親生女兒一般,一家人倒也相處和諧,,相安無事,。張蕙蘭沒有文化,但是善良賢惠,,楊虎城雖對婚事有所不滿,,但對張蕙蘭卻十分同情。 從現有的楊虎城家信中,我們其實也能看出他對這個二夫人的體恤,。在幾封楊虎城的親筆信中,,都稱張蕙蘭為“蕙蘭妻”,可見他給了張蕙蘭充分的尊重,。這份體恤張蕙蘭自是能感受到的,,因此她也十分敬重丈夫。 張蕙蘭是個識大體,,有大義的女子,,在楊虎城顛沛轉戰(zhàn)的歲月里,她默默支撐著小家,,悉心照料婆母,。羅佩蘭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得了肺結核,纏綿病榻之際,也是張蕙蘭在一旁侍奉,。 1926年,,河南軍閥圍困了楊虎城駐守的西安,,攻城未能得逞后,,把矛頭對準了楊虎城的家眷,揚言要抓楊虎城的母親做人質,。羅佩蘭有病在身,,負責轉移一家人,保衛(wèi)楊家老少安危的擔子就落到了年輕的張蕙蘭身上,。 還好張蕙蘭也是個有主見的女子,,她得知情況下,,立即組織全家人輾轉渭北,、躲避敵人,這一路的風餐露宿也讓張蕙蘭吃盡了苦頭,。轉移途中,,一家人差點與敵人正面相迎,,好在張蕙蘭機警,帶領眾人躲進了一片樹林,。 幾天后,,一家人被餓得奄奄一息,情急之下,,張蕙蘭往自己臉上抹了一層泥巴和黑灰就摸進了附近的村莊討飯,,又把這些討來的食物帶回樹林里供一家人充饑。 張蕙蘭就靠這種極端的方式苦苦支撐,,終于等到了援軍趕來,,西安之圍被解。與此同時,,羅佩蘭的身體卻每況愈下,。 1926年10月,羅佩蘭還沒等見到丈夫最后一面,,便在病痛的折磨下撒手人寰,。楊虎城趕回家的時候,羅佩蘭的遺體已經被裝棺入殮,。巨大的悲痛之中,,楊虎城只喊了一句“佩蘭啊”便昏暈過去。 在羅佩蘭的葬禮上,,張蕙蘭看到了她永生難忘的一幕,。按照當地風俗,死者的兒子牽著帶子走在轎前引路,稱之為“扯纖”,。但是考慮到兒子拯民的年紀太小,,楊虎城就承擔了孝子的角色。 出殯那日,,天雨路滑,,楊虎城頂著一身泥濘,拄著柳木棍子,,為披麻戴孝,,打著引蟠,在前面扯纖引路,。為妻子行守孝之禮的,,楊虎城可能要算第一個。他和發(fā)妻之間的深情,,一時傳為美談,,也深深感動了張蕙蘭。 從張蕙蘭的角度看來,,“姐姐”過世了,,她成了丈夫唯一的妻子,她產生了對婚姻感情更深的渴望,,也無可厚非,。不過事情后來的發(fā)展,卻全然不是這樣,。 羅佩蘭過世后,,楊虎城率軍離開陜西參加北伐,。留在老家的張蕙蘭照顧楊虎城長子楊拯民和長女楊拯坤。兩個孩子雖不是張蕙蘭親生,,她卻視如己出,,孩子們也親切地喊她蕙蘭娘,待她如生母,。 張蕙蘭不失為一個好妻子,、好兒媳、好母親,??伤K究沒有像羅佩蘭一般和丈夫縱馬馳騁、笑闖天涯的本事和機緣,。她只能做家里的頂梁柱,,卻始終當不了丈夫在革命事業(yè)上的臂膀,。 北伐期間,楊虎城后來娶了第三位妻子謝葆真,。謝葆真也是陜西人,,很早就參加了共產黨。北伐時期,,楊虎城的第十軍路過安徽,,謝葆真正來到楊虎城的部隊做宣傳工作。 謝葆真青春活潑,,聰明能干,,無論是其生動的口才,、流利的演講都深得楊虎城的喜愛和贊賞,。1928年1月,兩人結為夫婦,。宴席上有同志問:“楊將軍為什么愛上小謝,?”楊虎城坦率地回答說:“我知道她思想進步,為了革命需要她,;結了婚,,她可以直接幫助我?!?/strong> 事實也確是如此,,在往后的幾十年里,謝葆真至死都與楊虎城在革命的道路上并肩戰(zhàn)斗,。對于丈夫再娶的事實,,要說張蕙蘭心中全無失落,一定是假,。但是明白事理的她,,還是說服自己接受了這個事實。 楊虎城再娶之后,,張蕙蘭還是繼續(xù)和婆婆,、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她的生活看上去沒什么改變,,但是事實上,,她與楊虎城相處的日子更少了,夫妻之間聚少離多,。 謝葆真與楊虎城結婚后,,基本不離楊虎城的左右,隨楊征戰(zhàn)東西,。后來,,楊虎城主政西安后,,謝葆真又經常以夫人的身份陪伴楊或獨立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予以了楊虎城事業(yè)上不少幫助,。 作為和楊虎城相處時間最長的一位妻子,,謝葆真一生中先后為楊虎城生下了兩子五女:楊拯亞、楊拯中,,楊拯美,、楊拯英、楊拯漢,、楊拯陸,、楊拯國。 1929年,陜西地方治安惡化,,土匪出沒,。張蕙蘭顧及孩子們的安全,就帶著拯民,、拯坤到山東去找楊虎城,。 這段時間,楊虎城為了增加張蕙蘭和幾個孩子的知識,,特意安排他們隨部隊一起去游覽了南京,、上海和杭州。這讓從陜西農村出來的張蕙蘭增長了不少知識,,也因此產生了要學習文化的要求,。 在這不久后,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張蕙蘭和孩子們被楊虎城安排在天津和母親,、弟弟同住。在楊拯民的上學問題上,,張蕙蘭和婆母孫一蓮,、夫弟楊茂三卻發(fā)生了分歧。 孫一蓮和楊茂三主張請家庭教師,,讓孩子們在家念四書五經,,但是張蕙蘭卻堅持要讓幾個孩子卻公立學校念書,她也想到附近的婦女識字班學習文化,。 一家人僵持不下,,只好派人去征求楊虎城的意見。對于張蕙蘭的想法,,楊虎城很是驚喜,。他平日里與張蕙蘭聚少離多,,只道她是個安分守己的封建婦女,如今見到妻子有這番見識,,快慰不已,。 楊虎城隨即批評了弟弟:“茂三也不看都什么時代了,還要孩子在家念死書,,真糊涂,!要讓拯民進學校,蕙蘭去識字班,。人是社會的人,,不合社會接觸,將來與人怎么相處,,怎么融入社會,?” 在楊虎城的全力支持下,兩個孩子得以進入天津租界的小學念書,,張蕙蘭則到學校附近的識字班學習,。不多久,,她就能夠自己讀書看信,。 1930年底,楊虎城擔任陜西省主席,,骨肉分離的一家人終得團聚,。那段時間,楊虎城和謝葆真還有剛出生不久的楊拯中住在軍部宿舍,,張蕙蘭則帶著婆母和兩個孩子在就近的地方租下了一座大院,。 張蕙蘭的進步思想,也讓她和楊虎城之間有了更多的話題,,兩人的感情逐漸升溫,。1931年,張蕙蘭在陜西生下了她唯一的兒子楊拯人,。到西安事變發(fā)生時,,這個孩子已經有5歲。 西安事變的第二年,,楊虎城患了心臟病,。這時拯民已經去了北平上學,謝葆真則在北平治病,,家里只有張蕙蘭一人,。 她衣不解帶地服侍病重的丈夫,又要照料婆婆,,無暇顧及親生兒子楊拯人的起居生活,。兒子患上猩紅熱好幾天了,,她一直都不知道,結果剛送進醫(yī)院就斷了氣,。張蕙蘭悲痛不已,,這件事情的沉痛打擊,也讓她陷入了精神失常,。 西安事變后,,在蔣介石的壓力之下,,楊虎城被迫攜謝葆真及7歲的兒子楊拯中出國考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三天后,報上登載了社會各界要求抗日的消息,。楊拯民欣喜地拿著報紙對妹妹說:“看看,,全民抗戰(zhàn)了!全民抗戰(zhàn)了,!咱爹該回來了,!” 聽到這番話,精神恍惚的張蕙蘭奇跡般清醒過來,,焦急地問:“你爹呢,?你新娘(謝葆真)呢?” 楊拯民回答說:“他們出國了,,很快會回來抗戰(zhàn)的,!”但是事實上,當楊虎城一行回國,,就被蔣介石囚禁在了南昌,。 張蕙蘭在西安長巷公館等待丈夫,一等就是5年,。 1937年冬天,,楊拯民對張蕙蘭說:“我想去當八路軍?!睆堔ヌm說:“路子對著呢,?”楊拯民就這樣去了西安。 1942年,,18歲的楊拯坤讀完了高中,,張蕙蘭說:“你爹現在還沒放出來,國民黨那兒沒有你的路,,跟你哥一樣去延安吧,!” 謝葆真出國之前,,將四個女兒留在了孩子姥姥家。謝葆真歸國被囚后,,姥姥家的生活非常艱難,,于是張蕙蘭又做主把四個孩子接到了自己身邊,視如己出地照顧,。 一年又一年,,張蕙蘭仍像照顧楊拯民、楊拯坤那樣,,把四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并先后送上了革命道路。楊虎城胞弟楊茂三的媳婦早年病故,,留下了幼小的楊拯晉,、楊拯湘兩兄弟,也是張蕙蘭將這兩個侄子攏在身邊,,直到他們長大成人,。 重慶解放不久,傳來楊虎城和謝葆真被害的消息,,張蕙蘭悲憤不已,,舊病復發(fā),躺在床上接連數日水米不進,。當組織決定讓楊拯民去重慶移靈后,,她又從極度的痛苦中掙扎出來,全身心猶如到為丈夫和諸烈士營造墳塋的繁雜事務之中,。 親人們的遺骨從重慶移回西安后,安葬在了由張蕙蘭親自選定的塋地,。同時,,張蕙蘭也在這里給自己預留了一塊墓地,只是這座墓,,比謝葆真的墓與楊虎城的墳墓間的距離,,又稍遠了一些。 回首張蕙蘭這一生,她陰差陽錯嫁進楊家,。在楊虎城的三位夫人之中,,她不如羅佩蘭和謝葆真與楊虎城情誼深厚,她含辛茹苦一手養(yǎng)育了楊家的6個孩子,,卻沒有一個是自己真正的骨肉,。好在上蒼還是給了張蕙蘭晚年最大的福報,。 她不僅撫育了這些兒女,還先后撫養(yǎng)了12個孫子孫女,。子女們都孝敬她,,稱她為“恩母”。她于1993年2月7日與世長辭,,享年90歲,。 鄉(xiāng)黨們送給她的挽聯是:“賢妻良母敬老撫幼堪稱懿范;辛勞一生節(jié)烈奉獻功在國家,?!边@是對她一生作為的最好寫照。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曉讀夜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