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齒銅牙紀曉嵐》 清官和能吏 在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中有這樣一句評價主人公方鴻漸的話,即“你是一個好人,,但全無用處”。這句話其實也可以放在許多官員身上,。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歷朝歷代選拔人才的方式不同,但對其標準卻逃不過“德”、“才”二字,。能夠德才兼?zhèn)浞綖槟苋?、強人。但俗話說清官難做,,許多官員自身能力不足,,但卻以“清官”著稱,他們或真的是沒有能力,,或希望通過“清官”二字為自己保駕護航,。在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對人才的認知與常人不同,,他大刀闊斧地提拔任用大量底層官員,,這些人有大能,但在才行方面卻有缺陷,。而透過雍正的選官標準,,也可以看出清代用人之變化。 《圍城》男主方鴻漸 一,、要德還是要才 對于德行與才能誰更重要的爭論,,在歷朝歷代就沒有停止過,雙方各執(zhí)一詞不分上下,。但整體看來,,對德行看重的一方勢力要更強一些,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更是說過“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話,,認為朝廷內有一些“無能”的清官總歸要比有才的貪官好。其實這也正是自幼受儒家“仁義”觀念影響的儒家知識分子的一種共識,,才總是要排在德之后的,。 《清平樂》 司馬光 清朝雍正時期對于選官的標準與之前大不一樣,他將才能放在德行之前,,希望能選拔提拔能官能吏,。這并不是說雍正完全放棄對官員德行的考察,他同樣認為當官的立身之道就是要清正廉潔,,但清名不能成為官員無所事事,,甚至不敢作為的借口。雍正選人的標準中,,德才兼?zhèn)涔倘皇亲罡咭?,但他最痛恨的就是沽名釣譽而毫無作為的官員。就實際來看,,像李衛(wèi),、田文鏡等耳熟能詳的雍正能官,,他們在品行上都不算什么“好人”,像田文鏡都有“酷吏”之稱,,但這絲毫不影響雍正對他們二人的重用與信任,。 影視劇中的李衛(wèi) 二、如何鑒別官員才與德 雍正對官員的選拔有他自己的獨特標準,,這就使得他必須有一雙識人善任的慧眼,,否則只能造成官員既無德也無才的負面結局。雍正向來以勤勞著稱,,但凡在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在赴任之前都會受到雍正的接見考察,短短的幾分鐘內,,雍正就能夠判斷出此人的真實水平,。雍正不相信所謂的市井輿論與他人評說,認為這都是旁人的觀點,,而且無論是所謂的清官還是貪官,,都可能是通過一定手段人為營造出的輿論。比如一些能干事的人,,往往會損害當地固有勢力的利益,,反而招致不好的名聲,如若盲目信從他人的評說,,就容易處于被動狀態(tài),,這樣是無法真正找尋出大清朝所需要的能干實事的官員的。 雍正 雍正的選官標準,,受到其父康熙皇帝的一些影響,。康熙年間,,有一位人稱“天下第一清官”的江蘇巡撫張伯行,,但就是這樣一位大清官,卻與其頂頭上司,、時任兩江總督的噶禮互相參奏,,互稱對方是貪官污吏。噶禮本人在品行上的確十分不堪,,但張伯行的彈劾卻少有可靠的證據作支撐,。人們?yōu)楦炼Y被康熙免職而奔走相告,也感嘆大清第一清官的品行之高尚,,但就康熙本人而言,,他私下里對張伯行多次“吐槽”,稱其人雖清廉卻沒有任何能力,,做事十分糊涂,,身為一省巡撫,,卻連基本的案子都斷不了,致使衙門里案牘堆積成山,,政府無法正常運轉下去。 康熙微服私訪記 噶禮 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他們均認為地方官員的首要任務是行有益于地方民生的舉措,,而非為自己刻意營造清廉的名聲。像張伯行等清官,,在康熙帝看來并不是封疆大吏的合適人選,,他們根本沒有處理掌控一省政務的能力。但與雍正相比,,康熙性情算是比較溫和,,他盡管有這樣的看法卻很少提及,而雍正素來剛正,,他對這些所謂的“清官”是很看不上的,。 三、能吏是治國之良策,? 雍正在位時間僅13年,,但卻是大清最為關鍵的時期,雍正時期的諸多政策不但成為日后大清朝的立國之本,,而且其用人標準也成為大清后世帝王的選官標準,。雍正時期的地方封疆大吏,像李衛(wèi)等人,,與康熙年間的封疆大吏全然不同,,張伯行這樣的官員在雍正朝并不吃香,相反地方督撫大多是實行“武健嚴酷之政”的官員,。 康熙 乾隆繼位后,,有御史曾對雍正朝的用人方針予以嚴厲批評,并希望乾隆能夠修正其父親的用人政策,,不要全然以“才能”作為用人標準,,這樣的官員在地方很有可能是貪贓枉法之輩,對國家影響甚大,。實話說,,乾隆初年朝堂上的這種反思是正確的,雍正晚期的用人方針的確有過猶不及之嫌,,地方官員能干是真的,,但他們無品行操守也是真的。這樣的官員長期在一地任職,,很有可能會民不聊生,。但乾隆并不打算改變其父親用人方針的整體思路,,他同意要重視官員的品行操守,但縱觀乾隆在位的60年時間里,,他提拔的封疆大吏也大多是旗人群體中的“能吏”而非清官,。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和珅,就做官本領來講,,和珅可謂發(fā)揮到了極致,,他掌握著大清的財政收支,是一名精明的“官場商人”,,而他同時也是一位巨貪,,但就是這樣的人卻受乾隆寵信數十年,這不可謂不是雍正朝選官標準的一種體現,。 和珅和乾隆 總而言之,,在中國奉行千百年的才、德之爭,,在清朝算是有了一個總結,。清歷代帝王對所謂的清官都不太感冒,至雍正皇帝時,,他徹底將才能視作選拔官員的首要標準,,并一直持續(xù)至清朝滅亡。 文史君說 選拔官員的標準在今日看來依舊是以德才兼?zhèn)渥罴?,但問題是這樣的官員畢竟是少數,,所以追求德還是才的問題,在今日看來依舊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今天我們都知道反腐敗是國家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說才能再大,也大不過一個“德”字,,更大不過一個“法”字,。這也凸顯出我們今天政府的一種魄力與決心,同時,,對法的強調也是今天政府和古代最大的不同,。 參考文獻 郭成康:《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誤事的清官——雍正對用人之道的別一種見解》,,《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 范子燁:《說“容止”——中古時代的一個選官標準》,《文史知識》2017年第11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