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公學,,借吳淞提督衙門為臨時校舍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馬相伯先生創(chuàng)辦的震旦學院,被外籍傳教士篡奪校政,。當時震旦學院共有132名學生,,其中130名學生憤然離校,擁戴馬相伯另立新校,。退學學生公推于右任,、葉仲裕等7人為干事,商議復學辦法,。馬相伯,、葉仲裕等邀請熱心教育事業(yè)的嚴復、張謇,、熊希齡等28人為校董,,籌集建校資金。兩江總督周馥撥銀1萬兩,,并借吳淞提督衙門為臨時校舍,。 是年中秋節(jié),復旦公學正式開學,。復旦公學為高等學堂性質(zhì),,馬相伯、嚴復,、夏敬觀,、高鳳謙先后任公學校長,李登輝,、袁觀瀾,、周貽春等先后主持教務工作。至1911年,共畢業(yè)高等正科生四屆共57人,。陳寅恪,、竺可楨、于右任,、邵力子等著名學者或政治家曾就讀于此,。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復旦公學學生多數(shù)參加革命,,校舍被光復軍占用,,成為吳淞軍司令部,學校一度停辦,。此后,,提督衙門被轉(zhuǎn)讓給水警隊使用。 私立時期:從徐家匯李公祠到江灣翔殷路 1912年3月,,江蘇都督將位于徐家匯的李鴻章祠堂———李公祠撥給復旦公學為校舍,。9月,復旦公學開學,,以大學預科為主,。年底,李登輝出任校長,。 將復旦辦成與歐美并駕齊驅(qū)的大學,,是李登輝畢生的事業(yè)。1915年,,李登輝準備在江灣購地,,以建校舍,恢弘規(guī)模,。1917年9月,,復旦公學更名為復旦大學,開始以本科教學為主,。1918年,,李登輝赴南洋募得15萬元,連同其它捐款及學費,,在江灣共購得70畝土地,。1922年,復旦遷入江灣翔殷路(當時的翔殷路包括現(xiàn)在的翔殷路和邯鄲路)新校址,。陳望道等著名學者應聘來校任教,。郭任遠、吳南軒,、章益,、孫寒冰等一批復旦早期學子從美國留學歸來,,應李登輝校長之召喚,回母校服務,,成為教學骨干,。為適應社會需求,復旦設立諸多新學科,,成為一所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學校擁有研究院、大學部(文科,、理科,、商科)、中學部(高級中學,、初級中學),。1935年夏,又購進燕園,。截至30周年校慶,,校基已達百余畝,。 這個時期的復旦校園,在圖2中有所反映,。圖上的主要建筑為簡公堂(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照南兄弟捐款),、奕柱堂(中南銀行黃奕柱捐款)、子彬院(科學館,,由富商郭子彬捐款)和教師,、學生宿舍。當時燕園還不屬于復旦,,復旦校園與翔殷路間還有一小塊農(nóng)地,。 國立時期:抗戰(zhàn)后渝校、滬校合并,,校園擴建 抗戰(zhàn)時期,,復旦部分院系內(nèi)遷,先是江西廬山,,后至重慶北碚,。1941年11月,因經(jīng)濟困難,,行政院同意復旦改為國立,。留在上海的部分院系則稱為“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對外招生時仍用“復旦大學”名義,,借用赫德路(今常德路)的一幢3層樓房進行教學,。翔殷路校舍被敵偽“上海大學”占用。 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當年秋,,復旦渝校照常開展教學。復旦渝校,、滬校學生總數(shù)已達數(shù)千人,,江灣校舍不夠使用。經(jīng)上海敵產(chǎn)管理委員會同意,,復旦接收原日本振興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房屋及兵營共8處54幢,,作為復旦師生的宿舍。復旦校園從此擴展到邯鄲路以南區(qū)域,。1946年7月,,渝校師生回滬。10月,,滬,、渝兩校合并完成,全校有文,、理,、法、商,、農(nóng)五院20多個系及經(jīng)濟研究所等附屬單位,,有注冊學生3690余人,有專任教員260多人,。周谷城,、周予同等一批知名學者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應聘為復旦教授。 圖4反映了這個時期復旦校園的分布,,邯鄲路以北除教授宿舍外,,基本上是教學區(qū),邯鄲路以南為生活區(qū),。 院系調(diào)整,,校園東擴,本部格局初步形成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同年9月,浙江,、暨南,、英士、同濟等大學部分文,、法,、商學科并入復旦大學,。次年9月,大夏,、光華等大學的財經(jīng),、法學等學科并入。 根據(jù)中央教育部和華東高校會議的決定,,1952年8,、9月,浙江,、交通,、同濟、大同,、滬江,、震旦、圣約翰,、南京,、金陵、安徽等大學和上海學院的有關(guān)系科并入,,復旦是全國院系調(diào)整中組合高校最多的大學,。復旦的財經(jīng)學院、農(nóng)學院,、法學院,、外文系德文組等應用性學科全部調(diào)出。蘇步青,、譚其驤等許多知名教授由此來復旦執(zhí)教。 從此,,復旦大學成為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研究人才和高校師資。此后,,隨著師生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復旦校園又向東擴展到今國定路一線。1965年,,復旦新校門建成,,復旦本部格局初部形成:邯鄲路以北的校園東部是學生的生活區(qū),校園中西部是教學和辦公區(qū),,邯鄲路以南為教師生活區(qū),。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中外學生,、研究生數(shù)量的增加,,復旦又在國定路以東建成留學生宿舍,,在走馬塘以西建成南區(qū)研究生宿舍,在邯鄲路以南先后建成文科圖書館,、文科大樓,、李達三樓(管理學院)、美國研究中心等建筑,,形成邯鄲路南以文科為主,、路北以理科為主的分布格局。 2000年4月,,復旦大學與上海第一醫(yī)科大學強強聯(lián)合,,組成新的復旦大學。復旦發(fā)展成為一所擁有人文,、社會,、自然、醫(yī)學,、技術(shù),、管理等多學科的研究型綜合大學。 百歲復旦 百年來,,在“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下,復旦校園里共走出了18萬余名畢業(yè)生,,涌現(xiàn)出包括于右任,、邵力子、陳寅恪,、竺可楨,、張志讓、李嵐清等校友在內(nèi)的眾多杰出人才,。今天,,張江、江灣校區(qū)已經(jīng)建成或即將建成,。復旦校園形成了邯鄲路老校區(qū),、楓林校區(qū)、江灣校區(qū)和張江校區(qū)1+3的分布格局,,為復旦新的騰飛打下了硬件基礎,。 圖1:寶山清丈局出版的《寶山全境地圖》(1915年出版)吳淞鄉(xiāng)地圖的局部。吳淞在上海近代史上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當時這里交通方便,,是我國第一條商業(yè)運營鐵路———淞滬鐵路的起迄點,直達上海市區(qū),。受上海租界繁榮的啟發(fā),,這里有我國自開商埠———吳淞商埠,。復旦公學、上海公學,、同濟大學等一批高校先后落戶于此,。這是一幅較早標注有復旦公學的地圖。學校南面的鐵路就是淞滬鐵路,,東北方向的道路是吳淞商埠的建成區(qū),。 圖2:1933年英文版《上海地圖》的局部。當時這個區(qū)域?qū)儆谏虾J薪瓰硡^(qū),。東西向的馬路即翔殷路(今邯鄲路),,大塊的綠地即萬國體育場,圖幅東端的道路即今五角場,,當時為上海市新市區(qū),,市政府等建筑均在該區(qū)域。從圖中可以看出,,復旦大學校園范圍相當于今復旦大草坪一帶,,校園內(nèi)主要建筑也被清楚地繪出,四周均為農(nóng)村,,今邯鄲路以南有農(nóng)宅,。 圖3:1946年上海市工務局制《上海市全圖》局部??箲?zhàn)勝利后,,復旦大學復員,原復旦校園歸還給復旦大學,。復旦的師生人數(shù)較戰(zhàn)前有較大的增加,,因此,今邯鄲路以南的國權(quán)路,、國年路等區(qū)域的敵產(chǎn)也被劃歸復旦,,復旦的校園由此向南擴展,這些房子成為復旦師生的住宅,。 圖4:1985年出版的《復旦大學志》中的插圖。圖中標出了復旦校園主要建筑的名稱,。 圖5:這是日本人木之內(nèi)誠編著的《上海歷史指南》第16頁的局部,。1999年東京大修館書店出版。作者曾在復旦大學學習,。該圖詳細標出了20世紀90年代復旦校園內(nèi)的主要建筑和道路,,部分建筑標明了始建年份和重建年份。作者還用紅字標明了日本人占領時期的道路名,、建筑物名,。 《華東新聞》 (2005年06月01日 第十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