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蘇軾都是唐宋八大家里的名人,,但是兩人的人生際遇卻是天差地別,,而且在政見上也是大相徑庭,因此兩人也總是針鋒相對,,彼此誰也看不慣誰,。 但是文學上,還頗有一些惺惺相惜的感覺,,曾經(jīng)王安石為了教訓一下蘇軾,,在給他送別時出了一個上聯(lián),別說蘇軾一生沒有對出下聯(lián),,時至今日,千百年來都沒有人能對出這個千古絕對,。 一,、王安石出山變法宋神宗繼位后,看著已經(jīng)羸弱不堪的朝廷,,他特別想做點什么,,但是孤木難成林,雖然他是皇上,,但是身邊也總要有些能干的幫手才行,,這時候,他就想起了王安石,。 得到了皇帝的召喚之后,,王安石一刻都沒有停留,不僅是皇命難違,,而是他真心地想要幫助大宋再次偉大,。 出山變法的王安石可謂大刀闊斧,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所以反對他的人也是一波接著一波,,這里面就有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但是王安石有皇帝撐腰,,對于反對他的人他也沒在客氣,。 所以,當蘇軾為母親守孝回來后發(fā)現(xiàn),,朝廷上早就已經(jīng)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可這下子放眼京師,,幾乎連個熟人都很少見了,。 自知在朝廷已經(jīng)沒有立足之地的蘇軾索性就上表皇帝,直接抨擊新法以彰顯自己的文人風骨,。但是這可惹惱了王安石,,這個固執(zhí)的老頭是不允許任何人來置喙他變法的。 于是,,他授意御史謝景,,讓其上書彈劾蘇軾,早就料到會有此結(jié)局的蘇軾自行請辭,,離開了已經(jīng)無他用武之地的京城,。 二、蘇王二人的文學之交雖然兩人的政見不合,,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兩人在文學上的切磋,,有一次,蘇軾去相府拜訪王安石,,碰巧王丞相正在午睡,,蘇軾只能前往書房等候。 正在他等的無聊在屋內(nèi)閑逛時,,發(fā)現(xiàn)了案上王安石的半首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催^之后,,蘇軾瞥了瞥嘴,暗笑這個老頭已經(jīng)是江郎才盡,。 隨即他就大筆一揮,,寫下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睂懲晁苯踊丶伊耍韧醢彩褋碇髞淼綍?,看到了桌案上的詩就知道是蘇軾所作,,但是他也只是淺笑了一下,并沒有進行反駁,。 之后,,蘇軾被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就在他臨行前,,王安石也親自來送他一程,,就在他們兩人寒暄的時候,王安石突然想起了之前蘇軾給他留的詩,于是就想好好教訓一下這個桀驁不馴的老朋友,,于是他就對蘇軾說:“今日老友一別,,無以相贈,不如我出個上聯(lián)贈予仁兄,,以打發(fā)你路途的煩憂,。” 一聽這話,,蘇軾就明白王安石一定沒安好心,,但是他對于自己的才華還是很有信心的,于是他就對王安石說:“我到想聽聽這個上聯(lián)是什么,?”王安石看著蘇軾,,緩緩地道出了他的上聯(lián):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三,、千古絕對,至今無下聯(lián)聽到這個對聯(lián)后,,蘇東坡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居然一臉懵地愣在那里,他思索了很久也沒有想好該如何應對出下聯(lián),,很不情愿的要認輸。但是王安石笑道:“不必急于一時,,你可以慢慢地想,。” 后來,,這個對聯(lián)一直困擾著蘇軾,,但是一直都是無解的。后來,,蘇軾在黃州待了一段時間后,,在一年的重陽節(jié)里,他去后院賞菊花,,眼前的景象讓他不禁大吃一驚,,這不就是王安石詩中所描繪的場景嗎?原來這么多年的小丑竟然是自己,。 后來,,蘇軾被召回了京城,可是這個下聯(lián)他卻一直沒有對出來,,不僅是他,,時至今日都無人能夠?qū)Τ鲞@個下聯(lián)。相傳在明朝時期,有文人在九溪蠻洞游玩時,,看到眼前的景象,,突然靈光一閃,對出了“九溪蠻洞,,經(jīng)過中洞五溪中”,。 總結(jié):雖然這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下聯(lián),而且看似工整,,但是細品之下就會發(fā)現(xiàn)平仄沒對準,。上聯(lián)中的“半塘”是一個真地名,但是“中洞”并不是,。而且上聯(lián)中的“七里”的一半正好是“三里半”,,而“九溪”的一半是“四溪半”,這一點就是沒有對上,。 所以,,時至今日這都是一個孤單的上聯(lián),多少大文豪也都折在了這個上面,,不知道古人智慧無法對出的下聯(lián),,在今日會不會有奇跡和驚喜呢,? |
|
來自: 我的學校西亞斯 > 《楹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