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山峰人 知青的勞動描寫 不知在什么時候,,家里的涼臺上突然飄進了幾片泛黃的落葉,,它悄然而至,,竟不帶一絲聲響,。我思量著,;它一定是在空中盤旋飛舞很久后,,好像是要告訴我一個秘密而有意鉆進了我的窗戶,。落葉靜靜地卷縮在涼臺上,,腳步帶動著風起,,浮現(xiàn)出如針織般的莖脈,,但葉面上的抹抹橘黃卻是風雨拂過留下的烙印。而且還瑟瑟地還原了一個色調(diào),,一種氛圍,,不經(jīng)意中就渲染了季節(jié)的輪回。 此時此刻,,皮膚也明顯的感覺到了晝夜的溫差,,那種老年常見的心悸失眠有種被蘇醒的感覺。夏天的悶熱與躁氣慢慢被'一場秋雨一場寒’而徹底清驅(qū)干凈,,秋涼將伴隨著暑氣的逃遁將成為我現(xiàn)在生活的主流,。 口誦心維,人生,,過去了的許多事情,,其實不必非得追求一個答案,你回頭看,,那些事,,就是答案,。以前,我常常以為,,記憶是最容易模糊的東西,,在時間的流逝里,它會一件件地淡去,。而知青的那種日子枯燥翻轉(zhuǎn),,早已經(jīng)慢慢淡化,刻骨銘心的事,,只有那么幾個回眸,,但知青在東山峰艱辛勞動的事,便是牢不可破地粘在了記憶里,。 站在時間的節(jié)點,,我開始留戀,又開始傷感,,那幾年占據(jù)了大腦的渾濁,、迷亂以及空洞似乎一掃而光,不珍惜的即將消散,,但終究還是悲嘆我人生的平凡,。 記得知青一次聚會上,節(jié)目尾聲,,主持人要求大家各說了最后一句話,,表達的卻是同一種意思;“我只希望時間能再給我一次青春,,讓我重活一次,!”聽到此話,我喉嚨哽咽,,眼眶里淚水奪眶而出,。 我這個人,由于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又因反思與回憶的激烈碰撞,。所以,天生就具有同情社會底層和反對極權(quán)的思想基因,。特別是經(jīng)歷過知青的苦難歷程后,,顯然激活了我的思辯意識。所以,,就更具有真實冷峻的筆觸和詼諧諷刺的語言來描寫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了,。其所見所聞具有與當今非虛構(gòu)寫實的個人風格,其思維方式和見解與大家的意見也許不一定相左,,究其原因,,都是當年那刀刻斧鑿般苦難歲月的印記所決定的,。這正如叔本華所說:幸福是虛且短暫的,只有痛苦才是真實,、長久的,。 那個年代,由于家庭出生的問題,,加之父母都帶有舊社會過來的痕跡,,即使雙雙都受過高等教育,終究都成為那個時代'階級斗爭’的祭奠品,。父親曾因此被打成“地主,、臭老九”而關(guān)在單位養(yǎng)豬棚已有七年之久。為此,,我的整個少年和青年時代都是在極端壓抑甚至扭曲的政治狀態(tài)中度過的,,一度真實地感到,我不能和別人在政治上平等,,入團,、入黨、參軍,、讀書都會受到歧視和打壓,,所以,很多時候心里只能卑微,、仰慕的活著,,所以,初中畢業(yè)后'上山下鄉(xiāng)’成了我唯一的選項,。 這種尷尬的選擇,為《知青的勞動描寫》埋下了伏筆,。 我是1972年3月隨長沙市十四中學集體下放到石門縣東山峰農(nóng)場二分場三隊當了一名知青,。 說起知青,其實是精神項著靈魂上的流浪,,也是那個社會的浮躁留給自己的尾款,。每天經(jīng)歷的一切,雖在散發(fā)著微弱的光芒卻要被十六歲的年紀買單,,也是知青勞動的開始,。 曾記得,我們下放的那個地方,,其貧困的程度徹底超出你平常的想象,,從一件小事便可窺見一斑。 一次大雪封山的時候,,全隊放假,,已是午飯時,,從鐘嶺公社方向走過一個背著背簍的壯碩漢子,從他卸下背簍的動作和喉嚨發(fā)出的吃力聲中,,背簍中貨物至少不下一百幾十斤,。此刻,大家驚異的發(fā)現(xiàn),,他的雙腳竟然裸露而未穿襪子,,僅僅只踏著一雙用棕樹纖維做成的草鞋踩著尺把深的厚雪,咯吱咯吱的來到知青茅草屋旁休息,。 這時,,知青帶隊干部問他'為什么,你不穿套鞋’,?他憨厚地笑答,,'哪有什么套鞋,我們這里連膠鞋都少有人穿,,干體力活就更舍不得穿了’,。說完從懷里掏出一塊用布包裹著的東西,揭開藍色底子的印花布,,露出桐油樹葉包著的食物,,一看,竭黃色粑粑坨中參合有玉米粉和一些米糠粉合成的塊狀形粑粑坨,。此種食物立即在頭腦里快速的飛轉(zhuǎn),,這不就是我們讀書時品嘗過的'憶苦餐’嗎?真想不到,,居然這就是他帶的主食,,也是他今天的中餐。他掰開一小塊放到嘴唇邊,,用舌頭添了下,,然后嘴巴反復的頜動著,看樣子就知道那是難以吞咽的食物,。這時,,有人從食堂端來兩缽飯和一些菜給他,此刻,,他連忙用石門口音說'這那么要的,、這那么要的’?兩行淚水也自然從他眼角邊流了出來,。此情此景,,我心里也哽咽的說不出話,瞬息便顛覆了我的'三觀’,讓我沒有想到,,這里居然還有啼饑號寒,,溫飽都難保證的場景,這一切讓我非常震撼,!仿佛也把我自己打回到貧困,、落后、蠻荒的原型,。 知青下放的地方,,目光所及,除山嵐重疊,,蜿蜒盤旋外,,竟沒有一寸像樣的公路和房屋,知青點的房子都是用茅草和樹棍搭成的,,比現(xiàn)在農(nóng)民工的窩棚還不如,,并且四處透光漏雨。如遇雨霧天,,周圍的任何路面踩下去,,鞋底粘連的泥巴絕對會使你身體突然增高幾厘米,一瞬間同學們的身材都變得偉岸,、高挑了,。知青宿舍的四周,除了山還是山,,你看不到任何簡單的基本生活設(shè)施,,唯有身子骨所用的氣力在能量轉(zhuǎn)換鏈條里化作農(nóng)場的一切基本設(shè)施建設(shè)。 如果要評價知青當時的身份是什么,?只能說是頭頂著'知識青年’的光環(huán)僅次于當?shù)氐呐黉z農(nóng)民,。當手握鋤頭腰束葛藤,斜挎毛鐮刀修補地球時,,幾乎就是一個活脫立體沾滿了泥土氣息的鄉(xiāng)村農(nóng)民雕像,。 我,扛起任何的勞動工具,,每一樣都帶有原始打磨的痕跡,窄窄的掘鋤,、彎彎地茅鐮刀,、像梭鏢一樣挑茅草和柴火的釬擔、最原始避雨穿的蓑衣和帶的寮葉斗笠,,常常用山上的野生葛藤束著腰身,,即使在日常的生活中,許多山民和農(nóng)村職工的家里所用的炊具都是順便在火塘上用竹筒掛著的鍋,、甕器皿取火做飯,,那種蠻荒,、原始的氛圍至今仍歷歷在目。 所以,,在行文里,,漸藏漸深,記下了一筆筆風吹雨澆的疲憊眼神,,知青的腳步也被云霧也一次次確認過,,在落葉和冬雪堆積很厚很深時,我踩過的青春,,還有或深或淺的勞動痕跡,,以及那耳熟能詳出工的'哨聲’。 那一聲,,翻閱了我心里的春夏秋冬,,卻叫我淚語紛紛。因為,,我們不是'快活的勞動者’,,都是為生存而勞動,為掙工分而勞動,,為改造世界觀而勞動,,為靈魂救贖而勞動。 甲子之年后,,知青經(jīng)常相聚在一起,,最喜歡談論青蔥歲月所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別人也許聽了矯情,,認為難以想象。甚至以為訊息等于眼界,。其原因是他們的生活,、社會閱歷極為有限,也沒有碰到他們父輩相似的境遇,,喜歡迷失在訊息之中,。如果由我們親身說出來或者讓他們親自目睹,情況就大不一樣,,事件的真實度就更為貼切了,。 其實,知青們回憶過去曾經(jīng)擁有過的時光,,無論是好是壞,,幸福或者痛苦,你擁有過它,,又失去了它,。把過去的種種拼起來就是你的生命,誰不為自己逝去的生命而感到唏噓呢,。從這一方面來說,,這才是知青的人性啊,!越是接近生命的終點,,人性越是濃烈到極致,而極致就是回歸本真,。所以,,很有必要再敘說起知青干農(nóng)活的具體過程,倘若你有機會,,并且愿意耗時費力,,你仍可聽聽我'對知青勞動的描寫’。 苦難印記中的那半塊鋼制犁片掛在食堂的懸梁上,,仿佛又在耳際邊'鐺,、鐺’的敲響,那是出工的鐘聲,,聲音在山谷中久久回蕩,,當傳回知青小屋時又顯得特別刺耳,它如同一道催命符,,催促著躲在情緒后面十六歲的影子,。 出工就該盡力抵達'茅草坡’的工作現(xiàn)場,其實,,就連到達都不容易,,因為那都是崎嶇曲折的山路,甚至無任何平坦的路徑,,有時還得靠你自己用刀砍出一條路來,。這里,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不分強弱,任何抱怨是多余的不受歡迎,。 記得,,上山的第二天,我們第一次勞動就是下山背米,,當時,山上所有的生活用品和用具都必須靠肩挑背馱。而我們居住的知青點海拔是一千四百多米,,從隊上出發(fā)到山下省道公路的拖拉機貨箱上背米,,垂直高度至少超過了故鄉(xiāng)岳麓山的海拔300.8米高度的兩倍,至今想起來仍不可思議,。'下山關(guān)節(jié)炎,,上山氣管炎’,當?shù)芈毠ど心芴羝饚资俣嘟?,而我們卻只能用書包背起幾斤或十幾斤,,而且氣揣不息、大汗淋漓,。這一刻,,如同初中課本《蜀道難》中;“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感覺,。忽然間,對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義,,恍恍惚惚地發(fā)生了一絲懷疑和動搖,。 勞動的第二課便是開荒。你得使用山區(qū)特有的鋤頭,,鋤頭呈窄型,,一尺見長,適宜山區(qū)巖石地貌和荒坡雜草,、厥根地形,。如果,一鋤下去碰到石頭,,鋤頭杷子就會震一下,,手上虎口猛然被彈痛,久而久之,,血泡就在手掌中如春筍般冒出,,血泡破滅后,血水變成一股液體流出來有種鉆心的疼痛,。開荒碰到石頭尚且可以避開,,如果碰到茅草兜和厥根坨,那你就中了'六合彩’,,這種東西雖沒有石頭硬,,但它任性十足,而且還連片成坨,,一鋤挖下去,,鋤頭就蹦了回來,,鋤頭挖在上面就好像是碰到了彈簧,使勁挖幾下也只破點草皮,,費工耗力,。 那時實行的勞動報酬制度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者不得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這一項勞動分配原則本身沒有錯,,問題是,;知青剛從城市下放農(nóng)村,而且只有十六歲,,不管從心智還是身體都尚還發(fā)育不全,,一切要與農(nóng)場職工一樣拼工分,的確有些強人所難,。 當時,,各隊對'工分制’的規(guī)定;需每天做滿勞動定額為'十份工’,。一切須靠工分多少來決定你的生活質(zhì)量,。挖一分荒地、背300斤柴火,、挑滿一立方巖石,,僅僅才十分工啊,!十六七歲的體力竟要與殘酷的大自然斗,,與自己的饑餓、情緒,、恐懼斗,,還要與農(nóng)場職工和當?shù)剞r(nóng)民搶工分。 爭'工分’能吃飽飯,,這是當時最高的奮斗目標,,也是知青生理最基本的要求。 而在其他的出工時間段,,同樣也好不的那里去,,清晨,打突擊修公路,、砌知青和職工居住的巖石房,,你得背或者挑上幾十、百把斤的巖石在非常崎嶇的坡道上行走,。特別是有些炸的很不規(guī)則的巖石銳角背在肩膀上如同鑲嵌在肉縫中一樣難受疼痛,,那種負重而行時發(fā)出的哼呤聲,,就像俄國畫家列賓筆下的《伏爾加河上纖夫》:十一個飽經(jīng)風霜,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的勞動者,,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的拉著纖繩,,步履沉重地如同背負著命運的十字架向前行進。如果是用簸箕挑在肩膀上那起碼有一百多斤,,那個時候,明知自己多么脆弱,,為圖一種政治表現(xiàn),,卻還狠心放著十六歲的身體獨自跌撞,干著年齡極不相稱的勞動強度?,F(xiàn)在的年輕人想都不敢想,,然而,他們的父輩卻嘗試并經(jīng)歷了,。這也許就是有人所說的'備嘗艱難’的經(jīng)歷吧,? 櫛風沐雨的日子是知青生活的常態(tài)。趕上進山背柴,,很可能會與當下進山旅游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不是你想象中潺潺溪流,山清水秀,,曲徑通幽的樂趣,,而是我當時最畏懼的事情。 砍300百斤柴火背回隊部過稱,,才能拿十分工,,這不是在平地上做事,也不是肚子飽有油水后的狀態(tài)能撐過一上午,,更不是走在正規(guī)的小道上背現(xiàn)成的木棍,,一切全靠你自己想辦法。 濃密的森林里幾乎是死一般的寂靜,,靜得出奇,,靜得我心里有種恐怖。眼前是巖石陡峭,、坡道彎彎,、沿路荊棘叢生,甚至還會使你摸不清方向感,。我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在深山老林一處,,踹著粗氣努力的揮刀砍著樹枝和碗口粗的樹棍,,體力耗盡,,望著天空透進的一絲陽光,肚子早已是饑腸轆轆,。早上半斤米的碳水化合物不知道什么時候溜得無影無蹤,,空囊如亦的腸胃變得空蕩蕩,口里時時冒出一股清水,,額頭上滲出一股冷汗,,頭腦中頓時有一種暈眩感。 善于幻想的頭腦總是想起,;假如早上能吃上一碗豬油拌炒飯就不至于讓肚皮貼著脊梁,,腸胃咕咕亂叫了,饑餓,,就是我生命中被遺忘的悲傷,。 饑也罷、累也罷,,柴火肯定是要背回隊上的,。因為,'十工分’的誘惑不得不讓我豁出去了,,我咬緊牙關(guān),,把葛藤條捆在腰上,插好砍刀,,硬著一口氣背上百十斤這捆柴在森林里穿行,。那種勞動作業(yè)絕不像讀書時看到的法國畫家朱爾•布雷東筆下的《拾麥穗的女人》。畫中浮現(xiàn)的那種,;世外桃源,,光鮮的人物沐浴在金色的陽光里,構(gòu)成一幅和諧,、寧靜的圖畫,。而我背柴的勞動卻真有點像地獄,或者說像我想象的地獄,。清靜,、潮濕、悶熱,、孤獨,、混亂、污濁的汗氣味,,還有最要命的,,轉(zhuǎn)身都轉(zhuǎn)不了的狹窄地段,碰到無路的地方只能用膝蓋和大腿頂著跪著爬行,。除了哼呤聲和無法穿透陽光的霧氣,,只有偶爾抬頭望一望藍色的天空來舒展內(nèi)心的驚恐和背脊上柴火的壓抑,。 不知你腳踏在山峰哪一塊土地上,頭頂著哪一片藍天,?勉強笑笑,,強迫自己不去想明天或后天勞動的事,但我明白,,青春的精彩已成為烙痕,,深深地,深深地烙在心田,。 我又來到了茅草坡上,,那是晴朗的天氣,滿坡逼眼的金黃色茅草隨風飄蕩,。一坡一坡的茅草是當?shù)貥O好的生活、生產(chǎn)用料,。山上,,住房也好、開荒也好,,施肥也好,,都需要用茅草做基礎(chǔ)??骋划€茅草是十分工,,于是,砍茅草又成了我一個勞動對象,。 我頭頂著剛出來的太陽,,彎著腰,用左手摟住一綹綹茅草,,用右手握住茅鐮刀拼命往自己腳面前作砍縮動作,。燥熱、汗水,、茅草的花絮參合在一起堵塞著喉嚨使人有種窒息的感覺,。望著身后一束一束大片茅草倒地,然后用葛藤條捆成一垛一垛,,捆的體積有手扶拖拉機貨箱那么大,,背在肩背上如同背一座山式的壓得我連連直踹著氣,然后再搬運到燒'火土灰’的地方,。 (注)燒'火土灰’的程序,;在地上挖幾排溝便于通風,長數(shù)米,,寬一兩米,。先放上厚厚的一疊茅草做引火,,然后再放上樹兜雜棍和曬干的草皮,最后鋪上一層一層厚土,,尾莫再點燃火,,幾天后肥性極高的'火土灰’便大功告成了。我雖不懂得'火土灰’的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但綠油油的甜菜苗,、油菜秧、土豆苗,、煙葉,、玉米等因施其而茂盛的樣子頓讓我有種'金篦刮目’心生篤意的佩服之感。 山上的晨霧在微風的吹動下滾來滾去,,極像冰山雪峰,,有種飄然欲仙的感覺。我雖看不到太遠,,是霧常常檔住了我的視線,。霧是山區(qū)的常客,。'小雨小干,,霧天大干’這是當時隊上出工的口頭禪,豈不知,,霧興云涌的天氣是非常的潮濕,,它不亞于蒙蒙細雨的天氣。時間稍久,,眉毛上會掛滿一滴滴水珠,,頭發(fā)如剛剛洗過,衣褲都會潮濕,,全身都有種濕淋淋的模樣,。當你收工回家,知青的宿舍里絕對沒有熱水和火烤,,冰冷冷知青宿舍將冷落你一顆火熱的心,,相互瞧見的是鼻孔掛著鼻涕和霧水,一副狼狽至極,。 那個時候,,我最羨慕的是能調(diào)到農(nóng)場的場部,特別仰慕穿著三個口袋衣服的人,,左上衣口袋中還插著一支金星鋼筆的干部們,。 記得一次從山對面觀音尖背上很重的課桌,揣著粗氣,停歇在場部時,,我從一排木屋的窗戶中瞧見,,他們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一杯冒著熱氣的綠茶,,看著一張報紙的生活狀態(tài)時,,我心理別提有多難受。 冬天來臨,,我去場部背米時,,那種白雪皚皚的天氣里,我又瞧見木房中,,有幾雙腿夾在一盆碳火中間,,反復搓弄著雙手,抿一口熱茶,,然后談笑風生的場景,,讓我心理是五味雜陳。那是溫度斜射下的一種距離,,這種差距陡然會涌出心里的一種不甘,,在這惡劣的天氣里,十六歲的年紀卻干著如此繁重的體力活,,而眼前'穿三個口袋衣服的人’卻是如此的舒坦,一種毀滅的茲味悄悄地蔓延在心底,。 轉(zhuǎn)而一瞧,,都是十六七歲的年齡,喜歡帶軍帽,、穿軍褲的擁擠在山峰上,。超體力強度的勞動,你才會意識到知青是多么杰出的人,。由于實物缺乏,、生活極端貧瘠、造成營養(yǎng)不良,,他們大多身材矮小,,頭發(fā)枯黃發(fā)直,甚至有的還發(fā)育不全,,但幾乎個個有副絕佳體型:手起老繭,、結(jié)實而靈活的腰,小而凸的臀部,,任性十足的心態(tài),,哪里看都沒有一點兒贅肉,絕對是如今'健身房’鍛煉所不能比擬的。 或許,,每個知青隊上的情況都莫過如此,。我流竄過隔壁幾個知青隊上,所以才會對各隊的勞動過程有更多了解,。主要是因為僅僅從一個知青點到另一個知青點就很不容易,,很難再注意到別的。從某方面說甚至令人沮喪,,或者說至少不像你預想的那樣,。你溜進任何一個隊,及居住環(huán)境,,生活條件,,干活情況都八九不離十。仿佛日子突然慢下來,,只有望著山下公路的客車才有給你回家的錯覺,。 山區(qū)的冬天來的特別早。進入十月山上就可以烤火了,,甚至可以烤到來年陽歷的四,、五月份。出人意料的是,,還要數(shù)寒風呼嘯的冬天出工,。我扛著鋤頭、鐵鍬,、簸箕去修公路,,壘大寨田。外面的雪,,一直飄著,,讓人不寒而栗。大家都不愿意出工,,不愿被那寒冷的氣息包圍,,就連云彩也不見蹤跡,讓這天顯得更蒼茫寂寞了,。 出工的哨聲還是吹響了,,那是隊部支書吹的,它如同無聲的鞭子突然猛抽在我身上,,逼得我拿起長筒套鞋穿進去,,哎呀一聲,套鞋里面的冰疙瘩還未融化,,那刺骨的鉆心的疼痛是難已用語言表達的?,F(xiàn)在的人們不會明白那種感覺,除非他在山區(qū)或是在北方親身經(jīng)歷過那種氣候。我粗略地想象,,用身體的熱量把套鞋里的冰鞋墊底融化后,,到第二天緊接著又被凍成冰疙瘩,而且,,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如鳳凰般涅,,起死回生,,又痛不欲生。現(xiàn)在想起來心理猛然還會有一陣抽搐的痙攣,。 那個時候,,有人把農(nóng)場里劃分了幾個層次,只不過這個劃分很委婉,,不會拿到臺面上更不會在誰身上明目張膽地貼標簽,。人分三撥,第一是高干子弟,、官宦人家,,享受社會特權(quán),少吃苦或不吃苦,,第二是掌有物資權(quán)利,、握有人脈關(guān)系、有實權(quán)的,,他們鍍金式的來,,然后又鍍金式的走,第三撥就是平民家庭,。我們這撥知青,,除了加倍努力,,夾起尾巴做人,,能不能成,剩下都得交給天命,。 或許,,知青是最能夠代表體力勞動者之一,不僅因為其工作性質(zhì)如此駭人的糟糕,,更因為它是那個年代至關(guān)重要的必要,,現(xiàn)在卻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此遠,如此隱形,,隱形得叫人能夠忘記,,如同忘記血管里的血。 記得72年底山上修水庫的事,暫且不說知青居住和勞動的場景,。光講每天知青的伙食標準,,一日三餐,天天是一鍋清澈辣椒鹽水湯,,無任何'有效物資’,,上面僅僅飄零點油水,從水庫動工到收官知青伙食從未改變,。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當今的農(nóng)民工,,知青生活的見證者與現(xiàn)在農(nóng)民工所干的活一樣,甚至比現(xiàn)在農(nóng)民工還'有過之而不極’,。 回憶起曾經(jīng)的知青生活,,一時間你會覺察到,不同的人生活世界是多么不同,。在上山下鄉(xiāng)的世界里,,知青慢慢清楚了'三大差別的概念;熟悉了工農(nóng)差別,、城鄉(xiāng)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巨大差距。這種在私有制社會中表現(xiàn)為對立關(guān)系的痕跡依然環(huán)繞在我們身邊,,并且還有原始狀態(tài)下固化的影響,。 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駁陸離的光影,,記憶的屏障中,,曾經(jīng)心跳的聲音已漸漸遠去。突而,,知青回城后又遇到了糟糕,,拼命工作,省吃儉用,,結(jié)婚生子,,不惑之年卻又碰到改革開放,下崗的繩索緊緊勒住我的咽喉讓我如同驚弓之鳥,,前幾十年的事已經(jīng)讓我筋疲力盡,,如今還因為人生路上有些上坡,身子骨也大不以前,,總感覺每一節(jié)脊椎上都有的永久的傷疤,。當貧窮到了一定程度,基本上大多就沒有能力去思考教養(yǎng),、出路和眼界,。當生存成為唯一的奢侈品時,,這個世界所有的繁華似乎都只是擺設(shè)。 現(xiàn)在,,一些混得比較好或稍許有些名氣的人不會懷疑自己“知識分子”的身份和所謂的地位,。但不知他們是否意識到,至少在開車或走路時看到農(nóng)民工的勞動和掃馬路的環(huán)衛(wèi)工人的辛苦,?是否了解幾十年前只因為知青們豁出了一條命,,改革開放才能如此進行?讓如今所有人相對而言還算富足的生活,,都實實在在是底層苦工換來的,,他們不成年的體魄,黧黑的皮膚,,用雙臂和心酸換來了今天,。 事實上中國“知青勞動的模式”是個未完成時,尚沒體現(xiàn)出更多精神層面的內(nèi)涵,?;爻呛螅峙c目前以改制,、下崗,、失業(yè)為轉(zhuǎn)換形式,失去了基本生活的保障,,與生活最底層的農(nóng)民工同日而語了,。從這個意義上看,知青的確失去的太多,,而得到卻又太少太少,。然而,據(jù)我了解,,他們大多數(shù)人中并不認為過去的'知青勞動’做錯了什么,,盡管他們輸?shù)囊惶ず浚麄儓猿终J自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能做對,。 曾經(jīng)的知識青年其歷史定位十分模糊,現(xiàn)在,,有些人卻無知無覺,,但不論怎樣,,現(xiàn)在的社會幾乎把知青都給忘了,。唯獨知青曾還是記得自己,記得曾經(jīng)的勞動,,記得他們經(jīng)歷了共和國最艱苦的階段,,記得為改革開放做出來巨大貢獻,,究其一生還是波瀾壯闊。 知青作家蔣巍說:“只有我們的青春——中國知青一代的青春,,在人類全部進化史和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空前絕后的,?!庇嗲镉暾f:“在沒有戰(zhàn)爭和災荒的情況下,老三屆可以說是20世紀有文化的年輕人中遭受最多磨難和折騰的群體之一,。 命運對于人生的意義正是它的不確定性,,這種力量超越了人本身的控制力。所以,,既取決于個人對于命運的態(tài)度,,更取決于個人對人生的立場。在“命運”面前,,我或許并不是一個先知的“智者”,,但我還是有些準備,要用自己風華之年的生命證明自己堅守的不屈的精神,,擔得起不折不扣的無畏勇者,。 上述之說是否已經(jīng)被人們忽略,我不知道,?只是每當我想到山區(qū),,想到知青的勞動,毫無疑問,,還是嗆得有些窒息,。知青每一次步伐都是負重而行。歷史在他們身上鞭打出深深的傷口,。 翻開記憶的相薄,,拭去些許的灰塵。其實,,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無關(guān)人心,,但你換一個角度看人性,卻是互踩互害的世界,,與地獄無異,;如果,互幫互助,,則隨處都是天堂,。因為自己是知青,也淋過社會的風雨,,所以愿意去為別人撐一把傘,,因為自己受過傷,,所以愿意去守護別人的脆弱。還好,,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我終于混到退休之日,此刻,,才如釋重負,。 秋天,漸行漸美的來臨,,季節(jié)的身段也日漸豐盈,,一樹桂花香遍了我的心扉。此刻,,文字依然在吐露我時光的密語,。夜晚靜悄悄的,我舒展四肢,,再次一個人安靜地佇立于窗前,,拾起飄進窗戶的落葉,閉目細嗅清風送來沁人肺腑的凝香,。良久,,抬頭望那滿夜的忽閃忽閃的星光。 夜已經(jīng)很深沉了,,外面的光線漸漸暗淡,。我突然想起薩特有句話說得挺好;老年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不斷被剝奪的過程,。因為,人生很漫長,,總不能一錘定音,。 知青的往事也隨著我們的蒼老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是知青的那些往昔的勞動踹氣聲,,依稀還在耳畔環(huán)繞,;還有那些內(nèi)心的嘆息,那些熟悉又繁忙的勞動場景,,一遍遍在腦?;胤牛嚎v有千般感慨萬種情愫,也只能莞爾一笑,,我站起身來與往事告辭,,昨日恍惚如夢,隨一縷縷時光的暗香,,在風中殘留,。 朋友請你記住:'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采,。 2020.9.28草于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