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xué)記》《藝文類聚》《御覽》收錄了曹植的《寶刀賦》,。曹植,,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第三子,文壇譽為“繡虎”,。《寶刀賦》記載的是建安年間,,曹操命人打造五把寶刀一事,刀名——“百辟”,。 “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龍,、虎、熊,、馬,、雀為識,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饒陽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仗之,?!?/p> 雖然《寶刀賦》對于具體時間,表述得語焉不詳,,但我們可以推算出來:其一,,“家父魏王”證明此時曹操已經(jīng)受封,其加九錫的時間是建安二十一年,;其二,,“太子得一”,這里的“太子”,,即魏王世子曹丕,,曹丕被封世子的時間是建安二十二年,。所以,百辟刀問世的時間不會早于建安二十二年,,而且曹丕獲得了一把,。“余及余弟饒陽侯各得一焉”?!坝唷奔床苤?,饒陽侯何許人也?曹操在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自述:“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fù)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三國志·魏書·武帝紀(jì)》:“庚辰,,天子報:減戶五千,,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jù)為范陽侯,,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section>《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沛穆王林,建安十六年封饒陽侯,?!?/section>同樣是陳壽的手筆,《武帝紀(jì)》和《武文世王公傳》記載的名字卻不一致,。不過,史學(xué)界共識——兩處記載都表明這個“饒陽侯”是建安十六年受封,,所以“曹林”和“曹豹”,,很可能就是同一個人。因此這五把刀,,分別給了曹丕,、曹植、曹林(豹),,曹操據(jù)其二,。“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丞相副職,,時由魏王世子曹丕擔(dān)任),其馀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xué),,將以次與之?!?/p> 雖然身后被追謚為“武”,,但曹操本人的文學(xué)造詣是不差的,與曹丕,、曹植并稱“三曹”,。所以“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xué)”也不是說讓幾個兒子成為曹彰那樣的糙人,而是希望他們不偏門,,才兼文武,。接班人曹丕,曾寫下文學(xué)批評史上第一部文藝?yán)碚撆u專著——《典論》,。在《典論·自敘》中,,他稱自己的劍術(shù),師從漢末游俠王越的弟子史阿,,還曾以竹竿以短擊長,,與持劍的奮威將軍鄧展比試,三次擊中其手臂,。鄧展是曹魏的猛將,,搏擊的高手。這番自述是否夸大,、鄧展又是否放水,,難以求證。但曹丕不止工文章,,也好刀劍,,這是事實。曹植雖不及曹丕武勇,,但從其作品中,,明顯能感受到尚武氣息,文風(fēng)不似宋以后的部分文人,,盡是些靡靡之音,、艷側(cè)之詞。《白馬篇》《飛龍篇》《箜篌引》《惟漢行》,,辭藻恢弘,、氣勢流溢。《寶刀賦》也彰顯了其武備精神:“飛文藻以博致,,揚武備以御兇……逾南越之巨闕,,超西楚之太阿,。實真人之攸御,永天祿而是荷”,。此處“削”,,指刀劍之鞘,,后來寫作“鞘”,但這個用法一切經(jīng)音義,,都引自于曹植的《寶刀賦》,。①“用刀削”——《墨子·魯問》:“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 可引申為國土削減——《孟子·離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②“曲刀”——《周禮·考工記》:“筑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guī)”,; 可引申為簡札——《僮約》:“書削代牘”; ①“刀劍的套”——《方言·九》:“劍削,自河而北,,燕趙之間謂之室”,;自關(guān)而東或謂之廓,或謂之削”,; ①“王畿三十里以內(nèi)大夫食邑”——《周禮·天官·太宰》:“四曰家削之賦”,。 曹植等人,也帶動了一股風(fēng)氣: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多“帶刀而游”,;唐朝時,詩仙李白之后,,文人多“仗劍而行”,。從“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到“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好文學(xué)”不假,,“不好武”,,卻也未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