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 0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span> 【注釋】 ①《韶》:相傳舜時的樂曲名,。歌頌舜的功業(yè)。 ②美:美好,。指樂曲的美妙動聽,,舞蹈的莊重典雅。 ③善:指樂舞內(nèi)容的親善物理而不相害的諧和吉祥,。 ④《武》:相傳武王時的樂曲名,。歌頌周武王的功業(yè),。 二、釋 字 【謂(謂)】 《說文》:謂:報也,。從言胃聲,。于貴切。段玉裁注:?部曰:“報,,當罪人也,。”蓋?與罪相當謂之報,。引伸凡論人論事得其實謂之報,。謂者,論人論事得其實也,。如《論語》“謂韶”,、“謂武子”、“謂子賤”,、“子謂仲弓”,、“其斯之謂與”,《大學》“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是也,。 《約注》:謂:桂馥曰:“經(jīng)傳'何謂也’,是問詞,;'此之謂也’是報詞,。”舜徽按:謂之言回也,,以言語回復之,即是報意,。 《廣韻》:謂:言也,,告也?!墩f文》:“報也,。” 漢字“謂(謂)”從言胃聲,?!拔浮笔潜斫袉尽拔埂钡臄M聲詞,春秋戰(zhàn)國時借“腸胃”的“胃”表示,,后加表意偏旁“言”,。“謂”后直承的不是言謂的具體內(nèi)容,,而是言謂的對象,?!爸^”是“論人得其當,論事得其宜”之詞,。本義是告訴,、評論、對……說,,引申為叫做,、稱為、認為,、以為等義 【善(譱)】 《說文》:譱: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常衍切。,,篆文從言,。 《玉篇》:善:是闡切。吉也,?!稌吩唬骸白魃平抵傧椤,!薄墩f文》作譱,。 漢字“善(譱)”從誩從羊。初文從二“言”,,不從一“言”,,會“二言”彼此相善之意。后簡化為從“言”,,繼而訛變?yōu)椤吧啤?。林義光《文源》:“言美為善,羊美省,,二言者相善之意,。”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章太炎《菿漢昌言》中說:“《說文》:'善,,吉也’,;'吉,,善也?!瘞渍?,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吉即謂善,,故庶幾者有不善未嘗不知?!币虼?,“善”表示人人通過相善而不害,顯物理之微而吉祥,。本義為親善,、善好,引申指美好,、完美,、喜好、愛惜,、擅長,、容易、美好的等義,。 先師在評論舜帝的《韶》樂時說:“《韶》樂的旋律悠揚明快,舞姿婀娜典雅,,彰顯著自然樸素的容天地之性的禮讓之德,,極盡其禮樂仁德原初樸素無染的盛美和至善?!痹谠u論武王的《武》樂時說:“《武》樂借鑒承繼《韶》樂樸素自然的至美盡善,,旋律高亢大氣,舞姿莊重剛健,,彰顯著人文奮發(fā)的勵志圖強的天性仁德,雖能極盡其人倫至善的諧和之盛美,,但是不能盡顯容天地之性的至善,。” 四,、素 說 【章旨】 前一章通過儀人“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的評說,讓人們體悟在圣人的禮樂仁德漸漸喪失的時代,,禮樂崩壞,,先師卻承繼著“郁郁乎文哉”的周禮,,這猶如木鐸鳴響之聲一樣,警示提醒著迷茫的人們,,禮樂仁德文明有著順天,、應地、人和的至善完美,。從而讓人們把握禮樂仁德文明的治邦安民的諧和不息之道,。本章通過先師對《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焙汀段洹窐贰氨M美矣,未盡善也,?!钡脑u論,讓人們體悟把握《韶》樂容天地之性的樸素自然,,彰顯著禮讓文明天道至上的順從之德的至美至善,;把握《武》樂彰人文勵志圖強之性的奮發(fā)自然,彰顯著人文關(guān)懷的人性至上的仁德文明的至善完美,,故而不能盡顯順從天地之性的樸素之善,。 【析辨】 本章通過對《韶》樂和《武》樂的對比評說,讓人們體悟把握《武》樂在承襲借鑒二代禮樂的文明傳承中所彰顯樂的“郁郁乎文哉”,。本章需要注意對《武》樂的“盡美矣,,未盡善也”的理解和把握。“未盡善也”不是說《武》樂在二代禮樂文明的承襲過程中丟失了禮樂的至善,,而是指《武》樂在傳承中突出的是“郁郁乎文哉”的人文關(guān)懷,,彰顯的是人的奮發(fā)向上的自覺,這和《韶》樂原初的那種樸素無染的天性至上的至善是不同的,,《武》樂之善是以“仁之為人”人性至上為至善的,,因此人性至善必然會遮掩部分天性至善,故而不能盡顯天性之善,。本篇前面諸章都是盛贊周禮的“郁郁乎文哉”的,,即便是“八佾舞于庭”、“《雍》徹于堂”的僭禮非禮,,也沒有否定周禮的完美和不善,,因此,在本章突然指出禮樂本為一體的樂的不完美,,這在理義上是矛盾的,,同時也是致命的。因此,釋者將本章“未盡善也”釋解為:“舜以禪讓得天下,,符合于禮,,故盡善盡美;武王憑借武略征討而取得天下,,故《武》樂之中充溢著一股殺伐之氣,,是盡美而未盡善的?!辈⒄J為孔子僅僅是改良派,,不是革命(原義,非現(xiàn)代義)派,。如果可以這樣解讀的話,,那么《為政篇》末章“見義不為,無勇也”的教導又如何解讀,?因此,,這樣的解讀是不妥的,也是嚴重曲解和錯誤的,??鬃釉u論之意本是《武》樂和《韶》樂一樣的極致完美,但是《武》樂在鑒于二代的承繼中,,發(fā)揚了禮樂仁德文明的禮讓傳統(tǒng),,光大了人倫文明的剛健向上、自強不息的人倫之大道,,增加了因禮讓而丟失的人倫奮發(fā)的道義之勇,,因此《武》樂之善,不同于《韶》樂之善,,自然有著“見義勇為”的人倫文明剛健向上的仁義之勇,。這是對《武》樂的肯定和稱贊,并不是對《武》樂所謂不足的惋惜批評,。黃瑞云《論語本原》中按:“原文只說明孔子聽這兩部樂章的感受,,未必是對舜與武王之所以得天下的評論”。牛澤群在《論語札記》中說:“按,,《韶》,,舜樂;《武》,,武王樂,。注家皆以舜受禪,而武王征伐取天下(雖伐紂救民,,會合人心),為其美中之別也。實以一代全,,遠未賅備,。孔子何又以周德為'至德’,?泰伯揖讓天下,,亦已為'至德’,何未能賢儕文,、武,、周公,并顯于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以服事殷’,未以臣誅君,、周公紹武致治,德禪而不受,,豈并別賢于武王,?綜見其別非止于此??鬃铀菊?,乃'大道之行’與'大道既隱’之別、'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之別,、'大同’與'小康’之別是也,。雖然,亦絲毫無損其力復西周之禮,、'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之旨。禮用德政家天下之于堯舜大同,,非如禮壞樂崩政出諸侯之于禮用德政家天下,,相左反是,無非盡美而善未盡善也,。就孔子政治主張,,連'退而求其次’亦不適用。緣'大同’心知為虛,,乃想象,、設劃之理想境界,而'小康’則為現(xiàn)實之道,?!?strong>牛君的“小康”即指以“仁之為人”為至善的人倫道義,“大同”即指以天道理想為至善的虛無,。崔栢滔《論語大義》中闡釋說:“對兩代樂的評價,,也是對禮樂所代表的時代精神的評價。里仁為美,可見韶武皆里仁,,即以仁為核心,。武王伐紂,以仁德得到天下,,但是,,伐紂之后兩年,還沒來得及完善起周文化的核心體制,,武王就去世了,,周公承續(xù)義王之盛德,繼承了武王未競的事業(yè),,輔佐成王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核心的郁郁乎文哉的周文化,,才最終完善?!?/span> |
|
來自: 素說 > 《素說《論語》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