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誰最中國」
封圖 |「游哉悠哉的白相君」 首圖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 字與字的關聯(lián),,無論音形,皆有說法,。比方,,停下來的“停”。一人走到亭前,,自然的一個狀態(tài)即為“停”,,并由此引申得來一個人生道理——“知止為亭”,,意在告訴世人,匆匆忙忙的人生路上,,偶爾是需要一段停下來的時間的,。然而此刻的我,忽然想到這句話反過來,,或也同樣值得回味,。當我們的身體不得不停下來的時候,其實更需要在內(nèi)心建筑一座亭子,。一個可以好好休息,、調(diào)整放松,可以靜觀,,可以等待,,舒適、明亮,、通達,、自在的空間——“以止為亭”。清代文人李漁,,在家鄉(xiāng)浙江蘭溪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且停亭”,。名字的來由很有意思,,據(jù)說當時李漁造亭,收到當?shù)匾晃回斨鞯馁澲?。財主名為李富貴,,因此希望亭子取名“富貴亭”。李漁一聽不妙,,隨即應上,,“且停停”,。于是就這樣,,一句婉拒的話,成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名字,。李漁還為此寫下對聯(lián),,“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試想,,當我們走了很久的路,,或是爬了很長時間的山,內(nèi)心多么希望前方能有一座亭子歇歇腳,。事實也是如此,,古人造亭,起先也是出于方便行路人暫歇片刻的目的,,其功能性早于其審美性,。所以一座亭子,即便看起來簡簡單單,,但只要有柱,、有頂,具備遮蔽烈日,、阻擋風雨的作用,,人入亭中,就能獲得一份暫時的安定,。亭子,,能讓疲于奔命在路途上的人,擁有一個可以深呼吸,、放松的片刻,。而這種能讓人平靜下來的安全感,既是身體的需要,,也是心的需要,。就像現(xiàn)在,我們暫時停下來了,,為了身體的安全,,但是心里的安全感呢,是不是同樣也有了一座可以遮風擋雨的亭子,?“凡山水之有堂戶,猶人之有眉目也”,、“村居亭觀……為一篇之眼目”……我們見過的各種亭子,,或坐落山頂,或挨靠水邊,有的造在湖心,,有的建在竹叢,、花間,大多都擁有極好的視野景觀,。這當然不是巧合,,而是建造者有意有心為之。可以說,,選擇在哪里建造亭子,也能反映出一部分造亭之人的審美取向,。山頂之亭,,看到的是一覽眾山小的遼闊、浩渺,;山腳之亭,,仰望的是天地之大,反觀的是人我之??;湖心之亭,有飄渺疏離的美感,;林中之亭,,則有肥遁隱居的意境。如果你到過蘇州園林,,就一定能懂得,,沒有比亭子更容易去觸摸園子主人意趣的所在。拙政園的主人愛四時風光勝過其他,,所以園內(nèi)三十九幢建筑,,亭子有十九座,名符其實“一座園林半園亭”,。在“倚虹亭”,,望蘇州的北寺塔,恍若在園中,;盛夏于“荷風四面亭”,,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涵青亭”邊,,觀池;“嘉實亭”旁,,等枇杷熟透……好像一年之中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亭中景色,。即便閉上眼,還有“與誰同坐軒”,問一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并奏,。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則老僧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余序,。于是吟詠之聲又復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庇诖送ぶ校^瀑亦是聞聲,。可見,,萬人,萬亭,,萬種意趣,,人若心中有一亭,就好比有一方自得其樂的心天地,。即便身體停下來,,于此天地中,也總有可觀,、可聞,、可賞、可愛之風景,,終究不會被時間所困住,。想到木心在牢獄里堅持寫作,畫黑白鍵彈無聲之“鋼琴”,;穆旦堅持在困境中翻譯《唐璜》,,大約皆是心中有一座屬于他們自己的亭。 它不是一間封閉的房屋,門窗關起來,,人躲到房子里去,。亭子不是,,亭子的四周是空的,人于亭中,,能感受氣流的涌動,,能體會天地自然的來來往往。越是停下來時,與其封閉自我,,不如換以“空亭”之態(tài),,靜靜等待、接納命運的一切安排,。無論明月清風,,無論蒼山流云,無論雨落殘荷,,無論雪融瓦上,一切風景,,皆是生命的歷程,,過程即勃勃生氣。蘇軾寫《涵虛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戴醇士說,,“群山郁蒼,,群木薈蔚,空亭翼然,,吐納云氣”,;張宣題倪云林畫《溪亭山色圖》,“石滑巖前雨,,泉香樹杪風,,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一座空亭,,既不怕失去什么,,什么就都可稱之為獲得。圖 |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 最近讀沈從文的書,,尤其讀到他講自己從一個寫小說的人,,到一個研究古物的人,很多人替他感到惋惜,,但他說“一切終得變”,。先生在一篇未完成的文章里,,寫,“就我性格之必然,,應付任何困難,,一貫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喪氣,,也不呻吟哀嘆,,只是因此,真像奇跡一般,,還是依然活下來了,。”圖 |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 -特別鳴謝攝影師-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莫修-文 游哉悠哉的白相君,、橘涂初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