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利(越南語:Lê L?i,,1385年-1433年),,越南后黎朝開國君主,后人稱為黎太祖(Lê Thái T?),。 黎利生于越南清化地區(qū),,原為地方豪紳,1418年發(fā)動藍山起義,,自稱平定王,,號召各地反明獨立,展開了十年抗明戰(zhàn)爭最終,,明宣宗決定罷兵,越南重獲獨立,。不久,,黎利立國稱帝,建立了后黎朝,。 另外,,黎利獲明朝承認其對越南的統(tǒng)治,以保持中越的邦交關(guān)系,。 黎利來自越南清化省梁江藍山鄉(xiāng)的一個豪族家庭,。據(jù)史書所說,,黎利的曾祖父黎誨游經(jīng)這里時,認為必是佳處,,于是定居,,三年后發(fā)展成可觀的產(chǎn)業(yè),從此“世為一方君長”,。到黎誨的兒子黎汀(黎利之祖父)繼承家業(yè)時,,已經(jīng)是“有眾至千余人”的巨賈了。 早年生活 1385年(陳朝昌符九年)八月初六,,黎利出生于雷陽主山(父親是黎汀的次子黎曠,,母親是雷陽主山人鄭蒼)。在他年輕時,,陳朝政局正日走下坡,,并發(fā)生了胡季犛篡陳及明朝派軍攻越的事變。 在明朝占領(lǐng)安南之際,,黎利對明朝的態(tài)度,,中越兩國的歷史文獻,說法略異,,而分歧主要在于黎利有否出任過明朝的官職,。 越南文獻指黎利面對明朝各種計謀、誘惑下,,仍然不為官爵所動:《大越史記全書》記載,,明據(jù)越南后,對當?shù)厝瞬扇×藙谝奂罢薪祪煞N手段,,而黎利則“不為官爵所誘,、威勢所怵,明人巧計百端,,終不致也,。”其后感到后陳朝的抗明活動無望,,便“晦跡山林,,潛心韜略,延攬智謀之士,,招集流離之民”,,以密謀反明。 中國文獻卻指黎利降明后任官另有所圖:《明史》中載:“利初仕陳季擴為金吾將軍,,后歸正,,用為清化府俄樂縣巡檢,邑邑不得志?!斑@段文字提出黎利曾向明投降,,并獲授官銜,而暗中有所圖謀的說法,。 對于以上兩種說法,,現(xiàn)時仍未有定論,但黎利本人亦曾說過一句值得注意的話,。他曾向大臣們憶述,,當初明朝統(tǒng)治越南時,他曾“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禍,,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義兵之舉,,朕實出于不得已焉耳,。” 藍山起義 黎利不滿明朝的統(tǒng)治,,便隱居山林,,廣交豪杰之士,召募流亡群眾,。1418年2月(明永樂十六年正月),,黎利決定在藍山鄉(xiāng)起兵反明,自稱“平定王”,。當時,,除黎利外,還有潘僚,、鄭公證,、黎餓等起義軍,但維持不久,,便被明軍所擊破,。 明軍獲悉黎利起義,便派馬騏領(lǐng)兵征討,。黎利引誘敵軍到洛水(清化錦水),,用伏兵將之擊退,這是黎利最初嘗到的勝果,。其后,,黎利移軍至靈山(據(jù)陳仲金考證,至靈山在清化境內(nèi)),,途中遭到明軍追擊,被俘獲了不少軍民及家屬,。黎利便率殘兵駐扎至靈山,。此后,,從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至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黎利以至靈山,、藍山鄉(xiāng)等地為為主要據(jù)點,,多次領(lǐng)兵與明軍交戰(zhàn),各有勝負,。期間,,黎利得到重要開國功臣阮廌的歸附。 軍勢壯大 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黎利聽從黎只“乂安險要,,地大人眾,……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的建議,,向該區(qū)步步進迫。1425年(明洪熙元年)行軍期間,,黎利得到越南百姓的支持,,黎利亦順勢向百姓約法三章,宣布:“民苦于虐政久矣,,凡所至州縣,,秋毫無犯,非偽官(明朝官府)之牛谷,,雖甚饑困,,不得濫取?!睉{著嚴格的軍紀,,黎利軍所到之處,都得到群眾的響應(yīng),,“相與并力圍乂安城(今乂安河興原縣)”,。雖然該城仍被明軍所堅守,但轄下地區(qū),,已被黎利占領(lǐng),。 由于明軍主力集中在乂安城,其他地點防務(wù)較弱,,黎利便轉(zhuǎn)移視線,,攻克新平、順化等地,。當時,,黎利軍已占領(lǐng)了南部的國土(相當于現(xiàn)今越南中部),便向北出兵東都(今河內(nèi))。1426年10月及11月間(明宣德元年,,十月),,在重要戰(zhàn)役崒洞之役中,黎利軍重挫明軍,,迫使明朝的軍事力量只限于幾個被包圍的城市,。 擊退明軍 在黎利軍勢力日益壯大的同時,明征夷將軍王通與黎利議和,,黎利最初亦同意的,。但王通暗中向明廷求援,黎利得悉后,,便繼續(xù)派軍攻擊明軍的各個駐守城市,。 明廷了解到戰(zhàn)況不利,便派柳升為主將,,率十萬軍隊南下剿亂,。1427年10月(明宣德二年九、十月間),,柳升進入越南,,開始攻擊黎利軍隊。黎利得悉后,,向部下們指示:“今柳升之來,,途路遼遠,人必疲勞,,吾以逸待勞,,蔑不勝矣”,下令軍士們邊戰(zhàn)邊退,,將敵軍徐徐地引入腹地,,并在適當?shù)胤皆O(shè)伏。柳升到這時仍大意輕敵,,只親自帶領(lǐng)100騎兵追趕黎利軍隊,。到達支棱(位于諒山省)的泥濘地時,明軍由于移動困難,,黎利的伏軍乘機施襲,,于是在馬鞍山(當?shù)厣矫置柜R坡)擊殺柳升,。明軍由于主將陣亡,,全軍敗退,黎利再派軍大舉追擊,,于是獲得大勝,。此次決定性的戰(zhàn)役,,迫使明軍不得不議和。 戰(zhàn)事大致平息后,,1427年(明宣德二年)十一月,,黎利派出使節(jié)入明,要求冊封陳皓(黎利所立的傀儡君主)為王,。明朝隨即封陳皓為“安南國王”,征夷將軍王通領(lǐng)兵撤退,,整場抗明戰(zhàn)事至此告終,。 開國稱帝 戰(zhàn)事完結(jié)后,由阮廌起草《平吳大誥》,,宣示黎氏復(fù)國成功成為大越國家的新統(tǒng)治者,。該誥文稱,以往“因胡之煩苛,,致使人心之怨叛,,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惡黨懷奸,,竟以賣我國”的國家亂亡時代已經(jīng)過去,大越國進入“一戎大定,,迄成無競之功,,四海永清”的新紀元。該文發(fā)表的時間,,《大越史記全書》將之記在1428年1月3日(明宣德二年十二月十七日),,黎利軍與明軍達成和議之后。 黎利即位前,,先要除掉陳皓,。陳皓是在1426年(明宣德元年)被黎利擁立的傀儡君主。據(jù)《大越史記全書》所說,,陳皓原叫胡翁,,是“丐者之子”,“假稱陳氏之后”,。黎利擁立陳皓的原因,,是由于黎利在起義時鑒于“人心思陳,故立之以從人望”,,并且“欲籍辭以應(yīng)明人”,。黎利驅(qū)逐明軍后,便先殺陳皓,,然后登基稱帝,。關(guān)于陳皓的死因,,一說是他深知國人不服,遁逃時被朝廷所獲,,便飲毒藥而死;一說是他“潛駕海船而卒”;一說是潛逃時被黎利令人追殺;一說是黎利曾說“我以百戰(zhàn)得天下,,而皓居大位”,陳皓在驚惶下潛逃,,最終被黎利追殺,。 1428年(明宣德三年,黎順天元年)四月十五日,,黎利即位,,改年號順天,建國號大越,,都東京(今河內(nèi)),。 去世 黎利生性猜忌,即位后就殺戮功臣,,功臣陳元捍,、范文巧等都因讒言中傷而獲誅。 1433年(黎順天六年)八月二十二日,,黎利“崩于正寢”,,年49歲。次子黎元龍繼位,,是為黎太宗,。十一月二十二日,黎利歸葬藍山永陵,,廟號太祖,,上尊號曰統(tǒng)天啟運圣德神功睿文英武寬明勇智弘義至明大孝高皇帝。 |
|
來自: liuhuirong > 《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