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周朝800年的國祚可以說是非常長的,,但它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時間延續(xù)的長度,更重要的是從周朝開始的中華文明,,開始進入突飛猛進的進化中,。 周朝建立或者說完善的分封制,誕生了異彩紛呈的諸侯國時代,,其衍生的文化更是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 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懂了那段歷史,,就能讀懂日后2000多年的中國,,就能讀懂今天近200個國家博弈的地球村時代。 周朝為什么施行分封制,? 首先,,分封制在商朝以及商朝之前,就已經久已存在了,,只不過商朝的分封多限于天子控制的核心區(qū)域,,而核心區(qū)域以外的國家,商朝則是通過武力征服,,最終使之成為臣服于自己的附屬國,,當時的周,就曾是商王朝的附屬國,。 這樣一來,,商朝的核心區(qū)域是很穩(wěn)定,,但周邊的附屬國就不一定了。也就是說,,今天服你,,我認你是老大,向你稱臣納貢,;明天看你不順眼了,,誰是老大還不一定呢,跟你干一架都有可能,。 比如當年周之所以能一天就攻克商王朝的首都,,就是因為商王朝的大部隊還在征討不聽話的東夷,根本來不及保衛(wèi)首都,。 雖然商王朝的末代紂王很拉胯,,但國家的整體實力還是有的,就這么被周輕而易舉的打敗,,實在是必然中的偶然,。 不錯,歷史的進程充滿了必然性,,但歷史的進程也往往充滿了偶然性,。 周就這樣贏得了天下,建立了周王朝,。 但周王朝統(tǒng)一后的天下,,依然是不安定的,除了面對商王朝曾經面臨的周邊屬國經常不聽話的麻煩,,還面臨著商王朝舊有勢力的不服氣,,這種不服氣隨時都可能爆發(fā),周朝也隨時有可能被趕回西邊的老家,。 周天子是有限的,,就那么孤零零一個人,但周邊的屬國和不服氣的勢力卻是眾多的,,一個人再厲害又怎么可能同時摁下所有人,? 幸好,周朝的開創(chuàng)者是有大智慧的,,尤其是周朝的第二代核心領導——姬旦,,也就是周公。 周朝的開國老大武王在滅商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后,,武王的幼子成王繼位,作為武王弟弟兼得力助手的周公,,此時不得不支撐起這個剛建立的王朝,。 實際上,,在武王時期,周朝就曾經進行了第一次的分封,,但分封對象集中在文王的兒子們,、周朝建立的重要功臣,以及殷商遺臣,、先賢之后,。 其封大致如下: 封師尚父(姜尚)于營丘(今山東淄博),是為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是為魯;封召公奭于燕(今北京琉璃河一帶),。 為管理殷商舊地遺民,,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殷,另設三監(jiān)來監(jiān)督,,分別是:封弟叔鮮于管(今鄭州東),封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封弟叔處于霍(今山西霍州),。 封神農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門峽陜縣);黃帝之后于祝(今江蘇丹陽),;帝堯之后于薊(今天津薊縣),;帝舜之后于陳(今河南淮陽);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縣),。 另有太伯之后周章封于吳(太伯,、仲雍和周武王的祖父季歷是三兄弟,為讓父王傳位于季歷及季歷的兒子姬昌,,以實現滅商的愿望,,讓國南奔,落腳于無錫,、常熟一帶),,殷商遺臣箕子封于朝鮮(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曾屢次諫言紂王,,后被貶為奴隸),。 雖然武王初步進行了分封,但這樣的分封于商朝時的分封沒什么區(qū)別,,周朝的中央也僅僅是能控制王朝的核心區(qū)域,,周邊的邦國還是松散的臣服關系。 而周王朝真正升級版的分封制,,則是在周公時代完成的,。 周公剛攝政沒多久,,就面臨了一場“禍起蕭墻”的叛亂。 周公的攝政,,使得作為三監(jiān)的王叔們心生不滿,,盡管周公解釋再解釋,但他們不聽就是不聽,,其中管叔最為不服氣,,最終在紂王之子武庚的煽動下,這幫人攪和在了一起,,開始了一場反對周公的叛亂,。 當時的叛亂方,包括三監(jiān),、殷國,,以及殷商舊勢力如奄國、熊盈族,、淮夷,、徐戎等等。 于是: 周公親自東征,,殺管叔,。定亂,乃重定封國,。 周公花了3年的時間親自東征,,殺武庚,殺管叔,,流放了蔡叔,,將霍叔降為平民,收復叛地,,進行再次分封,。 其封如下: 周公之子伯禽討伐淮夷、徐戎,,于是分封在了魯,,得到殷商遺民六族。 分封姜太公之子丁公呂伋于齊國,。 分封武王之弟康叔于衛(wèi)國,,得到殷商遺民七族。 分封殷商貴族微子啟于宋國,,統(tǒng)治殷商舊土,。 分封成王之弟唐叔于夏墟,建立晉國,這里是溝通周人從黃河北岸直通殷墟的關鍵要道,。 分封蔡仲于蔡,,這里是周人經營南國的最東處。從這里向北可達齊魯,,也可到達衛(wèi)晉,,而宋國就在此包圍網之中。 周公的這次分封,,重點就是打散了殷商遺民的聚集,,使他們分散到各個周王室的核心諸侯國。 為了穩(wěn)固各分封國的繼承問題,,以及分封國與中央的隸屬關系,,周公又發(fā)明了宗法制和禮樂制。 西周宗法制,。 宗法制按照血統(tǒng)遠近以區(qū)別親疏的原則,,核心如下: 宗族構成:同一高祖父以下四代子孫構成的血親集團(高祖—曾祖—祖父—父親)。 尊卑秩序: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 繼統(tǒng)原則:嫡長子繼承制,稱宗子,。 周朝宗法制度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政治關系為核心,再配上與之相應的差序禮樂等級制度,,即所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 從諸侯,、卿、大夫,,延伸到貴族的最末一等士階層,,形成了層級分布的組織關系和身份秩序,成為周朝政治秩序維持的基本紐帶,。 宗法關系,,首先是宗族內部的等級原則。 擁有共同祖先的后世子孫宗親內部,,依據與共同祖先血緣關系的遠近,,分化為“大宗”和“小宗”。 大宗是先祖血統(tǒng)及政治地位的第一繼承者,地位要高于小宗,,大宗的繼承者叫宗子(宗族長),,其地位要高于其他宗族成員。 這種劃分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伴隨著大宗與小宗,宗子與宗族成員之間的權力和義務關系,,每個貴族家族都有共同的姓氏,、祖先和宗廟、墓地,,甚至田土,、居邑,客觀上有利于化解矛盾,、加強團結,,進而達到全面鞏固和維護周王室統(tǒng)治的目的。 各宗族內部成員對宗族,、宗子,,負有服從的義務。大宗和宗子也要相應地維護本宗族成員的利益,,負起組織,、管理、團結,、照顧甚至支配族人的責任,。 為了宗族利益,宗子甚至可以決定宗族成員的生死存亡,。 在周宗法制度下,,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長,君臣之義等于父子,。 血緣宗族集團與地緣政治相結合,,是西周政治的一大特點,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傳統(tǒng),,為后世王朝所繼承,。 與分封制、宗法制互為表里,,周公對原始宗教儀式進行改造,,將之設計為以政治秩序為主體的一整套禮樂制度,作為維護王朝治理的行為規(guī)范與倫理原則,,并將其延展至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過各種禮的舉行,周人的社會秩序和規(guī)則得到確立和維護。 樂通常配禮而行,,其作用在于協(xié)調上下,、體現和諧。周禮的核心,,是強調不同等級的權利義務關系,,以達成穩(wěn)定且有差別的社會秩序。 自周公而始的禮樂傳統(tǒng),,成為古代中國禮樂文明的基本秩序原則和有效治理形式,,為后世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模板。 孔子所言“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正是對周禮樂制度的概括。 周的禮樂傳統(tǒng),,為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學派所繼承,,對后世政治思想演化產生了持續(xù)且深遠的影響。 就這樣,,在周公的不懈努力下,,中華文化成功的把家族和國家,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了一起,,不僅影響了周朝之后的八百年統(tǒng)治,,更影響了后世2000多年的社會運轉。 周朝前后分封了多少諸侯國,? 答案是71個,。 其中,與周王同姓親族的姬姓封國,,最初分封53個,,周公之后加封2個,共計55姬姓封國,。 異姓之國,包括有功之臣,,前朝貴族,,三皇五帝與夏商王朝后裔,封國共計18個,。 最初的53個姬姓封國里面,,姬昌及其兄弟的直系子孫封國是15個,屬于護衛(wèi)周朝的直親封國,。 《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蹲髠鳌氛压四曛^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除了71個封土建國的封國外,,其后陸續(xù)宣布歸服周天子而接收封號的封國,、方國,還有諸侯國約330個左右,,稱作名義封國,。名義封國加上直接封國,共計有約400個諸侯國,。 此外,,還有邊遠地區(qū)的邦國和部落,或者為了獲得和平安定,,或者為了獲得一個“正統(tǒng)”的名號,,服從周天子而前來周京師上貢的“泛諸侯國”,稱作“服國”,,總計還有800個左右,。 這800個服國類諸侯國,再加上前面的400個,,一共有1200余個泛諸侯國,,所以《呂氏春秋·觀世》說“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 從西周到東周,,再到春秋戰(zhàn)國,原有的分封日漸衰落,,眾多諸侯國開始進入此起彼伏的爭霸中,,經歷大大小小的蠶食和殲滅,所剩諸侯國大致有109個,,具體如下: 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wèi),、鄭,、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鐘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 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105國,。 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109國,。 歷史再進行到如火如荼的戰(zhàn)國時代,,中華大地上的主要玩家,已經只有18個諸侯國了,。 分別是:曹國,,陳國,吳國,,蔡國,,晉國,鄭國,,越國,,中山國,宋國,,魯國,,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衛(wèi)國,,秦國。 中華文化正是在這些國家分分合合的爭霸中,,形成了堅實的底蘊和精髓,一直綿延2000多年,,至今成為我們每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觀照當下。 如果說歷史可以是一面鏡子,,那么,,最好的鏡子就在那個時代,用那個時代的紛爭和人心觀照當下,,也許就能更好的理解現在這個眾國博弈的全新時代,。 為什么說以古能觀今? 只因為世界的本質沒有變,,爭斗的本質沒有變,,人心的本質沒有變。 這,,就足夠了,。 而我們之后的其中一個系列分享,便會基于這個引子展開最根本的探討,。 完,。 |
|
來自: 崔九霄 > 《傳統(tǒng)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