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國外聲名顯赫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在國內的普通民眾卻對她一無所知。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 位杰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她的出場順序被排到前三,;美國數學家TalithiaWilliams出版的《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中,盛贊她在數學上的貢獻,;全球最權威科學期刊《Nature(自然)》把她評為“為科學發(fā)展奠定基礎的女科學家”,。當你仰望夜空時,在遙遠的金星上,,有一個小小的隕石坑被命名為“Wang zhenyi”,。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fā)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又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她就是中國古代女科學家王貞儀。 王貞儀生活在1768年到1797年,,僅僅活了29歲,。幼年正值康乾盛世。幸運的是她出生于書香門第,, 她的祖父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歷算,藏書豐富,,這些書籍對王貞儀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她父親精通醫(yī)學,以行醫(yī)為業(yè),,在他的影響下,,王貞儀也精通醫(yī)學。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勤于汲取養(yǎng)分的王貞儀,,8歲就能作詩,11歲能寫一手好文章,。 王家祖籍安徽,,因祖父在南京為官而舉家遷徙,在南京生活了很多年,。后來祖父被調職至吉林病逝,,父親帶著小貞儀千里奔喪,小貞儀從江南被帶入了東北,。住在吉林的4年時間,,她埋頭苦讀祖父留下的大量藏書,。18到24歲,王家又重新回到南京生活,,這段時間是王貞儀做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她沒有老師,不明白月亮為什么會發(fā)生月食,,只能自己翻著張衡的《靈憲》苦思冥想,。元宵夜,她偶然看到鏡子映出了花燈的影子,,仿佛得到天啟,,立即鉆進閨房,,用極其簡陋的儀器做了實驗:掛起一盞水晶燈充當太陽,,用圓桌當地球,圓鏡作月亮,,控制吊燈高低的變化,,改變圓鏡與圓桌的距離,月食的成因,,就這樣被這位聰穎的女孩領悟了,!她寫了《月食解》,精辟地闡述了月食發(fā)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用通俗的語言告訴百姓們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全世界最早的準確解釋月食成因卻由這位18世紀年僅20歲的中國女孩完成,。她每夜堅持觀察天象,,記錄行星軌跡,寫了《經星辯》,,正確推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旋轉方向,。 接觸到哥白尼的理論后,她創(chuàng)作了《地圓說》,,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結合宏觀和微觀來解釋為什么人眼所見卻是“天圓地方”的科學家,。 研究天文之余, 她最喜歡的還是數學,。當時的讀書人只為考取功名,,幾乎沒人研究數學。王貞儀喜歡梅文鼎的《籌算》,,只覺得自己能看懂,,尋常百姓看不懂,又動筆結合西方的算術寫了《籌算易知》,。當時古代中國的算術沒有“角”的概念,,她寫了《勾股三角解》等。 因為醉心學術,王貞儀做好了終身不嫁的打算,。尋常女子15歲出嫁,,她一研究就研究到了25歲。如此晚婚已經是破天荒,,她還非要自由戀愛,,選了家境貧寒但懂她的安徽秀才詹枚。王貞儀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德風亭初集》便是在夫妻二人通力合作下完成的,。 婚后4年,,王貞儀便因為患病去世,未留下任何子女,。一位偉大的女性,,現代科學的啟蒙者,在人生第29個春秋隕落,,像流星般閃耀又匆忙,。她的手稿經多次輾轉后大部分著作并未刊印就失傳了。根據現有的統(tǒng)計,,王貞儀在天文,、數學、詩詞等領域的著書共有56卷之多,。這些研究成果在西方大放異彩,,國內卻鮮有人知。 王貞儀在文學方面也很有才華,,附上她的兩首詞作為結尾,,以示對她的崇敬。 如夢令 漁景 月下一溪煙淡,, 溪里漁叉夜響,。 知有小漁舟, 叉得寒魚初返,。 同伴,,同伴。 掉向白萍花港,。 憶秦娥 春暮,,錢塘舟中作 春雨歇, 楊花兩岸飛晴雪,,飛晴雪,。 江途渺渺, 揚舲三浙,。 潮來胥口聲悲咽,。 煙波一棹真浮葉,,真浮葉。 蓬窗閑坐,,書翻越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