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28 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省章丘縣(現(xiàn)為濟南市章丘區(qū))龍山鎮(zhèn)城子崖,,30 年代初命名,。該文化年代距今約 4000 至 3500 年。 山東省博物館龍山文化玉器 雖然山東龍山文化為典型龍山文化,,但遺憾的是山東省博物館只展出上圖幾件龍山文化玉器,。其中獸面紋玉圭已在第一期詳細(xì)講解,今天就不再贅述,。此展臺除獸面紋玉圭外,,還有一件四孔大玉刀,其余 7 件為玉鉞。 鉞是由斧,、鏟演化而來的,。作為禮儀用玉的鉞最早見于良渚文化,其用途是象征酋長軍權(quán)的禮儀儀仗器,。從出土良渚文化出土玉鉞及其附件看,,玉鉞的原來造型是,通過其穿孔,,用繩索捆綁上木柄,,在木柄的上端鑲?cè)朊埃露髓側(cè)腌?,由四件器物組合稱為一套完整的玉鉞,。 玉鉞的組合器形及用法,開商周時代玉鉞,、銅鉞之先河,。新石器時代的凌家灘文化、石峽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均有玉鉞出土,。從出現(xiàn)時間,、地點分布來看,太湖地區(qū)——江淮地區(qū)——嶺南地區(qū)——長江中游地區(qū)——黃河下游地區(qū)——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安邱遺址出土 仔細(xì)觀察上圖單孔玉鉞的孔道特征,,鉆孔工藝應(yīng)為桯鉆法。另一個未鉆透的孔遺留的痕跡更是清晰地表明鉆孔工藝為桯鉆法,。 桯鉆法:桯鉆又稱桿鉆,,鉆形如圓棒。分為單面鉆與雙面對鉆兩種,。單面鉆因手鉆面用鉆時間較長而孔徑大于對面者,,其孔形似上大下小的漏斗狀,而孔壁稍顯凹弧形,。另外鉆桿頂部長時間鉆孔,,在解玉砂的磨損下會形成內(nèi)凹狀,這就是為什么會在另一個未鉆透孔的底部看到玉器表面有乳突狀,。 而管鉆法則不會出現(xiàn)這種乳突狀現(xiàn)象,。如下圖: 有孔玉鉞 大汶口文化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孔道上部出現(xiàn)二次打孔的疊壓痕跡,但未見圓滑微凸的乳突現(xiàn)象,,但從孔道內(nèi)部遺留的痕跡可以看出非桯鉆法鉆孔工藝,。而此鉆孔特征符合管鉆法的工藝特征。 管鉆法:即圓管形鉆具。使用管鉆鉆孔,,其孔形特點是:兩端孔徑大小基本相同(使用同一管鉆時),,孔壁平直、光滑,。鉆孔方法分單面鉆和雙面鉆兩種,。單面鉆孔形垂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