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第三百三十七卷目錄 汾州府部匯考一 汾州府建置沿革考 汾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汾州府星野考 汾州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三百三十七卷汾州府部匯考一汾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汾陽縣附郭〉周春秋時屬晉,至三家分,,為趙地,。魏拔中山,又為魏所有,,秦以西河隸太原郡,,治茲氏縣,。漢因之三國魏置西河郡,亦治茲氏縣,。晉更為西河國,,后魏為汾州,治蒲子城,。復移治西河,。北齊改置南朔州,后周為介州,。隋大業(yè)中,,州廢,復為西河郡,,治隰城縣,。唐武德初,改浩州,,尋改汾州,。天寶初,改西河郡,。乾元初,,仍為汾州,屬河東道,。宋汾陽,。金置汾陽軍。元復為汾州,,屬太原路,。明仍為汾州,,以西河縣省入,,隸布政司,領縣三,。萬歷二十三年,,升為府,設汾陽縣,,割太原臨縣,、永寧州、寧鄉(xiāng),、平陽,、靈石縣隸焉。四十二年以石樓易靈石,,隸平陽,,領州一縣七。皇清因之,。 汾陽縣 周春秋時為趙地,,魏拔中山之后,為魏所有,。秦隸太原郡,,治茲氏。西漢屬河東郡,。東漢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三國魏置西河郡,,亦治茲氏,。晉更郡為國,領離石,、隰城,、介休、中陽四縣,。南北朝魏置汾州,,治蒲子城。后周改為介州,。隋為西河郡,。唐武德初,改浩州,,尋改汾州,。天寶初,改西河郡,。乾元初,,復為汾州。宋置汾陽軍,,屬河東路,。金置汾陽軍,節(jié)度西河為縣,。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后府廢,。至元二年復行州事,屬太原路,,西河為縣,。明初為汾州,,領三縣。萬歷二十三年,,升為府,,置附郭?;是逡蛑帒襞f九十五里,,今四十坊里。 孝義縣 漢,,太原郡,,茲氏縣地,三國魏置中陽縣,,屬西河郡,。晉屬西河國,省入隰城縣,。南北朝魏屬真君郡,,又分隰城,置永安縣,。北齊省入介休縣,。后周復置。隋屬汾州,。唐貞觀初,,因邑人鄭興有孝行,改名孝義縣,。宋改中陽縣,,尋復為孝義,金仍舊,,元并溫泉縣入焉,。明因之,隸汾州府,?;是逡蛑帒襞f三十里,,今一十五里,。 平遙縣 古,陶地,。帝堯初,,封于陶,即此,。漢置平陶縣,,屬太原郡,。東漢屬西河郡。晉屬太原國,。南北朝魏以太武名燾,,改平遙縣,屬西河郡,。后周省,。隋復置,屬介休郡,。唐屬介郡,。貞觀初,屬汾州,,后屬太原府,。宋金仍舊。元復屬汾州,,明因之,,隸汾州府?;是逡蛑帒襞f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介休縣 周晉大夫彌牟邑,。秦為介休縣,,以介山為名。漢屬太原郡,。晉屬西河國,。南北朝魏置定陽郡,改縣,,曰平昌,。北齊以永安縣省入。后周改郡,,曰介休,。隋開皇初,郡廢,,復改縣,,曰介休。義寧初,,于縣置介休郡,。唐初改郡為介州,貞觀初,,州廢,,以縣屬汾州,。五代宋金仍舊。元隸太原府,,尋復屬汾州,。明因之,隸汾州府,?;是逡蛑帒襞f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石樓縣 古,,屈地。周晉獻公封公子夷吾于此,。漢置土軍縣,,屬西河郡。晉,,省,。南北朝魏置嶺西縣,屬土京郡,,后改嶺西為吐京縣,。隋初,郡廢,,縣屬西汾州,,又割縣西境,屬隰州,。后改石樓縣,,以縣東有石樓山云。唐初,,于縣置西德州,,貞觀初,州省,,改屬東和州,,后廢東和州,以縣屬隰州,。宋因之,,金為鎮(zhèn)西州。元為石樓縣,。明因之,,萬歷四十二年,與靈石相易,,隸汾州府,。皇清因之編戶舊一十三里,,今四里,。 臨縣 漢西河郡,離石縣地,。南北朝后周置烏突郡及縣,,屬并州。隋廢郡,,改縣曰太和,,屬石州。唐以縣臨湫水,,改曰臨泉,,置北和州。貞觀初,,州廢,,縣仍舊屬。宋屬晉寧軍,,金復屬石州,,元初升為臨州行兵馬都元帥府,鎮(zhèn)禦四邊,,與石州分治州事,。中統(tǒng)二年,改為臨泉縣,,隸太原總管,。明年,復置州,,屬冀寧路,。明洪武初,改臨縣,,屬太原府,,后以 汾州升府,而縣隸焉,?;是逡蛑帒襞f一十七里,今五里,。 永寧州 周春秋時晉地,,為趙之離石邑。秦屬太原郡,。漢離石縣,,屬西河郡,。東漢徙郡,治此,。晉屬西河國,。十六國后,趙改置永石郡,。南北朝魏為離石鎮(zhèn),。北齊置昌化縣及懷政郡,兼置西汾州,。后周改為石州,,又改郡及縣,曰離石,。隋初,,郡廢,州如故,。大業(yè)初,,州廢,復置離石郡,。唐復改石州,。天寶初,為昌化郡,。乾元初,,復為石州。宋金因之,,元省,,離石入石州。后復立離石縣,,并孟門方山臨泉三縣入焉,。明洪武三年,分臨泉入臨縣,,升離石縣為石州,。隆慶元年,更今名,,原屬太原府,,以汾州升府,而州隸焉,?;是逡蛑帒襞f四十一里,今十坊里。 寧鄉(xiāng)縣 漢離石縣地,,屬西河郡,。南北朝后周析置寧鄉(xiāng)、平彝二縣,,屬離石郡,。隋省寧鄉(xiāng),,以平彝屬石州,。唐宋皆仍舊,金改為寧鄉(xiāng)縣,,元屬太原路,,后屬石州。明因之,,隸汾州府永寧州,。皇清因之編戶舊一十三里,,今四里,。 汾州府疆域考汾州府疆域圖本府〈汾陽縣附郭〉 東至沁州武鄉(xiāng)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陜西吳堡縣,,界二百九十里。 南至平陽府靈石縣,,界九十里,。 北至太原府文水縣,界五十里,。 東南 東北 西南 西北 東西廣四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 汾陽縣 東至平遙縣,界三十里,。 西至永寧州,,界六十里。 南至孝義縣,,界二十里,。 北至文水縣界,四十里,。 東南 東北 西南 西北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孝義縣 東至平遙縣,界三十里,。 西至石樓縣,,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靈石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汾陽縣,界二十里,。 東南至介休縣,,界三十里。 西南至平陽隰州,,界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太原文水縣,界九十里,。 西北至寧鄉(xiāng)縣,,界一百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四十五里,,自縣治,西北至本府三十五里,,東北至省城二百五十五里,。至 京師一千三百九十里。 平遙縣 東至祁縣界,,二十五里,。 西至汾陽縣,界四十五里,。 南至沁源縣,,界六十里。 北至文水縣,,界二十五里,。 東南至武鄉(xiāng)縣,界六十里,。 西南至介休縣,,界三十里。 東北至祁縣,,界二十五里,。 西北由汾陽文水二縣,至岢嵐州三百里,。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自縣治,西至本府八十里,,東北至省城一百九十里,,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 介休縣 東至平遙縣,,界六十里,。 西至靈石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沁源縣,,界五十里。 北至孝義縣,,界二十里,。 東南至沁源縣,,界六十里,。 西南至靈石縣,界四十里,。 東北至平遙縣,,界五十里。 西北至孝義縣,,界二十里,。 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自縣治,,西北至本府七十里,東北至省城二百七十里,,至 京師七百馀里,。 石樓縣 東至孝義縣,界九十里,。 西至黃河,,九十里。 南至隰州,,九十里,。 北至寧鄉(xiāng)縣,一百六十里,。 東南 東北 西南 西北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自縣治北,,至本府一百九十里,,至省城〈闕〉里,。至 京師〈闕〉里。 臨縣 東至永寧州,,界七十里,。 西至黃河岸,一百一十八里,。 南至永寧州,,界九十里。 北至興縣,,界七十里,。 東南至永寧州,界七十里,。 東北至靜樂縣,,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永寧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興縣,界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八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自縣治,,東南至本府三百一十里,,東北至省城五百五十里,北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 永寧州 東至汾陽縣,,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陜西吳堡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寧鄉(xiāng)縣,界三十里,。 北至嵐縣,,界二百二十里。 東南至 東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自州治,東至本府一百七十里,,至省城〈闕〉里,。至 京師〈闕〉里。 寧鄉(xiāng)縣 東至汾陽縣,,界六十里,。 西至黃河岸,,一百五十里。 南至隰州,,界七十里,。 北至永寧州,界二十五里,。 東南至孝義縣,,界五十里。 東北至永寧州,,界三十里,。 西南至石樓縣,界一百里,。 西北至臨縣,,界一百一十里。 東西廣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九十五里,,自縣治,東北至本州八十里,,東至本府二百二十里,,至省城〈闕〉里,至 京師〈闕〉里,。 形勝附本府〈汾陽縣附郭〉 《通志》《府》《州》《縣》志 《史記》:美哉。山河之固,。 《隋書》:孟門地,,甚險固。 《廣輿記》:古西河地,,山川峭拔,,生齒繁衍。 馮琦汾州府碑記內(nèi)拱偏關,,外聯(lián)塞上,,稱重鎮(zhèn)焉。 《府志》:山川峭拔,,左帶汾河,,右阻金嶺,背倚湯泉,,面控孝義,。 孝義縣 介山峙于東南,卜山障于東北,。孝河逶迤于前,,義河匝繞于后,。 平遙縣 左襟麓臺,右?guī)Х谒?,中都衍于前,,沙水環(huán)其后,超山拱秀堡完寨美,,為一方之勝,。 介休縣 山川甲于他邑,東望蠶簇之峰,,西距鼠雀之谷,,綿山峙其前,汾水經(jīng)其后,。 石樓縣 左礪黃云,,右?guī)S河,群山拱峙,,二水交流,,無長林大麓,懸崖中,,起高下,,突伏倚土為城,環(huán)列雉堞,,縣治孤立所恃,,惟四面皆山,周圍盤繞,。 臨縣 東連孟門,,南接石樓,西抵天塹,,北控蔚河,,表里山河,晉陲保障,。 《舊志》:東接離石,,南通孟門。 永寧州 北倚呂梁,,南抱孟門,,右跨蘆嶺之巖險,右?guī)S河之巨浸,,西北當三秦要路,,東南系腹里襟喉,保障全晉,,足稱重地,。三關之外所恃,,以為籓籬者。永寧耳,,誠設重鎮(zhèn),,扼其咽吭,馀不足制焉,。《舊志》:北有方山,,南有孟門 寧鄉(xiāng)縣 左蟠黑嶺,右跨黃河,,泉關扼,,其南石硤抗,其北龍蹲虎踞,,鳳覆狐特,。 汾州府星野考《府志》府屬總載。汾冀州之域,,天文參之度,。鄭子產(chǎn)曰:堯遷實沈于大夏,主參,,臺駘能業(yè)其官,,顓頊嘉之,封于汾川,,由是觀之,。臺駘,汾神也,。實沈,,參神也。則汾屬參野,,明矣。按晉《天文志》:自畢十二度至井二十五度,,實為沈魏分野,,故汾為冀州之域,天文參之度,。 汾州府山川考《府志》本府〈汾陽縣附郭〉萬戶山 在城西二十里為州之鎮(zhèn),,山高厚碨,礧峰巒隱,,起如浪,,山頭正平可居。唐人謂之西岡,。李永《山川記》云:堯時洪水,,諸山皆沒,,唯此山不沒,所濟者萬戶,,因名,。 白彪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石壁巉巖,峰巒聳秀,,林木叢茂,,泉流飛涌,迤邐而南村墟,,聯(lián)附為郡之勝境,。相傳有騶虞見此。騶虞白虎黑文,,故名白彪山,。有龍橘洞,洞方,,廣十丈許,,關兩巖間,石梁橫,,其絕處蜿蜒若龍攀援可躋,,故名。其地山高水窮,,中懸流如乳滴,,若池挹。不可竭洞頂,,增置殿廡,,供奉金仙僧,邈塵隔穴居巖,,棲稍南實際寺,,蓮花寺,又南羊耳,,山面,,山之勝斯究矣。謁泉山 在城北四十里上有石室,,相傳為子夏,,退老之居,山之陽,,名卜山,。其陰為陶山,有湯泉出,其上又名湯泉山,,俗通呼為子夏山,。按《水經(jīng)注》:雨旸愆期,是謁,、是禱,,故名。其山石崄,,壁立天匝,,崖平,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丈許,,層松飾巖,列柏綺壁,。惟西側得歷階升頂,,上平地十許頃,舊建剎二,,今剎廢,,室存。 石室山 在城西三十里,,山多巖洞,,可居。故名,。上有空王佛,,巖有麻衣仙,洞空王佛見《仙釋志》,,相傳修煉于此,,后化介山,故今以介之抱腹巖為東巖,,以此為西巖,,麻衣仙乃洪西里任氏女。永樂初,,不愿婚嫁,,披麻衣奔入洞中,不見,。因以名其洞焉,每旱禱輒應,。 比干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相傳商王嘗令比干筑城于此,避暑,,故以名山,。 柏山 在城西五十里,,上多柏樹,昔離石侯牙將趙鼎,,號白馬將軍,,戰(zhàn)死。此地民收葬山下,,故又名將軍山。 黃蘆嶺 在城西六十里,。 汾河 在城東三十五里,,其源出太原靜樂縣,。北管涔山、經(jīng)流,、平遙、介休之西,,至孝義,,東南出靈石口,,南入于河,。 文谷河 在城東北五十里,《水經(jīng)》曰:文水出大陵縣西山,,經(jīng)縣故城,,西而南流,會隱泉水,,經(jīng)茲氏縣故城,與文湖水合茲氏,。故城在汾東大陵之西山,即汾之東北,,山又名萬谷河,。 馬跑泉 在城西白彪山麓,、歷城東北數(shù)十村,,灌田萬畝。 三泉 在府城西南出谷口中,東南注板谷,,溉田甚多,。 悶泉 在城北八里,賈家里,,平地,,渟淵湛澹,,池阛閟如壁,其脈散漫流衍,,無湍激聲,故名,。靈浮泉 在城西南四十里趙景王村,俗傳景王禱水而泉應,,故名。 隱泉 在城北四十里,泉發(fā),,謁泉山頂,平地十許頃,上建二剎,,泉發(fā)兩寺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又東隱沒而不恒流,因以隱名,。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處山,。有石窟號隱堂洞。 孝義縣 狐岐山 一名薛頡山,,又名洪山,,在縣西八十里,,按禹貢治梁及岐詩,,岐山在今汾州介休縣意蔡文定時,,介休尚屬孝義,。狐岐,,今盤村原是也。其山橫亙南北為汾隰,永寧寧鄉(xiāng)山民往來,,通衢盜據(jù)此山,可以遠望,,捕者急,,不能拔,,舊有官軍守禦,今尚有城堡遺跡,。 上殿山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峰巒峻拔,為吉隰諸山之冠,。 烏雞山 在縣西七十里,,有黑龍池、龍王廟,、歲旱,,禱之,即雨,。 玉泉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通吉隰往來之路,,其泉如漱玉,因名,。 孝河 一名勝水,,源出狐岐山,自縣西二十里,,南北二川合流,,至縣八里六壁原下,又合左水諸溪,,經(jīng)縣南幾一里,,又東十五里入于汾,民引以溉田,。 義河 一名行春川,,縣北十五里,田屯村之南,。其源出狐岐山,流入于汾,,民引以溉田,。 汾河 經(jīng)縣東十五里,源出靜樂縣管涔山,,經(jīng)太原府,,至孝義南二十里,入冷泉山,。凡瀕汾諸水,,皆入焉。 左水 在縣西二十里,,一名賈愿合勝水,,會為孝河。 土京水 在縣西十五里,,合勝水入汾河,,一名西陽水,出西陽溪即此,。 板峪水 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東流入元象泊,出界,,內(nèi)合板谷,,因名。 元象泊 在縣西十里六壁村,,《舊志》縣人孝子元象耕于此,,故名一名勝水陂,。 黑龍池 在白雀山下,傳有黑龍化于此,。冷泉 在縣西南二十八里,,其泉夏涼逼骨,故名,。 溫泉 在縣西九十里高唐山,,其泉嚴冬積雪不冰,廢溫泉縣名,。 玦溪 在縣西南五里,,源出道相村,北至介休阪口,,入勝水,。其水繞田,而流形如玦,,因名,。 平遙縣 超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過山,,一名戈嶺山,,視諸山,獨超出山之巔,,廣平周圍百馀步,,環(huán)抱奇秀。按《冢記》:高三百三十六丈橫一百馀里,。麓臺山 在縣東南四十七里,,一名蒙山,又名謁戾山,,其高無比,,山勢甚雄。《山海經(jīng)》云:龍首山西三百里,,曰麓臺山,。《爾雅》云:山足曰麓。土高曰臺,。 源祠水 在縣東南十五里,,平地涌泉,灌溉民田,,北注中都,,西入汾河,以源上有祠。故俗名源祠,,每春秋,,致祭。 中都水 在縣東南三十里,。按《圖經(jīng)》:源出中都谷橫嶺,,下注西南,合源祠水,,經(jīng)城南,,西循鄔城泊,入汾水,,灌溉縣西十三村,,亦名城東水。亭岡水 在縣南二十八里,,石巖涌出,。《圖經(jīng)》云:此水自亭岡谷北流入中都河。 原公水 一名賀魯水,,出白彪山,,下涌,注東北流堤,,引灌田三十馀頃,,堤在永泉里黎基村西南。 侯用水 起平遙縣,,北入太原界。 嬰澗水 在縣東三十里,,經(jīng)縣東南,,合中都水,入汾,。《水經(jīng)》云:戾山之陰,,嬰澗之水出焉。 曾澗水 在縣東二十五里,,由朱坑村西注,,灌溉東郭龐莊二里民田,合嬰澗水,,入長壽河,,一作鹵澗水。 張趙泊 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壤公泊,。 介休縣 綿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即介之推隱處,更號 介山,,亦名橫嶺,,又名介美山,以形勢綿,、亙林木叢郁,,故名。 狐岐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山中有狐洞,,可通十里。 蠶簇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瓦甕村,,以形似取名,。 天峻神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骨垛村,壁立萬仞,,其峰最高,,頂有浮圖云霧,旋繞即時雨澍,,邑人視為雨驗,,歲久,不然,。知縣史記事筑峰于上,,高三丈五尺,蓋為文風之助云,。 抱腹巖 在縣南四十里綿山之腰,,一名靈官仙窟,路險崖峻,,殊難攀躋,。俗傳隋唐間有異僧,自并來入山修行,,至絕險處,,忽有二兔二鹿前導,僧隨之而渡遂化身于巖中,,唐太宗封為空王古佛,。后人建寺名曰云峰于渡,疊作兩橋,,一曰鹿橋,,一曰兔橋,巖之右有鐵索嶺,,嶺上有五龍纏對峙,,有說法臺,由巖而前有朝陽洞,一斗泉小,,須彌白云,,洞中巖有峰房,泉小竅百馀,,俗呼佛乳山,。頂有竹林寺、鐵瓦寺,、銀空窟,、摩斯嶺。銀空摩斯皆古佛弟子名,,化身于此山,,前有塔巖頭,元帝廟外有龍巖會李姑巖,,俗傳太宗妹修行于此,,故名山。北有山神廟,、觀音閣,、近平麓,有下馬泉,、圪堆頭光嚴寺,,前后約計九里一十八灣,有二十四諸天小廟,,各處羅列為介勝地,。東谼谷 在縣東南四十里,山上四面如圍中,,有石巖嵌空,,高數(shù)仞,周廣三里,,星日朗照,雨雪不侵,,巖頂有懸泉,,倒流巖中,若瀑布然,。內(nèi)有圣母祠三間,,相傳即之推妹云。 雀鼠谷 在縣西南二十里,。唐元宗開元中,北巡并州嘗經(jīng)于此,扼水編梁,,累石就路,上載山阜,,下臨絕澗,俗謂之魯班橋,。 沂陽谷 在縣西四十里,,有水出谷中,曰沂陽水,。 獅鼻巖 在縣東南四十里,,名以形似天氣清明,霞光時見,。 西谼谷 在縣東南三十里,。 汾河 其源出自靜樂靜縣、管涔山,,經(jīng)流本縣二十里橋頭村,,迤西義棠鎮(zhèn),西南入雀鼠谷,,至榮河縣入于河,,秋夏泛溢,歷年為民害,。明萬歷三十四年,,自鹽場至洪相村,兩岸筑堤二十馀里,,水就地中行,,而民不病淹沒之苦。 白牛泓 在縣南五十里,,有泓三,,周圍五百馀步,深浚莫測,,每遇山水泛漲,,所漂巨石大木經(jīng)泓浮,過不沉,。每遇亢旱,,遣官祈禱雷,即轟然有聲,,行不數(shù)里,,云雨隨至。相傳山中有一白牛,,農(nóng)家收養(yǎng)一日,,牛忽言曰:吾乃泓中白龍神也,。久居于斯,今被黑龍所占,,約明日與戰(zhàn),,見有黑氣,即放火炮相助,,倘得勝,,逐黑龍去,吾久居于此,,日后遇亢旱,,求禱無有不應。次日,,眾至泓,,果水波沸騰,黑氣磅礡,。眾如其言,,黑氣沖天而去,后遂相傳為禱雨之處,,因名白牛泓,,俱山陵路險直上三十里,后先禱者屢應,。 拔戳泉 在縣東十二里段屯村,。唐尉遲恭與單雄信戰(zhàn),雄信敗北,,棄戳插地,,軍士拔之,不能起,,恭以左手持鞭,,右手拔戳戳出,土起泉因涌出,,故名,。 三道河 在縣東北五里,平地涌泉,,分流三泒,,因以名焉,經(jīng)下站村北入于汾,。 井成泉 在縣西北七里大宋曲張家井,萬歷三十四年春,,忽然涌水流出,,可溉田數(shù)畝,。連山水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經(jīng)水出連山,,其源甚微,。 硌石澗 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綿,,上箭桿嶺,,下流入汾水,久涸,。 鸑鷟泉 即狐岐山源泉,。世傳勝水,故老以為當日泉涌,,有鸑鷟鳥鳴,,故名。《山海經(jīng)》云:狐岐之山,,勝水出焉,,即此。 黑龍池 在縣南四十里谼谷河中,,水色黑,。相傳古有黑龍化池中。 龍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平地涌出,,北流入汾水。相傳嘗有龍見,,故多,。 蒲地泉 在縣東二十里。 悶津泉 在縣東三十五里,。 小橋泊 在縣東十八里,,西入汾河。 鄔城縣 在縣東北三十二里北辛武村,。呂氏春秋謂之大理,,又名曰溫洟之澤。《爾雅》《文獻通考》所稱并州藪曰昭馀祁是也,,俗謂之鄔城泊,。謝谷泉 在縣西南十里,源出谷中流出,。石洞水 在縣東二十里,,平地涌出。 石樓縣 石樓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水經(jīng)》云:蒲,,水出石 樓山是也,,縣因此山而名。 翠金山 在縣南三里,,峰巒特起,,林木蔥郁,春時丁香黃茨,,梅遍山,,上有臺駘廟,今廢,,亦名臺駘山,。 黃云山 在縣東六十里,南至牛心山,,與石樓山相連,。綿亙七十馀里,中有天開石洞,,生成關隘,,往來必由,嵚崎危峻,,風氣寒冽,,雖炎暑猶自陰森,舊有黃云寺,,黃云祖師修真洞,,寺廢。團圓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高四里,,上有漢高祖廟。 黃河 在縣西九十里,,由寧鄉(xiāng)縣地奔流南入永和縣,,界河西綏德州清澗縣,水賊乘間竊發(fā)明,,季設守備一員,、官兵三百名,以防不虞,,至今冬時設防,。 屈產(chǎn)泉 在縣東南四里,從山下石眼噴瀉清洌,,可啜,。春秋晉時,有馬飲此泉而產(chǎn)龍駒,,石上馬蹄至今存焉,。昔晉人以屈產(chǎn)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是也。南山有水發(fā)源隰州,,瀑布奔流,可稱奇觀,,巖上有公子夷吾廟,,廢。 百井谷 《通考》云:在石樓,,今失考,。 臨縣 鳳凰山 即縣城所倚之西山,山巔筑城,,東下山澗為池,,山東崖深數(shù)丈,下平處即縣治也,,南下為牛澗,。 中腳山 在縣東南三十馀里,出石炭,。 連枝山 在縣東六十里,,枝脈蔓延,連接群山,,故名,。 漢高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高祖擊陳豨駐此,,因名,。有三宮人死葬于其麓,土人建祠祀之,?;鹕健≡诳h東南八十里,與樊包頭山相連,,出炭并磁,。 招賢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出炭,,兼有磁窯鐵冶,。 紫金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上有圣水殿,、奉浮濟大王像,,殿左右壁二孔僅容,只手相去二尺許,,西為雨穴,,東為風穴,,風穴永閉不敢啟,雨穴逢旱,,祈禱探手得水,,即雨。平時無意探之,,常有水朱鈿石等物,。 黃河 在縣西一百一十八里,由保德興縣經(jīng)縣境西界,,南流達永寧之孟門,,共長一百八十馀里,其發(fā)入海經(jīng)流之處,,波濤洶涌,,環(huán)抱曲峪。村民多富庶,。 永寧州 呂梁山 一名骨脊山,,在州治東北一百里,與交城縣接壤,。禹治水經(jīng)于此,,禹貢治梁及岐。爾雅呂梁晉望,。呂不韋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鄜道元謂呂梁之石崇,,竦河流迅,蕩震動天地,,此禹既事,,壺口乃治梁及岐也。按名骨脊以太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嵩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穹窿,居中為天地之骨脊,。山半有寸厚蛤殼,,攬舟大鐵繩。 鐵鐍山 在呂梁山東。世傳上有攬船鐵環(huán),,禹治水所制也,。 漢高山 在州治北一百一十里,其山甚高聳,。孝文山 在州治東北一百四十里,,高四十里,頂無林木,,每雨,,山半云凝堅冰,盛暑不解,,千崖萬壑,泉源騰瀑,,誠奇觀也,。有魏孝文廟碑一道,長丈馀,,闊五尺,,字跡剝落不能辨。按魏史孝文居母,,憂避于此,,不食者,三日,。群臣固請帝泣,,群臣皆泣下,因以名山,。 鳳凰山 一名白馬仙洞,,在州東五十里,卉草呈祥,,群峰拱翠,,上有洞陽觀、天王,、廟五岳三清閣,、圣母殿。唐貞觀間,,尉遲公建造廟后一洞,,時吐云霧,入洞里許,,有獨木橋,,飛石燕盤石,頂直,下有梯,,偃仰旋轉,,過主心石,進之,,寬廠如屋,,尖削如刺,方平,,如床者,,聯(lián)綴者,如珠蹲踞,,而臥者如虎鱗甲,,盤者如龍。再進之,,有圓石,,自頂?shù)箲遥サ厝?,名曰石鐘石,。鼓擊之,鏗然有聲,,又進之,,有白龍池其色如雪,黑龍池其色如墨蓮花,,池頂上石乳層垂津滴如雨,,時旱即祈禱,得滴入瓶有應,,又進分,,九穴名九鳳山,深不可測,,人跡所不到,。世傳白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跡猶存。故名白馬仙洞,,有夫婦二人畜一黑犬,,俱化于此。塑像廟傍遺碑云:赤松子煉丹之所,。古碑云:九鳳山乃黃帝之別館,。晉高祖遇旱,,禱之即雨。天福改元詔,,封淵濟仙洞,。敕樞密使桑維翰書額古題云:鳳凰山上是琳宮,松柏森森石徑通,。羽客不知何處去,,滿林啼鳥夕陽中。韓山仙掌 又名望仙坡,,與仙洞山對峙,。世傳有東萊人姓韓名中元者,嘗采蒼朮黃精,,為煎服之,,體健身輕,顏如沃丹,,因名其地為韓仙掌,。 一日,采藥回至山坡,,望見洞口,紫云中有九仙跨鳳升天,。中元詩云:洞門深鎖白云堆,,忽見群仙跨鳳來,自信我非劉阮輩,,渾疑身世在天臺,。后亦仙去。 仙童山 在州治西三十里白霜村,,有石洞,,口闊丈馀,深入之,,橫有一孔,,僅容身。又進之,,而地卻寬敞,,有石床,一泉水,,極清冽,。世傳一童子晨則采樵,日夕入洞,。昔洪軍作亂,,民人避難嗣,,是童子不見。 三陽云鳳山 在州治北二里,,三陽取自卯至午至酉日常照之義,。鳳取山色丹,然鳳鳴朝陽之義,。云取離石閑云之景,,常依此之義。上建三清閣,、希夷殿,、雷神殿、萬神樓,,羽客孫云際潛居修煉之處,,迤西山麓曰下山,有北岳廟,、子孫圣母廟,、希夷殿。宋陳希夷在此修煉,,后有華陰人過見之,,貽詩云:古洞巖前碧水流,白云繚繞鳳山頭,。幾年不見先生面,,今日先生在石州。希夷遂蛻殼,。今有仙墳為周景云,。世傳漢武帝求仙曾過此,山有前人石碑詩刻,,今無,。 劉王暈山 在州治東一百里,上有潭,,名飲馬池,。有峻壁,名飛人崖,。昔劉淵都離石時據(jù)此,,故名。今有淵祠存焉,。 筆架山 一名神仙山,,在州治西二十里,形如筆架,,云霧繞山,,霖雨隨降,。上建三清殿、關王廟,。黑龍洞山 在州治北七十里,,出鉛礦,有黃帝廟,。 寶豐山 一名尖山,,在州治東六十里,巉巖壁立,,林木叢森,。上建玉皇殿。有巨石,,丈馀,,龜形。一人踐之,,動,。眾人踐之,不動,。民甚奇之,。 石板門上 在州治北五十里,高峻壁立,,山半有穴,,如兩扉開狀,因名,。相傳有牧豎于此,,亡羊越宿,,自石門中出毛,,盡赤。視之,,皆朱砂屑,,竟莫知其處。 扁斗山 在州治西北十五里,,高插云表,,傍有葉斗巖,巖下有泉曰靈通月窟,。泉之側,,有橋曰石磴凌霜。相傳安國王寨,。 離石山 在州治北二百里,,即赤堅嶺,。今設巡檢司。山前有離石水郡邑,,得名本此,。 南山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居孟門之南,。頂有靈泉,。自石穴流出,遇旱取水禱之,,輒應,。因建靈泉寺。 胡公山 在州治東北三十里,,即古離石邑界,。龍王山 在州治北一百二十里,上建元天廟,。土人稱為北頂,。每逢三月初三日,遠近進香,,游人輻輳中,,建龍王廟。 拓拔嶺 在州治東七十里,,上有古冢,,若丘陵狀。世傳魏孝文葬于此,。昔人過此,,題云:拓拔原頭鎖暮云,行看蹤跡見孤墳,。英雄千古今何在,,贏得人來說孝文。 黃河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自昆崙而出,,經(jīng)本州,由孟門,,折而南注,。 溫泉 西城下眾泉排瀉利賴,甚溥明,。弘治初州,,守呂大川教民種稻灌圃,而溪面瀠回水天一色,,朱花碧葉茂柳晴煙彷佛西湖,,迄今苦河患,,蔬畦半有,而禾稻絕無焉,。 昭濟泉 在州治北六十里,,古碑云:舊有海眼,波濤洶涌,。世傳與晉源圣母懸甕山通,,遂建靈顯昭,濟圣母行宮于源側,。 馬跑泉 在拓拔嶺山下,。魏孝文駐師于此,馬跑地而涌泉,,因名,。 拐里泉 在仙洞山麓。世傳山素無水,,居民苦之,,后有一老人以所杖木拐掘之,得泉,。后世因名,。 響水泉 在州治東南五十里,崖半,,泉涌,。其聲如雷,迸石如噴珠,,懸崖如瀑布,。 龍山泉 在城南龍山下,有漢神醫(yī)華陀廟,,下置井,,名華君井。病者,,祈禱取水飲之,,愈,。 電雨溝泉 在州治西十里,,有一潭,后建龍神廟,。世傳昔常祈雨投鐵牌于潭,,云雨隨應。青龍泉 在州治西六十里青龍鎮(zhèn),,出山石之間,,或正而濫,,或側而汛。眾匯淵然,,與州河會合,,大旱不涸,嚴冬愈溫,,天光映碧,,云影懸輝,鴛鴦相戲,,為一方勝概焉,。 寧鄉(xiāng)縣 鳳凰山 昂首舒翼若鳴鳳,然明景泰元年創(chuàng)建城垣,,西跨山脊泉子源,,水環(huán)其東,不獨據(jù)險守禦之便,,而背山臨流,,形勢亦勝。 虎頭山 在縣治南二里許,,諸峰環(huán),,拱二水朝宗,因其形勢故名,。一名豸嶺,。 朱店山 在縣北二十里,環(huán)縣皆山,,北扺石州為平川,。乃諸水之屏障,層巒蜿蜒,,崛起天險,。 屏風山 松柏疊樹,環(huán)列若屏,。 石門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下臨黃河,土石蒼蒼,,傳產(chǎn)石膏,。 鳳翅山 柏株森密,斜若鳳翅,。 泉子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下出泉,即清水河源,民資灌溉,。 仙明山 在縣南十里,。 蜜蜂崖 在縣南三十里,峭然壁立,,險同天塹,,流液如蠟,色稍黑,。 臥龍岡 在縣東一里,,起伏矯爽,人稱臥龍,。避兵臺 在縣南五十里,,高千丈,方圓約三里,,登眺可百里許,,奇花異木、文禽怪獸現(xiàn)翠傳聲,。幽人之極致也,,下有清泉,足供飲饌,。昔人避兵,,居此,因名,。 黃河 西經(jīng)縣界,,去城一百五十里為秦晉扼。清水河 在縣治南清澈泓沛縣,,籍襟帶,,民資灌溉,東會蕉山,,西會泉子山,,又西六十里入黃河。 二郎泉 在縣治西北二里許,,兩泉相,,去不數(shù)武,而南甘北咸回別,。 野狐泉 澄清甘冽,,可解暑毒,一名水神泉,。暖泉 冬溫不冰,,給食諸村,。 《府志》未載山川,。《汾陽縣志》石婆神山 在萬戶山西,。俗傳此山無水,有嫗日遠汲,,以濟人,。后歿為神。鄉(xiāng)人為祠,。山上歲時,,禱祀故名。陜州亦有石婆神,,出處與此大異,。羊頭山 在城西北十五里,土山戴石狀,,如之,。因以為名。 禹門河 在城西十里,,其水會上林舍,、安家莊、張家堡,,諸泉從河口出,,伏沙潛注。傳禹導水至此,,因名,。 向陽水 在城西三十里,一名懸泉,。水出金鎖關硤,,流經(jīng)澗河合壺溪水,東南入汾,,旱則不至,。又名懸泉者,水從高山急峽而下源異流,,合故不分載,。 麻窟水 在城西十里,水從平地涌出,,民引溉田,,東南入汾。 清溝水 在城西南十里,,出尉陵溪谷,,會石家莊水,泉經(jīng)流城南如帶入。橋東等村民引以溉田,。俗傳昔有董師斷妖,,水上人又名董師河。甘泉井 在城東門外二十步,,街北諸井皆苦,。惟此甘冽。初州人鑿井深未及隍,,而甘泉涌出,。汲引不竭,故以為名,。 《孝義縣志》 高唐山 按《縣志》:在縣西九十里,。 佛寶山 按《縣志》:在上殿山傍,巖上有積石,,瑰琦駭目,。 白雀山 按《縣志》:在縣西九十里,峰巒高峻,。柏山 按《縣志》:在縣西五十里,,對九峪之東,柏木滿山,。 曹溪 出北屯川,,過曹村吳屯,入孝河,。 假壁河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王同河 在縣南五里。 嶺北溝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 三泉 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東流入板峪,民引灌田,。 海眼 在縣西北七里居義村,,西水深不可測,因名,。民借以灌田,,今廢。 《平遙縣志》 紫蓋峰 在超山東巖下,,常起紫光,,色如蓋。故名,。 萬松嶺 在超山南,,其山列嶂如屏,,黛色撲人,又上下盡松,,每風至,,濤聲謖謖然。 文殊頂 在超山北,。舊傳有文殊閣在其上,,今廢,?;蛟莆氖馄兴_曾歇腳于此。 清光峰 在超山東峰,。常放光,,照徹山谷,如玉海銀闕,,其發(fā)無時,。 觀音坪 在超山之西。 寶塔巖 在超山東,,日落時,,紫色照耀,即從此巖下起,,或云塔藏舍利也,。 鍋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上有塔,。 越谷 在超山,,一名郭谷。 汾水 在縣西北汾陽界,,源出太原晉陽山,,管涔谷,自交城文水入本境,,而西南經(jīng)汾陽介休界,,其水勢暴猛,遷徙不常渰沒,,民田,,多被其害。長壽河 在縣北三十里,,出自南山,,經(jīng)祁縣入本境,西注合汾水,。一名沙河,。每夏秋,,泛漲瀰漫,多至沒民田畝室廬,,而長壽村為害尤多,。龍泉 一名應潤泉,在超山龍王廟,,禱雨立應,。白龍?zhí)丁≡诳h西南洪谷,禱雨,,靈應,。其谷上通 綿山,兩崖對峙,,壁立千仞,,巨潭天成,皎若明鏡,。百福井 在超山百福寺,,旱,禱雨即應,,病者,,祈飲,多愈,。 孝感泉 在西汾村,。元沁師杜公唐臣夫人王氏所鑿唐臣,客沒,,夫人歸,,葬故里,水苦澀不可飲,,夫人指示令人鑿之,,得泉甘冽,以供蘋蘩,。自是歲時,,承祭用之,鄉(xiāng)里重焉,。因名為孝感泉,。夫人,左丞文定公母也,。 《介休縣志》 羬城山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 太虛巖 在縣東南二十里崇岡上,玲瓏輻輳,。其形有二,,一如雀糞碎砌,,一如冰柱相粘。一名珊瑚,,一名上水,,以水上濕也。巖畔有石洞數(shù)窟,,云庵數(shù)楹,,巖前古松一株,形如張蓋,,狐岐勝水繞焉,。 葫蘆河 在縣東北五里。 石河 在縣東,。 城西河 在縣西門外,。 內(nèi)封河 與上二河皆無常流,,秋夏大雨南山,,山水橫發(fā),北注入于汾,。 灰柳泉 在縣東石洞,,村民引渠溉田。 龜山 在縣治西南,,又名長壽山,,北下為牛澗。赤紅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高歡大破爾朱兆于赤紅嶺,,即此。 黃龍山 在縣正東五十里,,止有黃龍廟,,省志訛黃云山。 馬頭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出鉛所得,,不償所失,民不開煉,。 孝文山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周家溝界,,因魏孝文避暑于此,故名,。尚有廢址存焉,。 湫河 發(fā)源興縣,合查山麓,,由大小披頭山長城坪,,西南行三十里,,經(jīng)本縣白文鎮(zhèn),折而南流六十里,,東北受榆林諸水,,東南受甘泉諸水,合流而南行五十里,,至三交鎮(zhèn)折而西南行五十里,,至大同磧口入黃河。 郝家坡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泉在本村南側,,從地涌出,深三尺馀,,冬夏澄清,,冬間熱氣如蒸,永不凝冰,,灌田利民,,至本村地陵下,入湫河,。小馬坊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泉出本村石巖下,冬夏澄清,,冬間熱氣如蒸,,永不凝冰,灌田利民,,至本村溝口入湫河,。 喬子川河 在縣東北二十里,發(fā)源連枝山下,,或見或伏,,灌田利民,至川口陳莊入湫河,。榆林河 在縣東北五里,,發(fā)源黃龍山,灌田利民,,西流至榆林溝口,,入湫河。 甘泉河 在縣東南三里許,,發(fā)源本村石巖下,,灌田利民,西流至甘泉溝,,入湫河,。 安業(yè)河 在縣東南十五里,,發(fā)源中腳黃龍二山下,灌田利民,,西流至安業(yè)溝口,,入湫河。大峪河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發(fā)源漢高山下,,灌田利民,西流至大峪溝口,,入湫河,。 小峪河 在縣東南三十里,發(fā)源云山下,,灌田利民,,西流至溝口岐道村,入湫河,。 鐘底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發(fā)源湍水頭,西流至三交鎮(zhèn),,入湫河,。 故縣河 在縣北五十里,,發(fā)源唐家溝海子頭溝及本村下,,灌田利民,東流至本村口,,入湫河,。窯頭河 在縣北四十里,發(fā)源紫金山北麓,,灌田利民,,東流至窯頭溝口,入湫河,。 太平河 在縣西北三十里,,發(fā)源紫金山,或見或伏,,至武家坪村見而不伏,,灌田利民,東流至太平溝口,,入湫河,。 萬安河 在縣西北十里,發(fā)源紫金山東麓,,灌田利民,,東流至萬安溝口,,入湫河。 麻峪河 在縣西北一里許,,發(fā)源暴水泉,,灌蔬圃利民,東流至麻峪溝口,,入湫河,。 善卷河 在縣西南十里,發(fā)源趙家圪口,,東流至善卷溝口,,灌田利民,入湫河,。 青堂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發(fā)源丁家溝并本村,灌田利民,,至本村地陵下,,入湫河。 孝文河 在縣西十五里,,即月鏡川河,。發(fā)源埋頭莊,微灌蔬圃利民,,南流至索達干,,入黃河。清涼河 在縣西三十里,,發(fā)源紫金山下,,灌田利民,西南流至叢羅峪,,入黃河,。 曲峪河 在縣西一百里,發(fā)源紫金山下,,灌田利民,,或見或伏,至張陽會,,見而不伏,,微灌田利民,西南流至曲峪鎮(zhèn),,入黃河,。 杏林莊河 在縣西一百一十八里,發(fā)源紫金山西麓,經(jīng)流兔兒坂至杏林莊,,灌田利民,,入黃河。 第八鋪河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五里,,發(fā)源紫 金山西北麓,,西北流至第八鋪,灌田利民,,入黃河,。 《永寧州志》 尖陽山 在州治東南四十里,上建龍王廟,,立堡以避警,。 龍山 在州治南六十步,山徑盤紆,,上建三清三元虸螯風云雷雨等神之廟,,山下有靈濟真君華元化廟,廟外有泉,,味甘美,。 虎山 在州治西二里,即隆興寺傍小山,。馬頭山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晉祖逖駐軍處,有廟存焉,。 馬巖山 在州治西一百里琵琶村,,山有泉,灌溉田禾,,居民甚賴焉,。 勒臺山 在州治東北四十里。世傳石勒曾屯兵于此,,故名。 龍慶山 在州治北,。 銅柱山 在州治北一百二十里,,高數(shù)千仞,山半有涌泉,,上建迎曦寺,。 龍神山 在州東北七十里,山多五色,,石質(zhì)亦溫潤,。 三掌崖 在州治北一百三十里,三峰插天系明,晉藩牧馬,,地租課撥入各都,,今名官地里。香水巖 在州治南十五里,,從大土河路口石壁中瀉出泉水一道,,味甘美。鄉(xiāng)人資灌溉,。相傳發(fā)源白馬仙洞黃龍池中,。 東河 出骨節(jié)山,西流入河,。 北河 出赤壁堅嶺,,南流入河。 南河 出寧鄉(xiāng)縣,,北流入交口村,,與眾水合本州,三川受害,,山高水猛,。故地多沖沒之患。文水 出方山,,東流入交城,。 石窟泉 出吳城驲。 誤兒匯 在州北六十里,。相傳誤兒令子據(jù)守其地,,相約有寇至,鳴金為號,,則發(fā)兵救援,。一日其子鳴金以驗信否及,援兵到則戲耳,,后有警,,鳴金而援兵不至,城遂陷,,至今因名為誤兒匯,。然相傳如斯,所謂誤兒者,,不知何許人,,或失其姓名,即以誤兒二字誤傳為姓氏,,亦未可知,,皆不可考。 《寧鄉(xiāng)縣志》 柏窊山 在縣東南十里,鳥道穿柏林里許,,陟子孫圣母廟,,廟前泉池清冽,冬夏不增不減,,廟后松柏參天緣山,,不可紀極迤,東南為元帝廟,,俯臨大道,,邑之勝境。 樓子臺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勢層疊,,形如樓臺。 沒狐臺 在縣治南四十里,,舊建修真觀臺,,下有石室,可居,。昔人曾避亂于此,,邑之勝地也。東轍坪 在縣南三十五里,,相傳戰(zhàn)國時齊使進茶,,路經(jīng)于此,今轍跡存焉,。仙明洞 在縣東南十五里,,洞口止容一人,或高或低,,或?qū)捇蛘?,深不可測。俗傳有仙人居此,,禱而輒應,。 劉公洞 在樓子山中,古有劉公修煉于此,,塑像猶存,。 車轍泉 在泉子山,下即清河源,。 清水堰 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張鏜建通濟橋,,行水灌田,,廢三十馀年。萬歷癸卯,知縣黃應貞,、典史唐汝濟從下流,,引入故道,水經(jīng)厚子坪,,以至城內(nèi),,灌田二頃。零丁未,,知縣廖得寶時加修浚,,堤堰益固,稱永利云,。 泉子堰 灌田九十馀畝,。 段家堰 灌田七十馀畝。 寺灣堰 水經(jīng)寺子灣龔家灣等處,,灌田二頃,,有馀。旱則纖流不給,。 東觀堰 引水入村,,街傍多園,共灌八十馀畝,。 |
|
來自: 新用戶4541Ay47 > 《02.職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