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平頂山市,,別名鷹城,,境內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是著名的中國觀音文化之鄉(xiāng)和中國汝窯陶瓷藝術之鄉(xiāng),。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平頂山造化出秀美雄奇的山水景觀和數(shù)量眾多的古跡遺址,,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的臨灃寨,,就是其中一處。 臨灃寨,,坐落在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zhèn)的北汝河畔,,初名紅石寨,朱洼寨,,后因此寨西北方向瀕臨灃溪而更名為臨灃寨,。整座古寨為一處洼地型古村落,周圍遍布千畝蘆葦,、百畝竹園,,繞寨而過的楊柳河和北汝河終年綠水長流,自古被評為“郟縣八景”之一,。 臨灃寨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據(jù)《水經(jīng)注·河水》記載:“柏水經(jīng)(寶豐)城北復南,灃溪自香山東北流入郟境,,至水田村,?!贝颂幍摹八锎濉奔礊榻裉斓呐R灃寨。由于交通便利,,長久以來一直是張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到了明代后期,中原地區(qū)爆發(fā)瘟疫,,古村人口銳減。 明萬歷年間(1573年),,山西洪洞縣的一支朱姓人家遷居至此,,靠給張姓人家種田為生。憑借著聰明和勤奮,,200多年后朱姓人家成為寨中大戶,,張姓人家反而成為佃戶給朱家種田。如今古寨內共有159戶人家,,600多位村民的90%都是朱姓家族的后代,。 清咸豐末年(1861年),朱氏家族的三兄弟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面對紛繁亂世,商議扒掉原先的土寨墻,,改建成外石內土結構的寨墻,。重建后的臨灃寨占地7萬平方米,,寨墻高約7米,,寬2——5米,,全長1100米,,砌墻所用的石材全部取自七公里外紫云山上的紅色花崗巖,。 寨墻上砌有墻垛800個,,炮樓5座,,此外還設有許多射擊用的射孔,,繞城一周猶如銅墻鐵壁,,將整個村子保護得固若金湯,。據(jù)《郟縣志》記載,在寨墻建成后的100多年間,,從沒有匪盜能攻進臨灃寨,。1945年6月3日,日軍曾瘋狂攻打臨灃寨未果,,無奈只能繞村而去,。 與中國傳統(tǒng)古村寨中軸線布局不同的是,臨灃寨內東西兩條主街與南北兩條主街呈"井"字形交錯,,各類建筑依照五行八卦而建,,到處都是院套院和死胡同,,宛如一個復雜的迷宮,建筑風格十分奇特,,外人進入古寨,,如果沒有村民的帶路很難走出去。 現(xiàn)在臨灃寨內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間,此外還有建于清代的宗祠,、關帝廟,。這些古建筑全部由紅色花崗巖砌成,專家考證后認為,,像這樣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寨,,在全國也非常罕見,素有“中原第一紅石古寨”,、“明清建筑博物館”之稱,。 位于古村中間的朱鎮(zhèn)府,由朱氏家族三兄弟中的老三,、汝州直隸州鹽運司知事朱紫峰,,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建造。整個建筑占地2516平方米,,高大深邃,,古樸厚重,磚雕,、木雕,、石雕精美絕倫,歷經(jīng)200年的風雨至今仍絲毫不顯破敗,,號稱“汝河南岸第一府”,。 隨著臨灃寨影響力的逐步擴大,其歷史文化價值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自2004年以來,,電影《攤牌》、《做局》,、《掛帥》等先后在臨灃寨拍攝完成,,中央電視臺也在此拍攝了《臨灃寨傳奇》和《風云臨灃寨》等專題片。交通:郟縣——臨灃寨(坐公交車郟縣——李口)到堂街鎮(zhèn)下車,,或直接和司機說在臨灃寨村口下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