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建筑無論是處在丘陵,、山地,還是處在平原,、河谷,,對環(huán)境都十分重視,,建筑與環(huán)境達到了相互諧和與共融。建筑以環(huán)境為依托,,以環(huán)境為背景,,根據(jù)自然條件將建筑融入環(huán)境之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環(huán)境觀和“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反映了濃厚的環(huán)境意識,。 由于四川地形復雜,山地居多,,平面布局上各類建筑雖均以中軸線,、四合院為基本構圖手法,但為適應環(huán)境卻采取分層筑臺,,將建筑分別布置在各級臺地上,,層層跌落,利用軸線轉折,、小品過渡及導向處理等手法將各組建筑構成統(tǒng)一的整體,,形成布局自由、靈活多變的特色,。山地建筑常采用吊腳樓,、平挑臺的方式擴大空間,依山而建,,使之與地形巧妙結合,,建造成令人稱絕的不朽佳構。 川內(nèi)大部地區(qū)氣候多雨,、炎熱,,因此建筑空間處理開敞、流通,,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設敞口廳,、花罩隔斷,,內(nèi)外空間交融,空間層次豐富,。庭院常種樹木花草,,形成有院必有園的格局,具有“苔痕上階綠,,階前柳色青”的詩情畫意,。川西“一”字型、“L”型民居則用竹林,、樹木為界面,,在房前圍合室外空間,,形成院壩。這種以室外空間為中心的布置原則,,其實是一種環(huán)境意識的反映,。 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四川十大必打卡古建筑,值得收藏喔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年~前251年)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qū)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望江樓古建筑群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樓公園內(nèi),,位于成都市東門外九眼橋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主要建筑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云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望江樓是其中最宏麗的建筑,,屹立于錦江畔,,高39米,共4 層,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即有北方建筑的穩(wěn)健雄偉,,又有江南樓亭的秀麗玲瓏,。下面兩層四方飛檐,,上面兩層八角攢尖,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閣基有石欄圍護。朱柱碧瓦,,寶頂鎏金,,閣廊寬敞,金項耀目,。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群峰環(huán)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為道教全真龍門派圣地,,中國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的現(xiàn)存主要道觀有:常道觀(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老君閣、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道陵。東漢順帝初年,,張道陵入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nèi))修道,,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師道,。晉代以后,,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余處,,勝景108處,。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明朝末年,,戰(zhàn)亂不斷,,道士四散。清康熙八年(1669),,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得到重新改觀。武侯祠(漢昭烈廟)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武侯祠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武侯祠現(xiàn)占地15萬平方米,,由三國歷史遺跡區(qū)(文物區(qū))、西區(qū)(三國文化體驗區(qū))以及錦里民俗區(qū)(錦里)三部分組成,,享有'三國圣地'的美譽,。三蘇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區(qū)紗縠行南街,,分別距成都,、樂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末毀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擬重建?,F(xiàn)成為占地104畝的古典園林,。三蘇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圣賢的聚集場所,經(jīng)數(shù)百年的營造,,周圍紅墻環(huán)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橋頻架,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臺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lián),詞意雋永,。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和凌云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qū)屬于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槽漁灘古鎮(zhèn),坐落在眉山市洪雅縣雅東路,,整個古鎮(zhèn)占地面積僅僅只有18平方公里,,屬于一處基本保持原樣的古鎮(zhèn)。槽漁灘千塔佛國位于洪雅青衣江邊上,,總有建有108座微型縮塔景觀,,108座佛塔沿江依山而建,號稱“千塔佛國景觀”,,非常壯觀,。在槽漁灘不僅有108座古樸的佛塔,更有國內(nèi)都非常少見的古寺和大型臥佛,。在清朝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寺中保留了眾多精美的石刻雕塑藝術,。更有一座利用山勢優(yōu)勢在巖石上開鑿的長45.3米,高12.5米的大型臥佛像,。臥佛栩栩如生,,對研究佛教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閬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閬中古城'5A'景區(qū)總面積達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區(qū)域2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為古代巴國蜀國軍事重鎮(zhèn),。閬中古城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貢院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邵家灣墓群、文筆塔,、石室觀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少陵草堂”碑亭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紀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什邡堂邛窯遺址為隋至宋代民間瓷窯遺址,,在四川省邛崍市南河鄉(xiāng)什邡堂村,。邛崍,唐至明清均屬邛州,,故名邛窯,,創(chuàng)燒于隋,盛于唐而終于宋,。該窯古無文獻記載,,20世紀30年代始被發(fā)現(xiàn),,引起考古界、古陶瓷界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博物館,、四川省古陶瓷史編寫組曾多次對此窯址進行調(diào)查,。1984~1987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邛崍縣文物管理所進行發(fā)掘,。該窯是邛窯系中面積最大,、堆積層最厚的窯址,為四川青瓷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瓷窯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