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 是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屬紀(jì)念建筑群。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平與世長辭,,舉國悲哀。早在民國元年(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曾幾次到過紫金山,看到這里背負(fù)青山,,前臨平川,,氣勢雄偉,笑對左右說:“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軀殼也”。
根據(jù)孫中山遺愿,,民國政府于1926年春動工興建中山陵,,1929年夏建成,面積8萬余平方米,??罩懈┮暎猩搅晗褚蛔脚P在綠絨毯上的大鐘,,人們稱之為“自由鐘”“警鐘”,。中山陵這個大“警鐘”,富有“喚起民眾”之意,鐘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為鐘紐,,鐘錘就是半環(huán)形的墓室?!岸Α痹诠糯菣?quán)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南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配套建筑還有孫中山紀(jì)念館,、中山書院和音樂臺等。 牌坊,。2015年“五一”長假,,我去南京外甥女家作客。那天,,正在南京的外甥東東和侄兒德志陪我游覽了中山陵,。中山陵入口處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人稱“博愛坊”,。牌坊高10米多點(diǎn),,寬不足20米,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的頂端,蓋有藍(lán)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腳前后,,夾抱鼓石,柱底是長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蓮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繪式的圖案。牌坊中門的橫楣上,鑲有石額一方,,鐫刻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二字,。 墓道。我們一行三人經(jīng)過博愛坊,,來到了墓道,。中國古代帝王陵把墓道稱為神道。墓道的設(shè)計既符合中國傳統(tǒng)建筑精神,,又獨(dú)具風(fēng)格,。嚴(yán)格的中軸對稱給人法度嚴(yán)謹(jǐn)?shù)母杏X。墓道3道平行,,全長400多米,。中道寬10米,左右兩道寬4米,。墓道兩旁高大的蒼松,、翠柏、紅楓,、銀杏,,替代了帝王陵的石人石獸,,象征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氣長留天地,。外甥告訴我,,這些樹木種植于建陵之初,,皆已百年樹齡,。秋季,,銀杏落葉,,引來大批游客,,盡情沐浴“銀杏雨”,。 陵門,。陵門建在中山陵中軸線正中,,三個拱門,,中間較大,兩邊稍小,。南面正門的上方石額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個鎦金大字,,端莊,,雄邁,,俊逸。門前寬闊的水泥平臺可容納一萬多人,。平臺兩側(cè)是絨毯般的草坪,,草坪左右的十棵四季長青的黃楊球,相呼應(yīng),,互對稱,。還有六株名貴的千頭松,其狀如傘,,異常優(yōu)美。兩旁有一對漢白玉石獅,,形象逼真,,使建筑更加突出,彰顯陵門氣勢磅礴,。陵門允許拍照留念,,我們舅甥、叔侄相互拍照留念,。
石階,。石階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門,、碑亭和祭堂有機(jī)連接在一起,形成了莊嚴(yán)雄偉的“警鐘”形整體,。從博愛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象征當(dāng)時中國的3億9千200萬人,。從碑亭到祭堂有石階339級,,象征當(dāng)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339人,,寓意每人一個臺階,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fā)揚(yáng)光大,。臺階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臺上有華表兩座,,392級石階巧妙的分成10段,,布局獨(dú)具匠心,頗有特色,。由下往上仰視,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從上往下俯視,只見平臺不見臺階,。
碑亭。穿過陵門后,,即可看到碑亭。碑亭平面近似長方形,,正中9米高的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24個字出自譚延闓手筆。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業(yè)績非文字所能概括,,故碑亭反面為空白,沒有碑文,。
銅鼎。碑亭往祭堂的臺階設(shè)有多個平臺,,第六層平臺左右有兩個銅鼎。銅鼎是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奉安大典時,,上海特別市政府捐獻(xiàn)的。鼎高1.5米,,直徑1.3米,鼎壁上鑄有“奉安大典”四個篆體大字,??梢郧宄乜吹姐~鼎上的傷痕,,1937年12月,,日軍兩發(fā)炮彈擊中了鼎之后留下的彈孔,。 祭堂。祭堂是中山陵主體建筑,,位于海拔158米的第十個大平臺上,,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風(fēng)格于一體,。祭堂吸取中國傳統(tǒng)陵墓布局的特點(diǎn),采取中軸線對稱的布置方式,,建筑的色彩采用藍(lán)色屋頂灰白色墻身,,反映了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祭堂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外部全用香港花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門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quán)”,中門上嵌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四個大字,。?左下角刻“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國國民黨為總理孫先生陵墓行奠基禮”,。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通常稱靈堂,,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臥像,,孫中山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里,并用鋼筋水泥密封,。孫中山紀(jì)念館。該館位于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古典建筑,。主樓高 20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 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nèi)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jīng)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臺上端坐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我們舅甥在銅像前留念后到樓后看碑廊,。碑廊125米長,,刻著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全文,。 中山書院。書院主要用于紀(jì)念孫中山先生的學(xué)術(shù)研究和文化交流,。書院二層宮殿式建筑,,坐北朝南,重檐飛角,,紅柱白墻綠瓦。一樓正中安置中山先生半身像,。西廳分類陳列各種版本的孫中山的革命著作,、學(xué)術(shù)著作、中山陵文史書刊等,。壁上懸有孫中山各個時代的大幅照片,,東廳陳列中山陵園收藏的書畫精品。二樓為會議接待廳,,播放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演講錄音,。書院1994年11月建成,建筑面積2800多平方米,,四周輔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龍柏,、廣玉蘭,、雪松等各類植物,環(huán)境清靜,、幽雅,。 音樂臺,。音樂臺位于中山陵廣場東南,建于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音樂臺主要用作紀(jì)念孫中山先生的音樂表演及集會演講,。音樂臺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平面布局呈半圓形,,圓心處設(shè)置一座弧形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舞臺和照壁。圓中心是舞臺,,舞臺長約22米,寬約13米,,高出地面3 米,。臺后建有大照壁,,是音樂臺主體,,仿中國傳統(tǒng)五山屏風(fēng)樣式,,表面以水泥斬假石鑲面,既為舞臺背景,,又起到反射聲波作用,同回音壁原理相同,,可以匯集音浪,。 音樂臺景區(qū)內(nèi),,人工喂養(yǎng)了幾百只和平鴿,。我們來到音樂臺興趣盎然地看鴿子,喂鴿子,,與鴿子合影留念,。我購買一些鴿食,引誘鴿子前來覓食,。一大群鴿子,,見我喂食,,從回音壁上一窩蜂飛到我身邊搶食,,膽子大的還落在我肩頭和背膀上,,要吃的。鴿子吃的高興,,我玩的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