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這是河南南陽臥龍崗諸葛武侯祠內(nèi)最著名的對聯(lián),,可以說天下聞名,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副對聯(lián),,意境深遠,不僅高度頌揚了諸葛亮的一生,,而且又緩和了文人之間的一場爭論,,真可謂兩全其美。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丞相,,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深受后世的尊崇,因此,,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就備受關(guān)注,,可是由于年代的久遠,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爭論,,像諸葛亮的“躬耕地”就存在襄陽和南陽兩種說法,。 “躬耕地”,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憶自己未出茅廬時說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就是這個“南陽”引起了爭論,究竟是指湖北襄陽附近的南陽墟,,還是指河南的南陽郡,?歷來說法不一,甚至因此打起了筆墨官司,,湖北,、河南兩省的文人學者紛紛引經(jīng)據(jù)典,力圖“考證”南陽出在本省,,以增鄉(xiāng)光,。 到了清代道光年間,湖北人顧嘉衡任職河南南陽知府,,他重修武侯祠時,,面對這個問題,便寫了這副對聯(lián),,意思是說,,諸葛亮一心為國,,并不分君主是先主劉備,還是后主阿斗,,他名垂千古,,為天下人傳頌贊揚,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陽,、南陽呢,? 這副對聯(lián)其實并沒有解決諸葛亮的“躬耕地”是襄陽還是南陽的問題,甚至有點回避問題,,和稀泥的感覺,,但是聯(lián)語措詞文雅,意境高遠,,一經(jīng)顧嘉衡寫出,,人們便競相傳誦,顧嘉衡因此聲名大盛,,許多人由此聯(lián)記住了顧嘉衡這個名字,。 民間傳說,顧嘉衡是湖北襄陽人,,到南陽做官,,襄陽人做南陽官,看他如何面對諸葛亮襄陽和南陽之爭這個問題,,南陽文人于是提出讓顧嘉衡給武侯祠題副對聯(lián),,顧嘉衡明白其中的玄機,為了不出賣桑梓,,又不得罪當?shù)睾兰?,思慮再三,采取折中之策,,寫了這副對聯(lián),。 其實,顧嘉衡并不是湖北襄陽人,,而是湖北宜昌人,,祖籍是昆山,這可以從顧嘉蘅在給南陽武侯祠題寫的匾聯(lián)落款中看出,,這些落款常有“楚彝顧嘉蘅”或“東湖顧嘉蘅”字樣,,而“彝陵”、“東湖”即今湖北宜昌市,,這是顧嘉蘅父親顧槐任職的地方,,后人以訛傳訛,或讓故事更具有傳奇性,便把顧嘉蘅傳成了襄陽人,。 顧嘉衡很有才學,,是道光二十年(1840)二甲第五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自道光二十六年曾任河南省南陽府知府,他在職期間勤于政事,,清理積案,,修城竣隍,抵御捻軍,,深受清廷器重,,接連五次任南陽府知府,也深受當?shù)厝藗兯潛P,,成為了南陽當?shù)刂臍v史人物,。 這副對聯(lián)就是顧嘉蘅第五次出任南陽知府時給武侯祠撰寫的。顧嘉蘅非常佩服諸葛亮的人格,,先后與咸豐四年和同治三年兩次對武侯祠進行了大規(guī)模重修,,這副對聯(lián)就是顧嘉蘅第二次重修武侯祠時撰寫的。顧嘉蘅不僅重修,,而且還提高了武侯祠的文化內(nèi)涵,,將頗能體現(xiàn)諸葛亮立身治國的《將善》、《兵權(quán)》等4篇文章鐫刻于祠內(nèi),,并作有多篇懷古詩文和楹聯(lián),,至今武侯祠有他親書的匾額有4方,對聯(lián)有6副,,題詠石刻等達10余塊,。 那么,顧嘉蘅對諸葛亮的“躬耕地”是襄陽,,還是南陽的問題,,有沒有自己的觀點?有,,他認為諸葛草廬在南陽 ,。早在道光二十七年秋,顧首任南陽知府時,,即為草廬撰寫對聯(lián)稱諸葛亮“抱膝此安居”,;咸豐三年春,,他三任南陽知府時為臥龍崗作詩說自己“三仕慚來三顧地”,;咸豐四年冬,他又指出“諸葛廬即躬耕舊地”,,這些對聯(lián)石刻現(xiàn)在還都存在,,有興趣的可以到南陽武侯祠看看,。 當然,現(xiàn)在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定論,,兩地的學者 |
|
來自: 昵稱RpawSp7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