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醫(yī)姚希賢致力于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病研究60余年,,師古而不泥古,,勤于思考,在肝病的臨床治療中注重“辨病與辨證相結(jié)合”,,對于肝炎肝硬化晚期重度黃疸合并頑固性腹(胸)水,、電解質(zhì)紊亂方面有豐富的經(jīng)驗,尤其在難治性黃疸的辨證施治方面見解獨到,。 一,、辨治特點 1、辨病辨證相結(jié)合 姚希賢認為在診治疾病時要做到“辨病與辨證相結(jié)合”,,在臨床上治療黃疸病證時,,首須對之做出明確疾病診斷,是肝炎,、膽石癥,,還是腫瘤。對診斷為病毒性肝炎者,,需明確為何種類型肝炎,,是甲型、乙型肝炎還是其他類型肝炎,,亦需明確是急性肝炎還是慢性肝炎,。若為慢性肝炎,,還須判斷有無肝纖維化,、肝硬化。在明確診斷,、病因后,,根據(jù)療效確定采用治療方法,用西醫(yī)療法,、中醫(yī)療法還是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療法,。對采用中醫(yī)藥治療者,臨床情況復雜,,患者體質(zhì)迥異,,差之毫厘,則有可能謬以千里,,姚希賢認為應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不能拘泥于成法,,更不能簡單地見黃退黃,而應詳辨患者陰,、陽,、寒、熱,、虛,、實之不同,辨證論治是優(yōu)化療效的關(guān)鍵,。 2,、靈活運用活血藥 對于肝硬化患者多伴有凝血功能障礙,在活血化瘀藥物的選用上多謹慎,。姚希賢臨床治療急慢性肝炎中,,觀察辨證選用水紅花子、丹參,、赤芍,、西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能夠促進肝細胞代謝,,改善肝細胞損傷,具有良好降酶,、改善血清轉(zhuǎn)氨酶活力,、防止肝壞死的作用。現(xiàn)代中藥藥理研究證實,,水紅花子具有消瘀破積,、健脾利濕的作用;三七等藥物能夠改善肝硬化,、促進肝功能恢復等作用,。 3、祛邪當需扶正氣 姚希賢在辨證治療急慢性肝病中注重“衰其大半而止”,,將丹參,、赤芍、紅花等活血化瘀藥與益氣健脾中藥聯(lián)合應用,,使祛瘀而不傷正,,同時瘀血得祛,膽絡通暢,,溢泄有度,,利于黃疸的消退,同時在臨床慢性肝炎的治療中具有逆轉(zhuǎn)肝纖維化,、改善肝功能等作用。姚希賢提到清熱解毒藥多苦寒傷正,,只有正氣充足才能祛邪外出,,故正氣不足祛邪不利者常有,,辨證用藥中多加用黃芪、當歸,、茯苓等健脾扶正,以助祛邪外出,,同時防苦寒敗胃,,同時在慢性肝病的動物實驗中觀察到,丹參,、黃芪聯(lián)合應用,,具有改善急慢性肝損傷動物血清轉(zhuǎn)氨酶活力,促進肝細胞再生,,抑制膠原纖維增生,,同時促進已形成膠原纖維降解和肝纖維重吸收。 二,、典型醫(yī)案 【醫(yī)案一】 患者某,男,,29歲,,主因“腹部脹滿1年,身目黃染3個月”于2017年7月17日住院治療,。既往酗酒病史1年,,曾于外院診斷為“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相關(guān)檢查陰性,。 刻下癥見:腹部脹滿,,右脅肋疼痛,,情緒抑郁,,身目黃染,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惡心無嘔吐,納差,尿黃如濃茶色,,便溏色淡黃,。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脈弦細滑,。 上腹部CT:肝臟體積縮小,肝硬化,;巨脾,;膽囊結(jié)石;腹腔積液,。 姚希賢結(jié)合患者舌脈,,辨證為肝郁化火、脾虛濕熱型黃疸,。 以清肝解郁,,健脾利濕退黃為治療大法。 擬方:丹參25g,,生黃芪30g,,牡丹皮9g,赤芍40g,,三七粉(沖服)6g,,生地黃25g,麩炒白術(shù)8g,,茯苓12g,,水紅花子9g,茵陳20g,,炒梔子6g,,生大黃6g,澤瀉18g,,鹽車前子(包煎)30g,,豬苓9g,豆蔻(后下)8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患者服藥7天后身目黃染較前好轉(zhuǎn),腹脹滿,、乏力好轉(zhuǎn),,小便量增多,,雙下肢色素沉著較前減輕,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滑。根據(jù)患者舌苔脈象變化,,原方加炒蒼術(shù)9g以健脾燥濕,,藿香9g理氣化濕,繼續(xù)服藥2周,。 出院后1個月隨訪患者,,病情穩(wěn)定。 【按】 患者平素情緒抑郁,,易致肝氣郁結(jié),,且因嗜酒過度(酒疸)損傷中土,日久導致濕熱內(nèi)生,,濕熱交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膚則身目黃染,。 濕熱內(nèi)蘊肝膽,,阻滯氣血,氣滯血瘀,,經(jīng)絡不通則右脅肋疼痛,。 濕熱困阻中焦則胸悶脘痞,納差,、腹脹,。 肝氣郁結(jié),克伐脾土,,脾失健運,,亦可影響肝的疏泄,兩臟相互影響,,形成氣滯濕阻,。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脾俱病,,氣郁血瘀濕阻,隧道壅塞則氣,、血,、水互結(jié)于腹中。 患者大量腹水,,腹部脹滿,,方用茵陳五苓散加減以清肝解郁,健脾利濕退黃,。 方中茵陳,、梔子、大黃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淡滲利濕,通利小便,; 黃芪,、白術(shù)益氣健脾化濕,防藥物苦寒敗胃,; 豆蔻芳香化濁,,醒脾開胃,宣暢氣機以助化濕退黃,; 丹參,、赤芍、水紅花子,、牡丹皮,、三七粉涼血活血,軟肝散結(jié),。 患者肝硬化失代償期,,凝血功能障礙,皮膚瘀斑,,重度黃疸,,姚希賢獨辟蹊徑,辨證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治療黃疸,,同時配合清熱滋陰藥物以涼血消瘀,,皮膚瘀斑也有顯著改善。 【醫(yī)案二】 患者某,,男,,55歲,2017年6月9日初診,。訴因身黃,、尿黃10天,加重7天入院,。 入院主癥:周身皮膚黃染,、瘙癢,,目睛黃染,色黃鮮明,,疲乏無力,,口干口苦,脾氣急躁易怒,,心煩,,右脅肋憋脹不適,無惡寒發(fā)熱,,腹脹納差,,夜寐可能止血活血也能補益氣血,小便濃茶色,,大便日1~2次,,大便色淡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 查體:體溫36.7℃,,血壓125/80mmHg,,心率85次/min,呼吸20次/min,。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未見肝掌及蜘蛛痣,無皮下出血點,。心肺查體(-),。腹平坦,柔軟,,肝肋下2指可觸及,、質(zhì)軟,脾肋緣下1指可觸及,、質(zhì)軟,,肝區(qū)叩痛,移動性濁音弱陽性,,腸鳴音正常存在,。 肝膽胰脾彩超:膽囊壁增厚水腫;膽囊內(nèi)沉積物,;脾大,。 上腹部CT示:考慮肝內(nèi)多發(fā)囊腫;肝周積液,;膽囊炎,,膽囊結(jié)石,;脾大。 肝病篩查,、自身免疫性肝病及EB病毒相關(guān)抗體陰性,。 尿液分析:尿膽紅素(+++),尿膽原(-),。 診斷:(肝膽濕熱陽黃型)黃疸(西醫(yī)懷疑為肝功能異常藥物性肝損傷,、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學待查,、膽汁淤積性肝病,、膽囊結(jié)石證)。 辨證為肝膽濕熱型黃疸,。 方藥以清利肝膽濕熱為大法,,予茵陳蒿湯加減,處方如下: 丹參25g,,黃芪20g,,赤芍40g,西紅花(單包)1g,,牡丹皮9g,,醋香附9g,厚樸9g,,麩炒白術(shù)8g,,茯苓12g,澤瀉18g,,水紅花子8g,,炒雞內(nèi)金8g,茵陳30g,,生大黃6g,。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溫服,。 服藥5天后患者周身皮膚黃染好轉(zhuǎn),皮膚瘙癢減輕,,口干口苦減輕,,納食轉(zhuǎn)佳,腹脹滿減輕,,小便深黃色,,大便偏稀,日2~3次,,色淡黃,,舌質(zhì)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根據(jù)患者舌脈癥調(diào)整中藥處方,,原方生大黃減量至3g,加川楝子9g,,郁金9g,,行氣疏肝解郁,加梔子6g,,清利三焦?jié)駸?,繼續(xù)服藥7天?;颊咧苌砥つw黃疸及瘙癢好轉(zhuǎn),,鞏膜黃染減輕,仍訴疲乏無力,,口苦,,大便黏膩不爽,調(diào)整中藥處方,,原方去大黃,,丹參加量至30g,黃芪加量至30g,,加當藥15g,,桂枝9g,服藥7天后,,患者諸癥好轉(zhuǎn)出院,,隨訪半年患者肝功能正常,無黃疸及皮膚瘙癢,。 【按】 患者中年男性,,術(shù)后體虛,外感濕熱毒邪,,濕熱內(nèi)蘊,,熏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膚則發(fā)為黃疸,。 熱為陽邪,熱多濕少,,則黃色鮮明,。治療當以清利肝膽濕熱為大法,方以茵陳蒿湯加減。 方中茵陳,、大黃,、澤瀉清熱利濕、通腑化濁,; 茯苓,、白術(shù)、黃芪健脾化濕,; 丹參,、赤芍、西紅花,、水紅花子,、牡丹皮涼血活血,通絡散結(jié),; 厚樸,、香附疏肝行氣,; 雞內(nèi)金健脾和胃,。 二診加川楝子、郁金行氣疏肝解郁,,梔子清利三焦?jié)駸帷?/span> 三診時患者皮膚黃染及瘙癢改善,,黃芪加量以扶正祛邪,丹參加量以活血通絡,,祛瘀生新,,加當藥清利肝膽濕熱,佐以桂枝溫陽化濕,。當藥味苦,、性寒,歸肝,、胃,、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利濕,、健胃的功效,有研究顯示當藥中含有獐牙菜苦苷,,能夠改善四氯化碳導致的急慢性肝損傷,。 提示:本文僅作學術(shù)交流,禁私下套方,,若有需要,,請找當?shù)蒯t(yī)生辯證施治。
|
|
來自: 369藍田書院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