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收到《淮安廣播電視新周刊》主編龔主任發(fā)來微信,告知這一期報紙用了我的一篇文章,,聽聞,,十分欣喜,因為這兩三年來,,報刊式微,、發(fā)文不易,我也有一段時間沒有積極向報紙投稿了,,所寫文章多發(fā)于公眾號,,雖沒有稿費,但自得其樂,。 為此,,想買到這一期“電視報”,好看到自己所發(fā)的文章,。周六上午騎電動車從家出發(fā),,先到淮海北路天橋附近報刊亭,一問,,攤主回答:已經(jīng)有幾年沒賣過“電視報”了,,再看其報亭,飲料零食,,琳瑯滿目,;報紙雜志,雜亂陳舊,,看來這報刊亭早已徒有其名,。沿著淮海北路一路向南,,沿路問了七八個報刊亭,都沒有我想買的電視報,,就是《淮海晚報》《揚子晚報》等過去最常見的報紙,,也只有孤零零的一份兩份,估計買的人極少,,這報紙雜志主要起到個“裝飾”作用,。待我已經(jīng)準(zhǔn)備放棄時,在上海路中段一個“門庭冷落”的報刊亭前,,問了一下,,中年人的攤主說:有,但是要到下午才能到,,讓我下午來,。 “老板”說有,我卻仍然將信將疑,,因為一兩年前我也同樣跑過很多報刊亭,,卻沒買到我想買的報紙,這年頭,,賣報紙的少了,,買報紙的更少了,少到這報刊亭,、報紙攤,,早已經(jīng)無人關(guān)注了。當(dāng)天下午,,因為有事,,正好要從大學(xué)城回市區(qū)健康西路一趟,我騎電動車帶著小二子一路行,,經(jīng)過報刊亭時,,也停下來看一眼或問一問,答案都是相同:沒有,,早就不賣了,;報刊亭的陳設(shè)也如出一轍:賣的是零食飲料純凈水,雜志掛墻上,,寥寥幾本,,發(fā)黃陳舊,報紙一兩份,,薄薄的,,很單薄,更加無人問津,。 下午三點多,,七拐八繞,,來到上海路上報刊亭時,門關(guān)著,,門前懸掛著兩份單薄的報紙在風(fēng)中輕輕飛舞,,其中一份彩印封面的,一看,,就知道是“電視報”,。我停下車,抱下小二子,,伸手拽下報紙,,正是4月7日這一期,竟然是散張未裝訂的,,原來的《淮安廣播電視新周刊》可是裝訂好如同一本大開本厚雜志的,,可是,眼前這份“電視報”竟然薄了很多,。打開,,熟悉的版面,翻到后面,,《心靈閱讀》版上見到了我的《洗頭膏》一文,這篇文章我是投給咱們《清江浦人家》公眾號并推送的,。 點擊可讀:【過往】洗頭膏||吳波 “老板”(守著這么個小小報刊亭,,不知算不算得上是“老板”)不在,咋辦,?看看門上留有電話,,我打了過去,告訴“老板”我就是上午哪個問“電視報”的,,我說報紙我拿走了,,直接手機掃碼付個錢,3塊錢,?!袄习濉碑?dāng)然說“好”,3塊錢的事情,,現(xiàn)在沒多少人太在意在乎,,我不會不付,他也不擔(dān)心收不到,,就像報紙掛在外面不擔(dān)心別人拿走一樣,;但是,3塊錢的報紙,,這么薄薄的一份,,我是覺得貴的,,覺得“不值”,沒辦法,,現(xiàn)在報紙沒人看沒人買,,報社經(jīng)營不易,定價低,,也沒多少人買著看,,定價高,更沒有人買,,所以,,你就是想買這“電視報”,跑十個八個報刊亭,,運氣好,,才買得到。 手里拿著這一期報紙,,我是開心高興的,,卻也是感慨感嘆的,我回憶起我買報紙看的過往與經(jīng)歷來,,越回憶越是感嘆,。 我最早看到報紙,是1985年前后的事情了,,那時,,父親剛從新疆調(diào)回淮陰,在清河市政公司工作,,因為有一點文化(其實只上過小學(xué)四年級),,在單位里父親算是個“中層干部”管理人員。父親下班回家時,,會帶一兩份報紙回來,,忙完家務(wù)之后,父親端個小板凳坐著家門口,,右手手上夾根香煙,,左手右手間打開著報紙,父親認真地讀著,。那時,,我才6歲,剛在鄉(xiāng)下外婆家上一年級,,因為不喜歡學(xué)習(xí),,幾乎一個字也不認識,更不會喜歡看報紙,;那時,,因為對父親十分陌生,,所以很是畏懼,從不敢靠近他,,也一點不喜歡他,。但是,遠遠看著父親專注地讀報紙的身影,,我的心底總是油然而生一種尊敬感,,甚至是自豪感,因為,,我的父親他竟然能看報紙,,雖然那時我并不懂得讀書知識文化的重要性。報紙,,算是我見過的最有文化的“紙張”,,在鄉(xiāng)下時,家里除了堂屋掛的中堂,、墻上一本每天撕一張的日歷,,其他能見到的“紙張”只有外公抽的香煙的煙紙,塞在茅廁的磚縫里,,那是用作擦屁股的,,沒有煙紙,軟綿綿的樹葉,,我們也是拿它擦屁股用,。 待1986年我回到城里進入附小重新上了一年級,我也開始真的認字了,,父親還看報紙,在他看完丟一旁的時候,,我也好奇翻開報紙,,一個字一個字地辨認,讀出來,,有些文章很長,,我是讀不懂的,也看不到底,,但是,,我就喜歡沒事“看看”報紙;上廁所的時候,,更喜歡“看”報紙,,一張報紙“看”完,撕開來,,揉一揉,,擦屁股,,也是挺好的,反正,,從小咱擦屁股的紙,,就是這報紙。 上小學(xué)期間,,我沒買過報紙,,咱家也沒買過報紙,那時,,也沒有多少報刊攤,,普通百姓也沒有多少“識字開文”的人,平常人家也是幾乎沒有閑錢用于買書買報“文化消費”的,。報紙,,都是“公家”單位里才有的,都是當(dāng)干部,、有文化的人看的,,家里如果見到幾張,那十有八九恰好家里有人當(dāng)“干部”,。但是那時我和姐姐都喜歡看電視,,尤其喜歡看連續(xù)劇,看了幾集看上了頭,,總是期待著下一集內(nèi)容,,可是又沒地方提早看到,比我大三歲的姐姐從書報攤買來一份《淮陰廣播電視報》,,報紙上不僅有下周電視節(jié)目時間表,,還有正在播放的電視劇每集內(nèi)容簡介。哎呀,,姐姐喜歡看這電視報,,我也是喜歡看電視報,沒看電視劇呢先看報紙內(nèi)容介紹,,就更想看電視了,。電視報創(chuàng)刊于1988年前后,我和姐姐買電視報,、看電視報大概也就從那時候開始,,幾乎每期都買每期都看。 1992年我到三中上了初中,,那時,,我和同學(xué)們迷戀的是武俠言情小說,每天看得“走火入魔”;還有就是住在我們家里的三舅,,他喜歡看的《連寧青年》《讀者文摘》(讀者)《演講與口才》等雜志我看得也比較多,,至于說看報紙、買報紙,,那時絕對是絲毫沒想過的,。不過,那個時候,,街頭的書報攤多了,,報社雜志社發(fā)行的報紙雜志除了可以通過郵局征訂,在街頭書報攤也比較容易買到了,;那時,,人們的精神娛樂生活還不算豐富,沒事翻翻書本看看雜志讀讀報紙倒也是十分好的精神文化消遣,。所以報刊亭和書報攤前,,經(jīng)常圍著一群人,在翻書看報,,一站一看老半天,,最后,大多數(shù)人不買或者只買一份報紙回家繼續(xù)看,,畢竟所有的書報都買著回家看,,那花銷可不是普通老百姓家能夠負擔(dān)得起的。 1995年秋,,我考上了清江中學(xué)高中,,剛上學(xué)一個月,父親病倒住進醫(yī)院,,然后又過一個月,,父親去世。從此,,我更加成了一個沒人管的孩子,,因為沒有了父親,自卑,、敏感,,精神不振,、渾渾噩噩,,我一直消沉了近兩年的時間,每天上學(xué)早上經(jīng)常遲到甚至?xí)缯n,,課上也不聽課,,總是偷偷看各種書籍。也就從高中開始,我喜歡上讀報,,我有自己的“小金庫”,,有錢,每天從車站附近報刊亭買兩三份報紙,,一份《淮海晚報》,,有時是當(dāng)天的,有時昨天的,;一份《揚子晚報》,,是南京的報紙,要從南京運到淮陰來,,所以只能買到昨天的,,還有上海的《新民晚報》以及《參考消息》等報紙,天天讀報紙,,讀好幾份,,一個版面一個版面看,什么文章都看,,尤其是文學(xué)副刊如揚子的《繁星》等,,文章都十分耐讀,很有意思,,很有收獲,;每周,我還買一份《體壇周報》兩份《足球》報,,每月,,我還買兩本《遼寧青年》一本《讀者》以及《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等雜志,通過讀報讀書,,我消磨著難熬的課堂時間,,度過那段痛苦的青春時光。 也正是因為讀了那么多的報紙,,讀了兩三年,,我更加喜歡讀報紙了,買報紙也成了我的樂趣與愛好,,中午放學(xué),、下午晚自習(xí)前吃飯時間、周末不上學(xué),,我經(jīng)常在報刊亭書報攤流連,,翻翻報紙,讀讀雜志,,把自己要買回家去看的報紙買走,,如果沒有了,就跑到另一家書報攤,淮海北路沿線書報攤我?guī)缀趺考叶既ッ考叶伎?,最遠一直跑到淮陰縣西馬路上一院大門對面的郵局里,,那里報刊雜志最全。家里買的報紙多了,,堆在一起,,我還經(jīng)常整理,自己喜歡的文章,,裁下來,,貼在本子上,時間不長,,就集滿一本剪貼本,。 讀書看報真的特別有用啊,!上高中三年,,我是荒廢了課堂荒廢了學(xué)業(yè),尤其是數(shù)學(xué)學(xué)科,,最低時150分的卷子只能考個三四十分,;我上課睡覺,上課看報,,從不聽課,,但是,我的語文成績一直不差,,甚至考過年級第一名,,我的文科政治歷史成績也一直很好,我還一直擔(dān)任政治課代表,。今日想來,,我每天讀了大量的報紙,看了很多的雜志,,真的是特別有意義有價值的,,這大大提高了我的閱讀理解能力,鍛煉了我的思維,。1998年高考,,我算是絕對的偏科,劍走偏鋒,,憑借著語文,、政治、歷史三門文科成績加起來比咱們清江中學(xué)文科第一名卞學(xué)光同學(xué)還高23分的成績,、當(dāng)然總分咱比文科狀元卞學(xué)光低了61分,,超過二本分數(shù)線1分,考上了大學(xué),。 2002年7月,,我大學(xué)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淮安,8月經(jīng)教育局分配回到母校三中成為一名教師,,工作繁忙,,但是讓我能夠“消遣”的是,讀書看報容易了,,學(xué)校本身就訂有各種報紙,,每天郵遞員送到傳達室,咱就溜達到傳達室看報紙去了,。邊看邊和傳達室看大門的幾位同事閑聊,,看得多了,聊得多了,,我這個小年輕的和他們都成了關(guān)系非常好的同事,。我各種報紙都看,各種雜志也翻,,最喜歡看咱們淮安自己的報紙《淮安日報》《淮海晚報》,,看到好的文章,想保留下來,,就想把報紙擁為己有,,如果報紙數(shù)量多,還好辦,,直接拿走,,如果數(shù)量少,沒法“占有”,,下班時,,我經(jīng)過報攤,就停留下來,,先翻看各種報刊,,然后買走我想買的報紙。二十年前,、新世紀(jì)初,,人們還是愛看報紙的,咱們淮安街頭,,報刊亭很多,,書報攤也多,一片報紙面前,,早晚總是要圍著一群“讀者”,,雖然中年大叔,、老年爺爺居多,但是畢竟,,大家喜歡看報紙,,愿意看報紙,也買報紙,,尤其是《揚子晚報》《淮海晚報》,綜合性,、娛樂性強,,每家報攤都是厚厚一摞,從早到晚,,人們翻看完了,,也就買完了。我這個小年輕的,,擠在讀報人群中,,各種報紙都看,如果去得晚了,,買不到想買的報紙,,也是常事,那就趕快跑下一家去,。 大概2004年前后,,報紙文章看得多了,我也真的鼓起勇氣,,向報社投稿,,沒想到就發(fā)表了,那真是特別開心特別自豪的事情??!我第一時間到學(xué)校傳達室找到報紙,看到自己文章,,讀一遍,,還要再讀一遍,然后,,報紙保留,,收藏了。很多時候,,一份還覺得不夠,,跑到報刊亭,再買一份甚至幾份,,5毛錢一份報紙,,厚厚的,,不管有沒有我的文章,總感覺特別得值,。 這樣真的好嗎,?這難道真的是技術(shù)發(fā)展了,,電子閱讀取代了書報了?顯然也不全是,,再有電子存儲閱讀的便捷,,但是有形的圖書,,讀起來,滋味感覺還是完全不同,,圖書不可能消亡,;再有手機網(wǎng)絡(luò)信息傳遞的迅速及時,但是報紙的信息承載,、記錄記憶,,也是無法取代的。 我喜歡讀報紙,,我喜歡買報紙,,我真的希望,報紙能再一次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我真的想能每天去買我喜歡的報紙回來讀回來看,。 作者簡介 吳波,,男,,1979年5月生,江蘇淮安人,,中學(xué)教師,,淮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清江浦區(qū)作家協(xié)會理事,。教學(xué)工作之余,,熱愛文字寫作,2005年起在報刊發(fā)表文章,,已逾百萬字,,有多篇文章收錄進各級各類書集,多次在市級以上征文中獲獎,。2017年9月,,文集《里運河北大運河南》由團結(jié)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2020年10月文集《清江浦家常飲食記》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