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總會融入一些外來詞匯,,就像我們今天把再見說成“拜拜”一樣。對于一個民族或部落來講也是相同的,,總保持不了血緣或種族的絕對純凈,、純潔和純粹。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正因為這種接受,、吸納、融合外來群體或族群的過程,,本民族或本部落才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強大了起來,。 “察哈爾”一詞,,一般史學界認為源于波斯語,其意為“家人”,、“奴仆”,、“衛(wèi)士”、“宮殿衛(wèi)隊”之意,。蒙古軍隊西征以后把這個名詞帶回到蒙古高原,,融入蒙古語。這種帶到和融入,,不僅使察哈爾變成了蒙古的一個部落,,還曾成為過中國版圖上的一個省,雖說作為省只有短短20多年時間,,在歷史長河里可謂曇花一現(xiàn),,但卻和察哈爾部落一樣,亦是中華民族不斷融合,、發(fā)展,、壯大的共同記憶。 01.“察哈爾”之名在成吉思汗時首次出現(xiàn)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tǒng)一大業(yè),,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被推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大國,。五年之后的1211年,,成吉思汗發(fā)動對金朝發(fā)動戰(zhàn)爭,戰(zhàn)前,,他曾派一名叫“察哈爾火者”的使臣前往金朝傳達檄文,,這是“察哈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xiàn)在了歷史的記錄中,。 “察哈爾”作為一個群體被正式命名,也源于成吉思汗,,他生前把自己的貼身仆人稱作“察哈爾”,,并把自己的一部分家人和貼身仆人賜給幼子拖雷之妻。這就讓波斯語中的“察哈爾”已經名副其實了,,想想,,成吉思汗還是一個很時尚的人,可能是因為西征,,他學到了一些“外語”,,在賜給兒媳的禮物上,將其恰到好處地給用上了,。 察哈爾右翼后旗察哈爾廣場 接受禮物的人叫唆魯禾帖尼,,克烈氏,拖雷的正妻,,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的生母,。元憲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都做過元朝(大蒙古國)的帝王,,旭烈兀在西亞開創(chuàng)了伊兒汗國,阿里不哥在1260年于蒙古本土被部分宗王貴族推舉即位,,并和忽必烈爭位達四年之久,。由于她的這四個杰出的兒子都做過帝王,因此,,她被后世史學家稱為“四帝之母”,。 成吉思汗賜予唆魯禾帖尼的“察哈爾”,因為他本人和唆魯禾帖尼的影響被廣泛使用了起來,,其后,,“察哈爾”一詞見于蒙古文史書《黃金史綱》《黃史》中;在漢文史籍中見于《皇明九邊考》《武備志》《登壇必究》《國榷》等史籍中,。因為是音譯,,漢文史籍中“察哈爾”一詞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察罕兒、擦汗兒,、叉罕兒等,。 在蒙古族歷史史詩《江格爾》中,,“察哈爾”一詞頻繁出現(xiàn),,目前的漢文“察哈爾”一詞從清代開始沿用至今。除了被史籍文獻廣泛使用,,“察哈爾”內涵所指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02.由“家人”,、“奴仆”到“衛(wèi)士”、“衛(wèi)隊”察哈爾蒙古族 察哈爾人最早從事的工作與斡耳朵有關,。斡耳朵又稱斡魯朵,、斡里朵、兀魯朵,、窩里陀,、斡爾朵等,意為宮帳或宮殿,,是突厥,、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皇家住所和后宮管理,、繼承單位,。最早見于唐代古突厥文的碑銘。廣義的斡魯朵也指宮室建筑或家眷,。例如遼德宗將其建立的西遼都城命名為虎思斡魯朵,。也可理解為國家,俄羅斯人在金帳汗國時代稱直接臣服的國家為大斡耳朵,。各帝及太后之執(zhí)政者皆置斡魯朵,,有直屬軍隊、民戶及州縣,,構成獨立的軍事,,經濟單位。帝后死后由家族繼承,。金,、元沿用為官署之稱。 遼代的斡耳朵是遼太祖設立的禁軍及皇家警衛(wèi)系統(tǒng),,負責守衛(wèi)皇宮,、皇帝出行保安,以及皇帝去世后為之守陵,。主要構成與職任是宮帳的禁衛(wèi),。《遼史·兵衛(wèi)志·宮衛(wèi)騎軍》說:“太祖以迭剌部受禪,,分本部為五院,,六院,統(tǒng)以皇族,,而親衛(wèi)缺然,。乃立斡魯朵法,裂州縣,割戶丁,,以強干弱枝,,詒謀嗣續(xù),世建宮衛(wèi),,入則居守,,出則扈從,葬則因以守陵,?!彼麄兤綍r任斡魯朵的警衛(wèi),有戰(zhàn)事則隨皇帝親征,,有時也分派外出參與征伐,。都是皇帝的腹心功臣,也因受到皇帝的信任而被火速提拔為重臣,、顯宦,。 蒙古的斡耳朵與遼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在成吉思汗時,,他們曾經有過這樣一名稱——怯薛軍,。蒙古語為“番直宿衛(wèi)”之意,漢譯多作宿衛(wèi),,有輪流值宿守衛(wèi)之意,。而《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wèi)也,?!钡麄儾⒉皇菃渭兊摹八扌l(wèi)”,而是成吉思汗欽點的禁衛(wèi)軍,。 這支部隊由納牙阿(成吉思汗的開國元勛)統(tǒng)領,,沒有可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調動包括納牙阿將軍。戰(zhàn)時,,怯薛直接受可汗號令,,可汗前往戰(zhàn)場,必有怯薛護駕,。這些禁衛(wèi)軍平時則負責管理,,包括督導宮廷執(zhí)事、照顧馬匹及維護輜重,。 蒙古大國建立,,成吉思汗在賜封了各位功臣之后,降旨說:“昔者,,朕僅有擔任白晝警備任務之侍衛(wèi)七十人,,負責夜間警備任務之宿衛(wèi)八十人,。今賴長生天之助力,得天地之贊助,,匡普天下之百姓,俾入朕一統(tǒng)之制,。今當揀選十戶官,、百戶官、千戶官,、萬戶官之子弟人為衛(wèi)士,,俾滿萬數(shù)而為怯薛軍?!?/p> 這便是怯薛軍之名的由來,。其前身是只有百余人的貼身護衛(wèi),后來發(fā)展為一萬人的勇猛軍隊,。人員構成為:1千名宿衛(wèi)(客卜帖兀勒),,1千名弓箭手(火兒赤),8千名散班(禿魯花),。這支隊伍當時被稱為大中軍﹐大多數(shù)人是萬戶﹑千戶﹑百戶,、十戶的子弟及其隨從。這蒙古軍中最大,、最精銳的部隊﹐也是成吉思汗征調臣下子弟入質,,并以此來控制臣下的一種手段。所以,,怯薛軍成員一般都不是平頭老百姓的身份,。 成吉思汗給了怯薛軍以很高的地位,不管是什么人,,與其萬人怯薛軍展開斗爭,,都會被定為有罪。怯薛軍分四番入值,,每番三晝夜,,護衛(wèi)成吉思汗,同時從事成吉思汗斡魯朵的各種服役,。分工種類繁多,,除了火兒赤(弓箭手),還有昔寶赤(鷹人)﹑必阇赤(文書)﹑札里赤(書寫圣旨者)﹑寶兒赤(廚師)﹑云都赤(帶刀者)﹑玉典赤(門衛(wèi))﹑速古兒赤(尚供衣服者)﹑玉烈赤(裁縫)﹑燭剌赤(掌燈火者)忽兒赤(奏樂者)﹑八剌哈赤(守城者)﹑阿塔赤(牧軍馬者)﹑帖麥赤(牧駱駝者)﹑火你赤(牧羊者)等等﹐工作和職務都是世襲的,。 怯薛軍四番首領被稱為怯薛長,,作為成吉思汗的內臣﹐還參與對軍政事務的管理。成吉思汗去世后,,其各斡耳朵都保留一定員數(shù)的怯薛軍,,蒙古諸王也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怯薛軍,。 這時,怯薛軍除蒙古人外﹐還吸收了一批色目人(西域的欽察人,、康里人,、阿速人、唐兀人)和漢人,,這些人都是“異能之士”,,因為得到賞識而被薦引成為怯薛軍的。也就是說,,由“家人”、“奴仆”到“衛(wèi)士”,、“衛(wèi)隊”,察哈爾人不但工作性質發(fā)生了變化,,群體構成也吸納了一定數(shù)量的外來者,。 成吉思汗 03.從蒙古的一個部落到民國時期的一個省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于千戶官,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tǒng)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元朝建立后,,怯薛軍其行政職能,,被依仿漢制所建立的中書省官僚機構所取代,。 這時,大都和皇城的一般軍事防務改由五衛(wèi)親軍擔負,,但萬名以上的怯薛軍依舊保留,他們只是輪番宿直禁廷,而極少被直接使用于征戰(zhàn),。即便如此,,因為與皇帝關系親密,怯薛軍仍然深得皇帝信任,,同樣是朝廷的“特權集團”,。 根據(jù)今天的資料顯示,當時怯薛入仕較其他途徑入仕官員,,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如果經怯薛長推薦,,他們可以不經過中書省,,被皇帝直接任命,。而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員,,職務一定不會太低,,顯貴和優(yōu)異者甚至可以被直接授予一品大員,,所以,怯薛也成了元朝高級軍政官員的最主要來源,,以致當時社會人們想方設法成為怯薛。 察哈爾蒙古人 元朝滅亡,,蒙古人退回漠北,,怯薛軍因為在維護政權過程中的特殊功能受到北元朝廷的格外重視,達延汗再度統(tǒng)一蒙古,,在重新劃分各萬戶時,,依照成吉思汗的舊例,,建立了自己的護衛(wèi)軍——中央萬戶,。因為被大汗直屬,,對朝廷十分忠誠,使得中央萬戶添加一個神圣的光環(huán),,在蒙古各部中與眾不同了起來,,一直居于蒙古宗主部的地位,,成為北元大汗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怯薛軍或中央萬戶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是以職業(yè)為基礎,,由萬戶、千戶,、百戶等大小貴族子弟和蒙古精英人物混合組成的軍事組織,,是什么時候變成一個部落的呢?1958年,,從茂明安部(該部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嫡系后裔,。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蒙古部落,為蒙古族重要部落之一)發(fā)現(xiàn)的哈薩爾《圣主成吉思汗祭祀經文》手抄本中記載:對于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動“全部賦役由察哈爾各鄂托克承擔”,,該祭祀經文形成于北元初期,。 鄂托克為蒙古語,,漢譯為部落,、疆城、屯營地,。是明代蒙古中后期軍政合一的社會基本單位,,表示在一定地域內進行游牧的結合體。每個蒙古人都必須屬于某個鄂托克,。戰(zhàn)時,,每個鄂托克都必須提供1000人上下的士兵。若干鄂托克聯(lián)合在一起,,構成萬戶,。這就是說,察哈爾至少在北元初期就已經成為部落了,。 察哈爾各鄂托克的領主歷來都由“黃金家族”達延汗的長子圖魯博羅特(大部分鄂托克)和六子斡齊爾博羅特(克什克騰鄂托克)的子孫承襲,。明嘉靖二十六年,察哈爾部達來遜庫登汗懼為俺答所并,,率領所部十萬東遷,,移牧于大興安嶺東南半部,。史稱左翼蒙古南遷。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左翼蒙古南遷“不僅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罕有事件,;由于移動的結果,,在蒙古內部引起了重大變化,并使明廷遼東大為疲蔽,,不久便形成清朝興起的基礎,。這個事件對整個明清歷史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商務印書館,1984年),。這也在后來形成了察哈爾鄂托克在我國的分布,。 清代以后,蘇尼特,、烏珠穆沁,、浩齊特、克什克騰,、敖漢,、奈曼等鄂托克脫離察哈爾部成為獨立的蒙古部落,但是歷史上他們源于察哈爾部,,其領主都是察哈爾部的后裔,,他們仍然是察哈爾部派生出來的部落。今天,,這些蒙古部落的名稱,,同時也是地名: 蘇尼特旗,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部,;烏珠穆沁是現(xiàn)代烏珠穆沁草原名稱的由來,,有東烏、西烏兩個旗,,地理范圍包含古舊旗浩齊特左翼旗(1650年以浩齊特部置,,治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西烏珠穆沁旗西北賽爾諾爾);克什克騰旗位于赤峰市西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脈七老圖山的交匯地帶,;敖漢旗屬赤峰市,,地處努魯爾虎山脈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奈曼旗位于內蒙古通遼市西南部,,科爾沁沙地南緣。 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廷將察哈爾部眾從遼西義州邊外遷徙到宣化,、大同邊外安置,按滿洲八旗建制,設置左右兩翼察哈爾八旗,。至此,,察哈爾部就特指兩翼察哈爾八旗了:察哈爾鑲黃旗、察哈爾正黃旗,、察哈爾鑲紅旗,、察哈爾正紅旗、察哈爾鑲白旗,、察哈爾正白旗,、察哈爾鑲藍旗、察哈爾正藍旗,。左翼為: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右翼為:正黃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牧地“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廠及山西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部落界”,。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察哈爾都統(tǒng)一人,駐張家口,,“總理游牧八旗事務,,兼轄張家口駐防官兵”;“設副都統(tǒng)二人,,在左右翼邊界駐扎,?!鼻∪荒辏?766年),,裁汰副都統(tǒng)一人,留一人駐張家口,。 兩翼察哈爾八旗的所在區(qū)域為察哈爾都統(tǒng)轄區(qū),。1913年,設置察哈爾特別區(qū),。1928年改置為省,。特別區(qū)政府初駐張北縣,改省后,省會駐萬全縣,。1947年6月,,析萬全縣縣城置張垣市,省會改為張垣(今張家口市橋西區(qū)),。 察哈爾特別區(qū)最初包括直隸省口北道張北縣,、獨石縣(后改稱沽源縣)和多倫縣3縣,綏遠特別區(qū)興和縣,、陶林縣,、豐鎮(zhèn)縣和涼城縣4縣,以及察哈爾部8旗,、錫林郭勒盟10旗,,共7縣18旗,后增設增設商都縣,、寶昌縣,、康保縣,、集寧縣4縣,,共11縣18旗。 1928年改置為省后,,原屬的興和,、陶林、集寧,、豐鎮(zhèn)和涼城5縣被劃入綏遠省,,本省劃入河北省舊口北道所轄10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至1948年以前,,全省轄1市,、19縣、4行政督察區(qū),,18旗,、1牧場,,旗隸屬于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 1952年11月,,根據(jù)察哈爾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地廣人稀,、物產匱乏等原因,決定撤銷察哈爾省建制,。雁北專區(qū),、大同市及察南專區(qū)之天鎮(zhèn)縣劃歸山西省,察北,、察南16縣改為張家口專區(qū),,連同張家口市、宣化市歸屬河北省管轄,。從此,,結束了察哈爾行政區(qū)劃的歷史。但察哈爾作為蒙古部落的名稱卻被永遠地保留了下來,,這連同曾經作為察哈爾地名的行政區(qū)劃一起,,在張家口一帶,亦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見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