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言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把師父當做父親一樣對待,,這在以前那個極為重視傳承的年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一個人拜了另一個人為師,,他就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對方,。在現(xiàn)代,,這種事情已經(jīng)非常少見了,。 著名的京劇演員張學津和他的徒弟,卻能在現(xiàn)代社會中關(guān)系如同普通父子一般融洽,。 這不僅需要徒弟帶著誠心與對師父的真心敬佩,,也需要師父能將弟子像兒子一樣看待才能做到。 生活中為人祥和,,學藝時要求嚴格。張學津和他的徒弟們做到了這一點,。 2012年,,京劇大師張學津去世,他的徒弟都跪在張學津的靈前,,一起齊聲高喊:“師父,,我們都是您的兒子!” 那么,張學津到底具有怎樣的人格魅力,,才能在這現(xiàn)代社會中與徒弟相處得如此融洽呢,? 一、張學津簡介張學津,,中國著名京劇演員,。他是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的優(yōu)秀老生演員,。 1941年,,張學津出生于北京市。八歲時,,張學津進入北京戲曲學校開始了自己的戲曲生涯,。經(jīng)過十年的學習,張學津從北京戲曲學校畢業(yè),,進入了荀慧生劇團,。 1962年,,張學津拜馬連良為師,,繼續(xù)探索京劇藝術(shù)。 1964年,,張學津演出了著名的近代京劇曲目《箭桿河邊》,,獲得較高的評價。 1969年,,上海京劇院看中張學津是一個可塑之才,,把他從北京京劇院“要”了過來。之后,,上海京劇院對他很是重視,。 1979年,上海京劇團赴聯(lián)邦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英國,、荷蘭等國訪問,,張學津都隨從其中,在巡回演出中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 1982年,張學津又被上級領(lǐng)導調(diào)回北京京劇團,。張學津結(jié)合自己所學,,在2001年創(chuàng)作排演了新編歷史劇《大唐貴妃》,,一炮而紅。 2012年12月21日,,張學津因肝癌醫(yī)治無效逝世,。 張學津一生能有如此成就和他的身世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二,、藝術(shù)之路張學津出生的張氏家族,,就是一個京劇世家。張學津自幼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對京劇很有興趣,。京劇那純真的美,讓小張學津非常喜歡,。 他的父親張君秋,,也是京劇界的著名人物。 一個旦角,,演得是出神入化,,還開創(chuàng)了旦角張派,北京人把他列在四小名旦之中,。 他看張學津這么喜歡戲曲,,自然也很高興,為張學津請了王少樓先生做張學津的老師,,為他打基礎(chǔ),。 這一年,張學津只有七歲,。一年后,,張學津進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正式開始了他的藝術(shù)生涯,。 1959年,張學津從北京戲劇學校畢業(yè),。父親張君秋作為張派旦角的創(chuàng)始人,,自然是想讓張學津子承父業(yè),,繼續(xù)傳承張派旦角,。 無奈張學津主攻的,卻不是父親的專業(yè),。張君秋也知道角色是一個戲曲人不可更改的“標簽”,,只得放手隨張學津自去。 張學津主要飾演的是老生,。而在當時,,余派在老生中非常流行,,當時的老生演員,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余派的影響,。 張學津在北京戲劇學校的學習中,,也是學習的余派生角。張學津的功底自然是深厚的,,可他總覺得缺少些什么,。 1962年,他拜馬連良先生為師,,終于找到他一直要找的東西,。馬連良先生是馬派生角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一位十分優(yōu)秀的京劇藝術(shù)家,。 張學津結(jié)合余派和馬派,,終于在1964年演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箭桿河邊》。此作品一經(jīng)演出,,立刻贏得了廣泛好評,,張學津也因此名聲大噪。 在隨后的幾十年,,張學津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鐵流東進》、《譚嗣同》,、《刑場上的婚禮》,、《大唐貴妃》等膾炙人口的藝術(shù)作品。 2012年,,張學津被診斷出患有肝癌,,住院治療。 12月21日,,張學津因治療無效去世,。 葬禮上,梨園界名家前輩孫毓敏,、耿其昌,、葉少蘭、劉長瑜,、譚孝曾及相聲演員李菁等人紛紛趕來送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張學津,,現(xiàn)場足足有四、五百人,,人頭攢動,。 張學津的徒弟高彤、穆宇等人,,一起大聲喊道:“師父,,我們都是您的兒子,!” 張學津能受到徒弟的如此尊重,是因為他傳授技藝都是盡心盡力,,不像其他人那樣總要“留一手”,。 真心為人,總能換來別人的真心,。 三,、重視傳承的張學津張學津的師徒觀念,和一般人很不一樣,。 首先在收徒這件事上,,張學津非常謹慎。他謹慎的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對自己的要求,,一個是對對方的要求,。 他認為如果自己做得不夠好,,自己的能力不夠強,,收徒也是誤人子弟,不如不收,。一定要確認自己的功夫到了,,資格夠了,才能開門收徒,。 因為秉持著這個理念,,早已經(jīng)是著名京劇藝術(shù)家的張學津,直到1987年,,才收了第一個弟子朱強,。在此后的幾十年里,張學津也總共只收了十三個徒弟,。 這在重視傳承的京劇之中,,是很少見的。 有人問張學津這樣做的原因,,張學津回答道: “我是想要傳承馬派生角,,收那么多徒弟要干嘛?這就好比是種樹,,種幾棵樹,,自己一直照料,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教弟子也是一樣,,教那么多徒弟,,教不過來,,最后每個人都沒學到多少東西,。他們拜師學藝的目的沒有達成,我傳承馬派的愿望也沒有如愿,,圖什么呢,?” 張學津收的十三名弟子,現(xiàn)在都是京劇界有名的人物,。 可以說,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他用“少而精”的模式,,成功培養(yǎng)出了優(yōu)秀的馬派接班人。 小時候,,我們都討厭那種嚴厲,、較真的老師。到長大之后,,才發(fā)覺這種嚴肅的教師,,才是最值得我們懷念的教師。 張學津就是這樣一位“嚴肅”的教師,,對于徒弟教學戲曲一絲不茍,。教得認真,要求也很高,。 平時,,張學津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但在教學時,,他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當徒弟犯了錯誤,張學津會非常嚴厲地指出錯誤,,要求他們改正,。 張學津的大弟子朱強曾回憶說:“在練習時,我不敢和師父多說話,??吹剿难凵瘢揖桶l(fā)怵,?!?/strong> 這和我們害怕的那些嚴厲老師如出一轍。正是這樣一絲不茍的精神,,讓弟子們學到了真本事,,徒弟們都很感激這位嚴厲的師父。 在相聲戲曲界,,很多師父給徒弟傳授技藝時,,都會留著一兩項不教。實際上不只是相聲戲曲界,,在各行各業(yè)里都是這樣,。留一手,防止“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徒弟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明白師父到底有沒有“留一手”,,有沒有他會而自己不會的。也因此,,徒弟會對師父的態(tài)度有所區(qū)別,。 張學津就屬于那種不會“留一手”的師父,他對徒弟都是傾囊相授,,從不會有半點藏私,。這和他的收徒觀念也有很大關(guān)系。 他找的是“傳承人”,,不僅僅是一個“徒弟”這么簡單,。張學津的徒弟們慢慢發(fā)現(xiàn),師父會的,,都傳授給了自己,。 明白師父沒有藏私,他們也懂得這是多么珍貴,,于是對這位“嚴厲”的師父,,敬畏中又多了一些愛戴。這也是徒弟們和張學津關(guān)系親如父子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張學津的盡心教導,,成果是顯而易見的。 他的徒弟們是朱強,、高彤、宋昊宇,、穆雨,、范永亮、于剛,、趙華,、王金鐘、杜鵬、尹章旭,,其中朱強是大弟子,,也是現(xiàn)在張學津的徒弟們中成就最高的。 他現(xiàn)在是國家一級演員,,還是梅團(即梅蘭芳藝術(shù)團)的黨支部書記和主演,。 他和譚孝曾,、趙葆秀,、王蓉蓉、杜鎮(zhèn)杰,、李宏圖,、遲小秋、董圓圓,、陳俊杰組成“九大頭牌”,。穆雨是戲曲神童,也是人們看好的京劇傳承人,。 其他的徒弟們在京劇領(lǐng)域,,也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這都要得益于張學津孜孜不倦地教導,。 四,、師徒之間親如父子張學津一生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他的十三個徒弟,,就擔當起了兒子的責任。 張學津查出肝癌住院之后,,徒弟們攜手輪流照顧師父,。 為了更好地達到照顧師父的目的,他們甚至還安排了一張輪值表,。 今天哪幾個徒弟照顧師父,,明天又是哪幾個……說實在的,就算是生十三個兒子,,也未必有這樣的孝心了,。 在張學津住院之后幾個月,,大弟子朱強接到了前往臺灣演出的任務(wù)通知,。這時的他并不知道,師父的情況現(xiàn)在看上去雖然還好,,不過很快就要惡化了,。 而且任務(wù)也無法拒絕,于是他囑咐師弟們說:“我這次去臺灣演出,很快就會回來,,你們要照顧好師父,。” 隨后去拜見師父,,和他說了這件事,。哪知道,這竟是師徒間的最后一面,。 朱強前腳剛到臺灣,,張學津的病情就迅速惡化。師弟們急忙打電話告知朱強,,朱強心中悲痛至極,,恨不得立刻回到師父身邊。 然而演出任務(wù)還沒有完成,,他是不能離開的,。張學津也說過:“戲大過天”。師父此時也一定希望他好好把戲演下去,。 在演出的最后一天,,張學津先生溘然長逝,朱強得知后悲不自勝,。在演出完畢后,,朱強在臺上說:“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p> 眾人以為他在拿世界末日說笑,結(jié)果朱強跪在臺上,,對著北京的方向磕了幾個頭,。 張學津的葬禮上,徒弟們在朱強的帶領(lǐng)下,,齊齊喊道:“師父,,我們都是您的兒子!” 張學津一生沒有兒子,,然而他與徒弟們之間的感情,,早已超過父子了。 總結(jié):張學津沒有兒子,,但他的十三個徒弟卻勝似兒子,,這得益于張學津的師徒觀念。張學津本身就是個尊師重教的人,,他不輕易收徒,。 他走的是少而精的路線,用最大的精力去培養(yǎng)這些徒弟。 張學津與普通的師父不同,,他授藝從不藏私,,都是對徒弟傾囊相授,從來不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事情發(fā)生,。 張學津?qū)Υ降軅兎浅F胶陀焉疲谏钌辖o予他們很多幫助與照顧,。而在專業(yè)上卻非常嚴厲,,對他們的要求高到近乎苛刻的地步。 師父愛惜徒弟,,徒弟敬愛師父,,師徒之間關(guān)系融洽,。 也怪不得這些徒弟們會侍奉師父像侍奉父親,,最后還會說出“我們就是您的兒子”這樣的話了! |
|
來自: 積沙成塔0u3svg > 《戲曲藝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