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習(xí)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項羽的出路 大凡讀過《史記·項羽本紀》的人,都會對項羽的一生慨嘆不已:一個并沒有多少根基的武夫,,乘秦末天下亂勢在民間聚眾造反,,三年后滅了秦,裂地分侯,,不可一世,,號稱西楚霸王,,天下于他似乎唾手可得;但偏偏造化弄人,,楚漢相爭,,勢單力薄的劉邦居然占了他的上風(fēng),他再怎么勇武,,也最終落得兵敗垓下,,自刎而死的悲劇下場。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后世很多人的眼里,劉邦做了皇帝,,也不過是小人得勢,,項羽雖然失敗身死,但依然不失英雄本色,;所以不少人對項羽寄予深切的同情,,對他不肯過江東(長江以南蕪湖、南京一帶,,為項羽起兵之地)尋求出路表示惋惜,。 晚唐詩人杜牧寫了一首題為《題烏江亭》的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的意思是說,,戰(zhàn)爭勝敗是難以預(yù)料的,,能經(jīng)受失敗、挫折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如果當(dāng)年項羽能夠忍受失敗的羞恥,,退守江東積聚力量,借助江東眾多的人才俊杰,,說不定他還能重振當(dāng)年的雄風(fēng),。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也對項羽同情有加,曾作《夏日絕句》詠嘆: 生當(dāng)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在詩中贊頌項羽的英雄品質(zhì),,稱項羽生是人中豪杰,死也是鬼中英雄,對他不肯過江東深感遺憾,。 照杜牧和李清照的說法,,當(dāng)年項羽只要過了江東,就能找到活路,。 但也有人看法與杜,、李相左,認為項羽即便東渡烏江,,也未必能改變其失敗的命運,。比如北宋文學(xué)家王安石在《疊題烏江亭》一詩中就表達了這種看法: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在王安石看來,多次殘酷的戰(zhàn)爭帶給壯士難言的哀痛,,中原慘敗之后,,大勢已去,就算江東子弟都還在,,又有誰肯放棄安定的生活跟著項羽重新卷入戰(zhàn)爭呢,? 王安石的看法是頗有見地的。試想一想,,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天下大亂歸于一統(tǒng),,和平是眾望所歸,,老百姓不愿意再陷入戰(zhàn)爭的災(zāi)難,就算項羽想東山再起,,也很難得到老百姓的擁護,。何況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帝業(yè),也一定會集中天下強將精兵來剿殺項羽,。 說來說去,,項羽無論過不過江東,其實都是沒有出路的,。 追究項羽的失敗,,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他自身的性格弱點,,抑或說他的路是被他自己堵死的,。他有雄才卻無謀略,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又不善于用人;勇武卻殘暴無度,攻城奪壘,,全憑血腥殘殺,,在稱霸諸侯的同時也留下暴虐不義的惡名。他所干的那些暴行實在令人發(fā)指,!——鉅(巨)鹿之戰(zhàn)結(jié)束后,,坑殺投降的秦兵二十余萬;破秦都咸陽,,殺秦降王子嬰,,放火燒毀秦宮室(大火持續(xù)燒了三個月);對于謗議他的人,,他殘忍地將其烹殺…… 一個想奪天下的人,,本應(yīng)心懷天下,想法設(shè)法獲取人心,,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項羽靠著一時的武夫之勇博得一時的威名,,失去的卻是彌足可貴的人心,,終究遭老百姓憎恨和背棄。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他兵敗垓下突圍,,中途迷路,,向農(nóng)夫問路,農(nóng)夫故意欺騙他,,將他引向左邊的絕道——沼澤地,,以致劉邦的軍隊很快追上來,使他難以逃脫,。 可悲的是,,項羽至死都沒有認識到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而是將他的失敗歸因于天意,,認為是上天要讓他滅亡,,并不是他用兵的罪過。如此死不覺悟的人,,還能有什么出路呢,? 【版權(quán)聲明】本篇文字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刊發(fā),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文學(xué)鑒賞與寫作,,ID:wjjz17),,必要時請聯(lián)系后臺授權(quán)轉(zhuǎn)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