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在我記憶中,稱得上“老宅”的,,不止一處,。一處是童年時生活在原黃碼鄉(xiāng)許莊村外公家的一條龍四間大瓦房;還有一處,,是位于市區(qū)淮海北路西側淮海菜場旁市建新村26號的兩間山墻相連的祖屋,。這兩處老宅,在我童年成長經歷中,,都有故事,,都深有感情。然而,,時代變遷,、城市建設,這兩處老宅都已消失,,外公家老宅在城市化進程中拆遷,,原址一片荒廢,;兩間祖屋所在經歷世紀初城市改造拆遷,原址建起新淮海菜場和多層住宅,。這兩處老宅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它們都深深記憶在我的腦海里,,人到中年的我,,難免懷舊,時常騎車到這兩處老宅所在之處,,既是尋找,,更是回憶。 相對于我們夫妻帶兩個孩子住的商品房,,咱家還有一處老宅,,位于市區(qū)愛民路北的繁榮新村,母親住在里面,。 這處老宅,,它伴隨著我的童年與少年,它見證著我們家庭的傷痛悲歡,;我在老宅結婚,,女兒出生后也生活在這所老宅。這所老宅,,曾經住過很多人,,有我家的眾多親戚,也有形形色色進城做生意打工掙錢的租房客,,歷經改革開放后四十年,,老宅也算是經歷了歲月、見證了時代,。 這處老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十年前。1973年,,父親時隔八年首次從新疆探親回到清江市,,祖父又驚又喜,喜的是這個二兒子十六歲支邊,,二十四歲回來,長大成人了,!祖父趕忙托人替父親說親,,父親和母親從認識到結婚僅歷時二十八天,結婚時,,沒有房子,?;楹螅赣H回新疆,,從農村嫁到城里的母親,,住的房子是祖父所住市建新村26號兩間公房沿著東山墻搭的一間“小坯子”,冬天漏風,、雨天落雨,,生活可謂苦矣。后來,,母親在城里工廠當臨時工,,在工地上提小桶當小工,借住過城里一些親友家,;也先后兩次遠赴新疆與父親團聚,。1979年6月,母親在新疆生下了我,,第二年春,,母親手上拉著四歲的姐姐,懷里抱著十個月大的我,,回到清江市,,出了汽車站走回市建新村的“家”,就是那間“小坯子”,,發(fā)現(xiàn)它更加破敗,,無法住人。不得已,,母親只得將姐姐和我送到城南鄉(xiāng)下外婆家,,自己回到城里進罐頭廠做臨時工,到車站廣場掃地,,擺小攤賣稀飯,、辣湯。1982年前后,,居委會主任看到母親又要養(yǎng)孩子又要上班做工苦錢,,還沒有住的地方,為母親安排了一間健康新村一帶的房產公司的公房,,是剛建好的一排起脊磚瓦房,,還沒有多少人入住,母親帶著姐姐和我住了進去,,請小母親十五歲,、我們的三姨娘來照顧我們。至此,,母親才有了個安身的地方,。 此時,,住在市建新村26號兩間老宅子里的,是父親的弟弟我們的,,當時的他,,二十多歲,年輕,,有力氣,,在老宅北邊空地上請人一起抬土壘了兩間房子的屋基。后來三爺不打算蓋房子了,,準備以兩三百塊錢的價格賣給別人,。正在車站居委會掃馬路的母親聽到這件事情,立馬帶著姐姐和我找到三爺:“聽說你要把屋基賣掉,?多少錢,?賣給我,我要蓋房子,,兩個孩子這么大了,,也沒個房子住?!比隣斈暮靡馑际斟X,,直接把屋基給了母親。母親到處籌錢,,一心想在祖屋跟前蓋上房子,,安下家。那時母親掃地做臨時工等,,拿不到幾個錢,;父親一個人在新疆,拿幾十塊錢工資,,抽煙喝酒,,與三朋四友打麻將,每月也沒什么余錢寄回來,。母親回了娘家,,跟外公借錢,外公三十歲才有了母親這個大閨女,,加上母親嫁的人家條件又如此差,,外公一直心疼,聽了母親說要蓋房子,,立馬表態(tài)支持,。當時,外公外婆做豆腐,積攢了些錢,,正準備把幾間泥草房推倒翻建磚瓦房,但是,,為了支持母親蓋房子,,外公推遲自己蓋房子的計劃,掏了一千塊錢給母親,。那是1982年的一千塊錢?。?/span> 當時,,三十歲的母親憑借她一個農村婦女的一己之力,,找來建筑隊,自己跟著做小工,,最終在祖屋旁邊蓋起了兩間磚瓦房,。紅磚、紅瓦,,木門雕窗,,房子上梁時,整個市建新村的人都來看熱鬧,,好些人豎起大拇指,,對母親敬佩不已。要強的母親為遠在新疆的父親在老家蓋了這兩間房,,撐起了這個門戶,,也有了自己的家。新房蓋好,,住了進去,,可以想象,當時的母親,,該有多么自豪多么喜悅,。新房建好,母親依然早晚在車站廣場掃馬路,,早上還在家里燒好稀飯辣湯,,拖到車站廣場賣。日子過得辛苦,,但是,,有自己的家,生活總算有了盼頭,。 八十年代初,,母親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特別辛苦勞累,積勞成疾,。1983年底到1984年初,,母親生病住院,祖屋市建新村那邊傳來消息,,因為要建淮海菜場,,母親那兩間才建好一年多的新房子要拆遷!拆遷,,就需要房主簽字,,公家干部拿著文件材料到醫(yī)院找到母親,母親知道了要拆遷,,堅決不同意:我這是才建好的新房子,,怎么說拆就拆?拆到遠地方,,我又怎么帶孩子生活,?但是,建設需要,,又不能不拆,,于是,母親提出要求:請公家想辦法,,把孩子的爸爸從新疆調回來,,就同意拆,不調回來,,我就是死了,,都不同意。那時,,支邊人員已經有了一些政策可以調回,,公家干部看到母親的實際情況,也很理解,,最后通過層層手續(xù),,父親得以在他們同去支邊的戰(zhàn)友中最早調回家鄉(xiāng),并安排進清河市政公司上班,。 這兩間新房拆遷,,母親因為身患疾病,住在醫(yī)院,,無力操持,,任由拆遷人員安排,“原拆原建”,,從市建新村北側現(xiàn)淮海菜場身底下,,拆遷到很遠的繁榮村土地上,也就是今天的愛民路繁榮新村。當時拆遷安置,,就是一家劃一塊宅基地給你(大概12米見方大?。芏嗖疬w人家趁著機會,,建起了樓房,,而母親這兩間磚瓦房,起脊屋頂,,原門原窗,兩間磚瓦房,,還是原來模樣,。這兩間房子就這樣建在咱家宅基地西北邊上,孤零零的,,院墻也沒有,。 (未完待續(xù)) 作者簡介:吳波,男,,網名:荸薺,。1979年5月生,江蘇淮安人,,中學政治教師,,淮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清江浦區(qū)作家協(xié)會理事,。2005年起在報刊發(fā)表文章,,已約千篇逾兩百萬字。著有文集《里運河北大運河南》《清江浦家常飲食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