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二鐵帽子王,代善系的禮親王,、多爾袞系的睿親王,、多鐸系的豫親王、濟爾哈朗系的鄭親王,、豪格系的肅親王,、碩塞系的莊親王(碩塞為承澤親王)、勒克德渾系的順承郡王,、岳托系的克勤郡王,,以上八王均為開國元勛。雍正年十三爺胤祥得世襲罔替,,開了怡親王世系,,同治年兩位皇叔奕訢、奕譞分別以恭親王,、醇親王得世襲罔替,,至此是十一家鐵帽子。這十一位王爺,,除去開國有功的八位,,其余三位多多少少輔國有勞,也都是以皇弟、皇叔的尊親近屬受封,。只有這最后一位慶親王奕劻,,親屬關系有些疏遠,坊間風評也有夠差,。慶王死在民元之后,,退位的溥儀還給他弄了個清朝親王最差的謚號予以蓋棺論定,死了都不放過,,真是積怨甚深,。 奕劻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與同治的爹咸豐,、光緒親爹醇王同一曾祖父,,屬于又從兄弟,血緣關系不是那么近,,他兒子載振和同治光緒已經是三代以外旁系血親,,按婚姻法都可以結婚了。他爺爺永璘,,一輩子只是個慶郡王,,臨死前才爵進一級,享受了親王的葬禮,。按降爵世襲,,到奕劻父親一輩,就該從親王降到郡王,,結果奕劻之父綿性不是長子,,連襲爵都輪不上,只是個輔國公,。奕劻被過繼給了五伯父綿悌,,由于承繼祖父爵位的三伯父慶良郡王綿愍之子奕彩犯罪革爵,爵位傳承到了五伯父這一脈,。眼看奕劻時來運轉,,誰知道五伯父也犯了法,降成了鎮(zhèn)國將軍,。道光二十九年綿悌去世,,隔年奕劻就襲了爵位,從鎮(zhèn)國將軍降一等,,只是個輔國將軍,。奕劻這青少年時代,實在是不咋走運,。 奕劻的發(fā)跡,和慈禧之弟承恩公桂祥關系莫大。據(jù)傳當年桂祥給宮中寫家書,,多是由破落戶輔國將軍奕劻代筆,,奕劻一筆好字,引起慈禧注意,。不然宗室眾多,,慈禧又怎能單單對奕劻青眼有加。奕劻知道桂祥他姐有個皇子,,將來有母以子貴的希望,,便將與桂祥的交誼視作政治投資,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桂祥的兒子,,兩人成了兒女親家,。這樣,奕劻就和慈禧沾上了親,。咸豐十年咸豐帝三十大壽,,奕劻才混上貝勒,十二年之后同治十一年同治帝大婚,,奕劻仰仗慈禧的關照,,拿回了祖?zhèn)鞯目ね酰⑶疫M入御前大臣序列,,成為慈禧用以牽制恭,、醇二王爺?shù)钠遄印?/p> 自1861年祺祥政變慈禧太后掌權之后,及至辛亥革命的半個世紀,,奕劻能力一般,,學問稀松,卻始終順風順水,。在清王朝最后十年,,奕劻先是作為領班軍機大臣,“立憲”之后,,又成為皇族內閣總理,,成為中國歷史上名正言順的首位責任內閣總理,并且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慶邸官爵之隆,除去出了光緒和宣統(tǒng)的醇邸,,無可匹敵,,甚至壓過了能力也強、口碑也好但卻屢遭打壓的六爺奕訢一脈,。 前文已述,,坊間傳言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捉刀。因此受慈禧重用,,恩眷不衰,。奕劻之所以能在晚清政壇的驚濤駭浪中始終如魚得水,絕非僅此一點所能概括,。慈禧親弟桂祥,,雖然一門二后,煊赫無比,,但也只是尊貴,,也未曾掌握權力。足見奕劻能夠軍機領班,、總理內閣,,雖然能力稀松,其政治手腕,,還是有其過人之處,,不能將其一棍子打死。 奕劻行事穩(wěn)重,,滴水不漏,,“榮辱忽焉,皆在圣意”,。所謂“皆在圣意”,,說白了,是奕劻善于揣摩“圣意”,,所謂“圣意”,,不是皇帝,而是“親爸爸”慈禧,。但是奕劻也不全是一意逢迎,,庚子國變,奕劻作為朝廷中熟悉國際國內形勢的少數(shù)明白人,,主張“不能令時局失控而致外交失和”,。不過因其多年的騎墻作風,對主戰(zhàn)也不竭力反對,。由此,,盡管在庚子年奕劻屬于少數(shù)派,但卻未失太后之恩寵,。從庚子年的情況來看,,奕劻腦子還算清楚。 奕劻最壞的名頭,,是他的貪得無厭,。1901年兩宮回鑾,,岑春煊奉太后之命拜訪奕劻。岑春煊直言回稟說,,“彼處例索門包,,臣無錢備此,,縱有錢亦不能作如此用,。”當時奕劻尚未出任領班軍機,,其貪鄙好貨,,已是人人知曉了。時人稱慶邸為“老慶記公司”,,專門賣官,。所謂門包,是給門子的紅包,。門包多少,,可以看出求見者的地位輕重,錢多辦大事,,無錢寸步難,。據(jù)傳奕劻桌上,常備一錦盒,,內置各地官員名錄及缺員名單,,依官缺開價,肥缺多要,,偏遠地區(qū)的官兒,,價碼自然就便宜些。1908年,,奕劻過七十大壽那天,,慶王府門庭如市,各地進獻者絡繹不絕,。奕劻令屬下做四個冊籍,。將送禮者按多寡厚薄分為四級。凡現(xiàn)金萬金以上及禮物三萬金以上者,,入一級福字冊,;凡現(xiàn)金五千以上者,入二級祿字冊,;凡現(xiàn)金千金以上者,,入三級壽字冊;凡現(xiàn)金百金以上及禮物值數(shù)百金者,,入四級喜字冊,。同是送禮者大小多少不拒,,甚至將物不滿百金者列為一冊。據(jù)傳這一次七十大壽,,奕劻所得現(xiàn)金五十萬兩白銀之多,,禮物價值更為百萬以上。慶王貪污的名頭,,堪稱世界聞名,,1911年《泰晤士報》刊發(fā)《慶親王外傳》一文,稱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于其門者,蓋即中國所云‘其門如市’也,?!痹搱筮€爆料稱,慶親王僅在匯豐銀行一地的存款,,就達到200萬兩之巨,。有清一代,奕劻之貪,,與和珅不相上下,。當然,慶王爺最大的金主,,還是北洋頭領袁世凱,,就連慶王府側福晉生日,都由袁代為操辦,,不用慶王府一分錢,。清末最后十年,慶袁一個手握朝政,,一個掌管軍權,,朝野軍政人事,半為北洋人物,。袁世凱在1909年下野之后,,由于奕劻的庇護,北洋系的人也未遭清洗,,并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北洋系在軍事上的壟斷地位,。 由于奕劻貪腐且位居樞機秉國執(zhí)政,其遭受的攻擊彈劾縷縷不絕,。由于慈禧太后的庇護,,常年不倒。最危險的一次,,當屬岑春煊,、瞿鴻禨主使的丁未大參案,。丁未大參案,是晚清一次大規(guī)模權力斗爭,,與預備立憲運動同時發(fā)生于1907年春夏,,歷時4月有余,1907年是丁末年,,故名丁未大參案,。丁未大參案的導火索是楊翠喜案,楊翠喜案發(fā)生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打算設立東北三行省,,所謂“東三省”自此得名,。派農工商部尚書載振,、巡警部尚書徐世昌等出關考察。載,、徐路過天津,,由北洋人士、天津南段巡警總局總辦段芝貴接待,。載振在天津大觀園看戲,,見女伶楊翠喜,贊不絕口,。段芝貴遂以一萬二千金將楊翠喜買下,,并獻給載振。載振投桃報李,,于次年安排段芝貴出任黑龍江巡撫,。3月,汪康年的《京報》載文披露楊翠喜事件,,轟動京城,。奕劻最主要的政敵、清流派領袖之一的瞿鴻禨抓住這點,,指使門生御史趙啟霖彈劾段芝貴以歌妓向載振換取黑龍江巡撫一職,。慈禧太后詔命孫家鼐徹查。載振緊急將楊翠喜辭退,,孫家鼐復命查無實據(jù),。趙啟霖反因“奏劾不實”被革職查辦,一時輿論嘩然,。清廷不得不免去段芝貴職位,,載振亦請辭謝罪。據(jù)惲毓鼎筆記,,慈禧原有了讓奕劻暫時靠邊站的想法,,怎奈瞿鴻禨一時短路,,將宮廷消息走漏給了報館。自古君主最忌諱的就是“漏泄禁中語”,,于是惲毓鼎參奏協(xié)辦大學士,、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瞿鴻禨暗通《京報》報館,,懷私挾詐,,奏折一上去,很快批準,。瞿鴻禨被開缺回籍,,《京報》也被勒令停刊,。這算是奕劻政治生涯最大的危機,,結果因為對手一著不慎,功虧一簣,,奕劻也平安度過,。 其后立憲改制,奕劻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內閣總理,,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皇族內閣總理,。辛亥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奕劻病急亂投醫(yī),,請回老盟友袁世凱,,為清廷的覆滅送上臨門一腳。奕劻死于鼎革之后的1917年,,死在天津,。親王死了,按照慣例,,得向紫禁城里的溥儀討個謚號,。內務府大臣初擬謚“哲”,按謚法解,,知人曰哲,。溥儀不同意,親選四字,,讓內務府選擇,,為繆、丑,、幽,、厲。繆丑是秦檜的謚號,;幽厲,,毫無疑問,都是著名的惡謚,。溥儀生父載灃聞此,,終覺同為宗室,有所不忍,,勸溥儀網開一面,。溥儀仍然不肯,后在大臣力爭之下,,才賜謚“密”字,,密者,“追悔前過”之意,。這是清朝王爺最差的謚號,,此份殊榮,歸奕劻獨享,。無獨有偶,,除去溥儀之外,其余清朝宗室,,也不愿與奕劻往來,對其嗤之以鼻,。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風行的抓壞蛋運動。一個國家滅亡,,一朝政治昏亂,,總要有個壞蛋負責才好。這個壞蛋可以是禍水紅顏,,也可以是奸臣權相,。事情要怪,都怪秦檜,、嚴嵩,,好像宋高宗、明世宗就沒有責任一般,。照我說,,主要責任當然是皇帝,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天子圣明都是被壞人蒙蔽才做了壞事,,這種思維,是中國人的慣性,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要說奕劻的壞,,就是窺伺人主之意,一意逢迎,,以邀圣眷,,進而把持朝政,結黨斂財,。如此說來,,歷朝歷代的宰相,多的是這樣的,,奕劻也沒壞到哪去,。只是清朝滅亡了,誰來當這個壞蛋呢,?奕劻貪得無厭,,真是最好的人選。一時間遺老們紛紛唾罵奕劻,,仿佛奕劻不貪污,,清朝就不會滅亡一般。唾棄奕劻,,也是為最后幾年集體領導失敗的開脫,。只要罵奕劻貪污,就能把自己摘出來,,給自己一種大清完蛋不怪我的錯覺,。 話說回來,貪官的確不好,,那清官就不誤國了么,?庚子年的晉撫毓賢,倒是個清官,。為人剛愎自用,,是有名的酷吏和極端排外人士。其人酷愛義和團,,禍害不淺,。其禍國殃民程度,照理說比奕劻大,,但他是個清官,,所以名聲比奕劻好多了。其實在封建王朝不受約束的絕對權力之下,,清官干起壞事來,,真是有過之無不及,。因為他清,,所以有恃無恐,所以肆無忌憚,,我是清官,,我做事不為個人好處,我就有了絕對的政治正確點和道德制高點,。誰要反對我,,要么是道德敗壞,要么是別有用心,。清官耍流氓,,誰能攔得住,?清官要是自以為是起來,,揮舞手中的絕對權力,危害可不比貪官小,,甚至更大,。但毓賢被斬,有的是人惋惜,。北方有俗諺,,形容女子相貌,曰一白遮百丑,。放到官場,,那就是一清遮百惡。 只是老慶王死后,,子孫紈绔不成器,到了30年代,,奕劻積攢的巨大家業(yè),,已被揮霍殆盡。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世界各國歷史&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