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yǎng)浩 峰巒如 ,,聚 1 波濤如 ,,山河怒 2 表 里 3 潼 路。望關 4 西 ,,意都 5 躊 ,。躇 6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 。土 7 興 8 亡 9 元曲三百首 中呂宮 山坡羊 散曲 憂國憂民 初一上 感傷 憐憫 潼關 長安 譯文 逐句全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fā)怒似的洶涌,。潼關古道內(nèi)接華山,外連黃河。遙望古都長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里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注釋 1 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2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涌澎湃。怒,,指波濤洶涌,。 3 表里:即內(nèi)外。 4 潼關:古關口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沖,,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陜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 5 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6 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一作“踟躕(chí chú)”。 7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謂目睹秦漢遺跡,,舊日宮殿盡成廢墟,內(nèi)心傷感,。傷心,,令人傷心的事, 形容詞作動詞,。經(jīng)行處,,經(jīng)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宮闕,,宮,宮殿,。闕,,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8 興:指政權的統(tǒng)治穩(wěn)固,。 9 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摘要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此為作者赴陜西救災途經(jīng)潼關之時所作。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tǒng)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全曲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fā)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郁風格,。[2] 作品賞析 張養(yǎng)浩于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jīng)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 第一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xiàn)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一個“聚”字表現(xiàn)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芭弊诌€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chǎn)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吧胶颖砝镤P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fā)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chǎn)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作為六朝古都,,長安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曾經(jīng)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涌上心頭,。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zhàn)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yè)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作者面對繁華過后的廢墟所發(fā)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tǒng)治者悲涼,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shù)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zhàn)爭中苦不堪言 。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zhàn)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xiàn)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jīng)歷才能理解,,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边@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3] 創(chuàng)作背景 元明宗天歷二年(1329),,因關中旱災,張養(yǎng)浩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張養(yǎng)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幾年前他辭官隱居,,決意不再涉足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元史·張養(yǎng)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yǎng)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薄渡狡卵颉やP懷古》當作于此次應召往關中的途中。[4][1] 作品評價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榮譽委員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潼關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關系著歷代的興亡。首二句以如聚的峰巒和如怒的波濤來作為潼關“山河表里”的實寫,,虛實相映,,開展之中,自見綿密,。以下作者以光風齋月的性情,,從悲天憫人的襟抱著眼,所以感人深邃,。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評》:此曲為云莊杰作,。它與一般懷古之作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作者非為懷古而懷古,而是在賑災途中,,身在親歷,,思緒自然相接,因而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作者一向有關心民瘼,、愛民如子的情愫,盡管未曾超出儒家仁政說的范疇,,但他自感責任重大,,未敢稍有懈怠,,以自己的生命喊出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警拔之語,這在一位封建官僚,,不僅是難能可貴,,甚至可以說是相當了不起的。顯然,,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索,,對現(xiàn)實的執(zhí)著關切,是具有強烈的人性關懷色彩的,。小令氣勢雄渾,,自然生動,著一“聚”字,,群山若動,;著一“怒”字,大河動容,。寥寥數(shù)字,,歷史便活;三言兩語,,醒目警心,。真可謂振聾發(fā)聵,有若金石擲地,。[5] 作者簡介 張養(yǎng)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jiān)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后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 張養(yǎng)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后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陜西行臺中丞,。是年,,積勞成疾,逝世于任上,。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追贈張養(yǎng)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謚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尊稱為張文忠公,。 參考資料 [1]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1-12-28] [2] 易瀅 . 古漢語與文學基礎下雙色版 . 南京 : 江蘇大學出版社 ,2018-07 . 186 . [3] 肖淑琛著 . 偶遇最美古詩詞 . 長春 :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08 . 246 . [4] 王星琦 . 元曲三百首注評 . 南京 : 鳳凰出版社 ,,2015 . 73-74 . [5] 曾永義 . 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 . 北京 : 線裝書局 ,2012 . 218-2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