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孩,用打火機燒熱細鐵棒,。 然后褪去衣物,,將鐵棒放入自己的下體。 緊接著,,她的表情由驚恐,,逐漸變得猙獰。 直到由于疼痛而難以忍受,,這才停了下來,。 女孩究竟為什么要這么做,她是在自殘嗎,? 不,。 她在引產(chǎn),可是失敗了,。 如此觸目驚心的戲份,,在電影里還不止一場。 曾有觀眾被當場嚇暈,,緊急送往醫(yī)院,。 可就是這樣一部生猛R級片,力壓群雄,。 奪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以及多個重磅獎項的「最佳影片」提名,。 并連續(xù)4周登上豆瓣電影口碑榜前列。 今天就來聊聊—— 《正發(fā)生》 L'événement 這是一部關(guān)于少女墮胎的電影,。 國產(chǎn)青春片離不開墮胎情節(jié),。 其實歐洲青春片也好這口。 而且不少類似題材的電影,,都入圍了三大國際頂級電影節(jié),。 最具代表性的如《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和《四月三周兩天》。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 而《正發(fā)生》區(qū)別于這些電影的地方在于,,它敢于展示墮胎這件事的細枝末節(jié),。 尤其是對于女性身體和各種墮胎手段的直觀呈現(xiàn),極富視覺沖擊,。 很多限制級畫面,,甚至會引發(fā)輕微的生理不適。 但在生猛的外殼下,,包裹著一位青春期少女的心事與迷茫,。 只是她的心事,是說不出口的,。 故事發(fā)生在1963年的法國,。 23歲的安妮是在校學生,她意外懷孕了,。 可她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唯一的想法就是必須把這個孩子打掉。 自從她有了這個想法,,各種阻礙也隨之而來,。 因為當時的法國,墮胎是被明令禁止的,。 電影也就此圍繞安妮,,描繪她周圍眾人對此事的反應—— 包括朋友、醫(yī)生,,以及孩子的父親,。 當安妮向她的一些朋友求助。 她沒有明說自己懷孕了,,只是嘗試性地發(fā)問: 如果有女性意外懷孕了,,又不想要孩子該怎么辦,? 朋友對此非常敏感,立刻勸安妮說: 「你瘋了嗎,?別再這么說了,。」 在這位朋友看來,,墮胎不只是違法,,更是一種會被全社會唾棄的行為。 安妮問另一位男同學,,「哪里可以墮胎,?」 結(jié)果反而被這位男同學冒犯,企圖和安妮發(fā)生關(guān)系,。 既然朋友靠不住,,安妮便嘗試向醫(yī)生求助。 無一例外,,沒有醫(yī)生敢鋌而走險為安妮進行墮胎手術(shù),。 有一位醫(yī)生很同情安妮的遭遇,但還是讓安妮趁早打消這種念頭,。 另一位醫(yī)生同樣開導安妮,,希望讓她平靜地接受這個結(jié)果。 還有一位醫(yī)生,,給安妮開了藥,,跟她說「這個藥會讓你來月經(jīng)」。 安妮回家后自行注射了藥物,。 事后才知道,,原來這種藥是雌二醇,,是用來保胎的,。 朋友,醫(yī)生,,都不愿幫助她,。 安妮只好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父親。 他的表現(xiàn)讓安妮很失望,,完全就是一個不愿承擔責任的渣男,。 甚至在安妮數(shù)次墮胎失敗后,還會質(zhì)問她,。 問遍周圍所有人之后,,安妮才真正體會到了「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來自朋友和醫(yī)生的打擊,,又使她不敢向父母坦白,。 一次次的碰壁,,讓安妮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 《正發(fā)生》將墮胎類比成了一場戰(zhàn)爭,。 安妮在孤軍奮戰(zhàn),,敵人是她自己的身體。 她在爭取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quán),。 有時候安妮不惜親自動手,,做出傷害身體的舉動。 誠如開頭所看到的那些畫面,。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青春殘酷物語」。 走投無路的安妮,,只剩下最后一個選擇—— 求助于非法的地下墮胎診所,。 她開始變賣書籍和首飾,只為湊足昂貴的手術(shù)費,。 電影用一個固定鏡頭,,從背面展示了地下診所為安妮墮胎的經(jīng)過。 安妮一次次身體的抽搐和痛苦的吼叫,,都緊緊揪住了觀眾的心,。 安妮墮胎成功后,她回到學校希望能回之前落下的功課,。 教授問她之前那段時間是怎么了,?是生病了嗎? 安妮說,,她患上了一種「會把女人變成家庭主婦的病」,。 從那時起,安妮堅定了成為作家的決心,。 她要把這段曲折的墮胎經(jīng)歷寫下來,。 鼓勵更多的女性爭取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quán)。 這部電影最殘酷的部分是: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 原著是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2001年出版的同名回憶錄,。 書寫了她在1963年法國墮胎禁令下的親身遭遇。 那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個階段,,同時也讓她完成了蛻變和覺醒,。 直到1979年,確認墮胎合法化的《韋伊法》才在法國施行,。 一般來說,,墮胎題材的電影,總是與「人權(quán)」掛鉤,。 一旦故事講述得不夠具體,,就容易脫離人物,,從而使電影淪為空洞的口號。 而《正發(fā)生》從一開始就很好地避免了這種陷阱,。 因為整個故事收束得非常窄,,只聚焦安妮及其身邊的人。 換句話,,電影避免了宏大的社會層面指涉,,反而拍得很私人化。 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是電影獨特的影像風格,。 電影采用明媚柔和的色調(diào),,去拍攝一件殘酷的事。 這種反差感也在強調(diào),,安妮與這個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沒有人真正在意她,關(guān)心她,。 而4:3的畫幅,,也讓人物在畫面中顯得非常緊湊。 全片幾乎全都是近景的手持跟拍長鏡頭,。 尾隨在安妮身后半步遠的距離,,觀眾仿佛在與她一同呼吸。 這種紀實攝影的風格,,也致敬了法國著名導演達內(nèi)兄弟,。 晃動的鏡頭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焦慮的氣氛。 如同當時法國的社會氛圍,。 我們可以近距離觀察到安妮的身體和表情,。 飾演安妮的女演員安娜瑪麗亞·沃特魯梅,她的出色發(fā)揮也為電影增色不少,。 沃特魯梅的表演十分克制,,卻感染力十足。 在堅毅的外表下,,流露出一種潛在的不安,。 尤其是在一次次求助無果后,,她需要極力去抑制絕望的情緒,。 而且她從始至終,沒有掉過一滴眼淚,。 觀眾就像陪在安妮身邊的一位朋友,。 可以切實感受到她的疼痛,脆弱,,頑強,。 卻也無能為力,,只能平靜見證著她此次墮胎的全過程。 呼應了電影的名字: 這一切,,正在發(fā)生,。 諷刺的是,雖然影片講述的是半個多世紀前的故事,。 但反墮胎的大潮,,卻在當下卷土重來。 有官方層面的「開倒車」,。 比如去年在得州生效的,,美國史上最嚴格反墮胎法案。 該法案規(guī)定,,禁止任何女性在懷孕六周后墮胎,。 也有民眾層面的保守主義復興。 就在一個月前,,有兩萬名示威者涌上巴黎街頭,。 他們舉著擁護生命的大旗,反對政府延長墮胎的合法期限,。 當然,,也有支持墮胎自由的人們,抱團反擊,。 一些美國女性扮成《使女的故事》的模樣,,表達對法案的抗議。 而法國女權(quán)組織則用身體作為宣言,,赤裸著上身與反墮胎示威者正面硬剛,。 她們不懈抗爭,為的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反墮胎的本質(zhì),,其實是反女性。 不夸張地說,,反墮胎可能會毀了一個女性的人生,。 這也是《正發(fā)生》所揭示的隱痛。 安妮志在成為一名職業(yè)女性,。 她熱愛文學,,領(lǐng)悟力也很強。在課堂上對答如流,,靈氣逼人,。 她想教書育人,而不是像其他女同學那樣,早早嫁人做全職主婦,。 然而,,意外懷孕后,這些計劃都化作泡影,。 一方面,,生理反應嚴重影響了她的學習狀態(tài)。 因為懷孕,,她經(jīng)常嘔吐或暴食,,情緒波動大,還很容易疲憊,。 幾次人流失敗無疑又是雪上加霜,。 成績一落千丈,被老師點起來回答問題,,她半天只憋出一句:對不起我沒聽講,。 從「別人家的孩子」,到「小姐,,您很有可能進不了大學了」,。 前后反差強烈到令人無法不心疼。 另一方面,,外界的聲音也在向她施壓,。 社會對未婚先孕的「失足少女」嗤之以鼻,施以蕩婦羞辱,。 更加不能接受一個殺死自己孩子的離經(jīng)叛道的女人,。 當然,最令安妮無法接受的,,是腹中孩子所帶來的一系列生活變化,。 她將過早地成為一個母親,中斷學業(yè),,前途未卜…… 這與她設想的人生背道而馳,,對于孩子來說也極不負責。 就像安妮在墮胎前所說的: 「有一天我會要個孩子的,,但不是以我整個人生為代價,。那樣的話我會恨那個孩子一輩子,我可能永遠都不會愛他,?!?/p> 說到底,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 因為遇人不淑,,加上當時避孕套尚未普及,而意外懷孕,。 她不想就此毀掉自己的人生,,卻險些付出生命的代價。 她身邊的任何一位朋友或同學,,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都難以保全自我,。 《正發(fā)生》梳理出宏大敘事中的個人視角,表達了對女性與社會關(guān)系的反詰,。 很多年輕女性在面對這類狀況時,,往往別無選擇,只能獨自承受,。 而當下某些地區(qū)的重蹈覆轍,,又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假如不能掌握自己身體的話語權(quán),。 那么任何女性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安妮」,。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