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見陳倉久攻不下,,派出沖車對陣,,沖車外裹厚甲,前后懸掛攻城利錘,,魏兵一時奈何不得,!喜歡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熟悉這段場景,今天的我不禁產生遐想,,沖車如此攻守兼?zhèn)?,威力驚人,那自然界是不是也演化出類似的生物呢,? 身披重甲的“史前沖車”2020年,,在阿根廷的瓦利曼卡小河谷,一個農夫意外發(fā)現了四個和陳倉戰(zhàn)場造型如出一轍的“沖車”型動物,,它們大小如同小汽車,,雖然已經是半化石狀態(tài),卻一目了然顯示出其身披厚重外甲,,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史前巨型“犰狳”——雕齒獸屬(Glyptodon)。 雕齒獸,,出自Extinct monsters and creatures of other days | Wikimedia Commons 喜歡古生物學的朋友對雕齒獸一定不陌生,,它們頭尾體長約3.3米,背高約1.5米,,體重可達2噸,是直到最近1萬年前的小冰期才最終滅絕的史前巨獸,,可以說簡直離人類現代文明僅一步之遙……如果不是史前智人的“竭澤而漁”,,或許在如今的動物園里,小朋友們還能看到雕齒獸慢慢踱步的驚人身影,。 雕齒獸的近親星尾獸的甲殼化石 | Wilson Dias/Abr / Wikimedia Commons 哪怕僅僅掃一眼,,也一定會對雕齒獸這副厚重盔甲感到震撼!雕齒獸的骨甲厚達2.5~5厘米,,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即便拿以皮糙肉厚著稱的犀牛做對比(犀牛皮最厚處平均可達3.5厘米),雕齒獸的骨甲也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原則上來講,雕齒獸的骨甲和犀牛皮膚并不是同一類組織結構,,雕齒獸的外骨甲是由皮內成骨(osteoderms)構建而成,,雖然上面也會有少量血管和神經系統,,但感知力遠不及普通皮膚來的敏感。在智人未踏及美洲大陸之前,,這幅外甲簡直如同美漫中的“奧丁鎧甲”一樣牢不可破,。 美國自然博物館的雕齒獸化石細節(jié),編號CB315 | Charles Tilford / Flickr 雕齒獸骨甲另一個奇特的地方是,,不同雕齒獸種類會有不同的皮內成骨,,而這些皮內成骨會有不同的紋路,因此挖出的雕齒獸化石像極了一枚枚大同小異的巨型“復活節(jié)蛋”,,但是通過這些骨板紋路,,能夠比較容易地區(qū)分它們的種類。 作為現今犰狳的近親,,也不排除有些雕齒獸“奧丁鎧甲”上有長毛的可能,,如同一輛彪悍的T34坦克長滿了小草,想來也是很“萌”的,。 “同室操戈”的流星錘這些3米長的大家伙和一輛大眾甲殼蟲汽車體型相當,,有些朋友可能立馬會由雕齒獸聯想到另一輛“史前裝甲車”——甲龍(Ankylosaurus),如果不仔細看,,兩者簡直在體型結構上系出同門,。但是甲龍滅絕時間是在6500萬年前,比雕齒獸早出現不是一星半點,,它們兩個是非常典型的趨同進化(convergent evolution),。 甲龍除了皮膚上的骨甲和雕齒獸十分相似外,更引人注目的一個共同點是“尾槌”,。甲龍尾槌是由幾塊巨型皮內成骨在成長歷程中逐漸愈合組成,,成為了中生代的大殺器,可能連霸王龍面對甲龍的尾槌,,都要忌憚三分,。事實上,在雕齒獸科的分支中,,一類名為星尾獸屬(Doedicurus)的大型動物,,也有著相似的“武器”! 星尾獸(前)與雕齒獸(后),,出自A history of land mammals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 Wikimedia Commons 星尾獸是所有雕齒獸科中體格最龐大的,,體長可達近4米,它們雄性尾部有一個類似狼牙棒的尾槌構造,,但和甲龍尾槌之作用稍有不同的是,,一般認為甲龍尾槌主要用來防御捕食者的進攻(也有假說是頭尾互相模仿迷惑敵人)。而星尾獸尾槌的“奧義”可能是雄性間的競爭,,因為在化石中發(fā)現了雄性星尾獸外骨甲的破損痕跡,,可能是由另一頭雄性造成,!這充分演示了“自相矛盾”的精髓——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當面對當時最頂級的防御鎧甲,,或許亦只有最具破壞力之攻堅利器方可一搏,!推測生前這個大骨錘重達65公斤,而揮舞的最高速度可達11米/秒,! 甲龍的尾巴結構 | Arbour et al. / Wikimedia Commons 所謂大有大的難處,,雕齒獸從更新世一直存活到全新世早期,卻與來到美洲的智人不期而遇,,雕齒獸體格龐大,、體重驚人因而導致了行動過緩。據推測,,它們只能以每小時3~5千米的速度緩慢行走,。對于當時美洲的捕食者比如劍齒虎來說,全副武裝且重達2噸的巨獸是幾乎無法攻破的,,但是狡猾的人類卻對它們發(fā)出了致命一擊,! 而真正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在美洲一萬年前的早期人類遺址中,,發(fā)現了不少以雕齒獸外骨甲作為遮風避雨“蝸居”的遺跡,。當時的人類在食用了雕齒獸的肉后,又充分利用了其外甲,,這種“一獸兩吃”的現象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并不少見,。比如曾經十分盛行的捕鯨業(yè),不僅把鯨油制成了重要的蠟燭原料,,須鯨的鯨須還被做成裙撐,,《莫比·迪克》里的捕鯨人也認可了鯨排的滋味…… 然而與鯨不同,雕齒獸沒有活到人類發(fā)明代用品,,更沒有熬到保護生態(tài)意識“曙光”的出現,。它們大約和人類并行了4000年的時光,約1萬年前滅絕,,其原因可能有氣候變化,人類這種空前強大的捕食者也脫不開關系…… 現在,,一具非常完整的雕齒獸化石矗立在美國自然博物館中,,時刻提醒著人類,不要重蹈覆轍,,以生靈滅絕的慘痛代價來鋪墊發(fā)展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