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年,,蘇軾正被貶在黃州,,春天春游,夏天的時候,,他也是到處耍,,七月之際,蘇軾去參觀了著名的赤鼻磯,,寫下《 念奴嬌·赤壁懷古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和水調(diào)歌頭一樣,同樣是我們需要熟讀背誦的詞作,。既然提到了三國戰(zhàn)場,、人物,詞中自然多是豪放之言,。 有英雄人物,,有滾滾長江,它的氣勢猶如洶涌的駭浪,,讓人心潮激蕩,。這首是經(jīng)典的能代表東坡英雄本色的作品,甚至在《東坡樂府》中被首推為“千古絕唱”,。 境界如此宏大,,氣勢如此豪絕,這樣洋洋灑灑的雄渾高歌,,堪稱前所未有,,真的要贊嘆一句,蘇軾也太有氣魄了吧,! 好的,,在外面盡情玩夠了,蘇軾回家了,,家里沒有那么壯闊的風景,,但對大文豪來說,這沒什么,。 這一年九月的某天晚上,,蘇軾被擋在自家門前了。 他住在黃州城南長江邊上的一塊僻靜之處,,屋子叫雪堂,,四周種著莊稼樹木,也正是這個時候,,他給自己取了個東坡的名,。 這天晚上,他又喝酒了,,醉了醒,,醒了喝,翻來覆去的,,直到三更半夜才要回家,,結(jié)果太晚了,,家童睡得鼾聲如雷,愣是沒聽到蘇軾的敲門聲,。無奈,,蘇軾只好拄杖立在江邊,思考人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回想了自己流落到這般境地的經(jīng)過,,有些孤憤。然而大家都懂,,虛晃一招后,,蘇軾又豁然了,什么官場沉浮,、人間得失榮辱,,就讓它隨流水而去吧,現(xiàn)在的他只想月夜泛舟,,在煙波江湖中了卻余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句話寫得真是太美了,,靜謐恬淡,,且又飄逸浪漫。 這一年,,蘇軾在黃州苦中作樂,,次年,,他見到了同為烏臺詩案所連累的王鞏,,他很慘,被貶得比蘇軾還要遠,、責罰還要重,,所以蘇軾多次向他表示自己的愧疚。 王鞏被貶到濱州(今黑龍江)時,,身邊人盡數(shù)散去,,只有一個叫柔奴的歌女愿意陪著他遠赴邊遠之地,。 后來,王鞏奉旨北歸,,這才有機會到嶺南和蘇軾再次重聚,。然后蘇軾發(fā)現(xiàn),王鞏竟然沒有想象中的落魄倉皇,,反而精神頭還挺足,,一了解才知道,原來是身邊有美麗溫柔,、多才多藝的柔奴跟著的緣故,。 一個柔弱的歌女竟然甘愿跟著吃苦,蘇軾就小心地問柔奴,,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結(jié)果柔奴卻是安之若素,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 這種柔中帶剛,、隨遇而安的可貴心性,,可把蘇軾感動、震撼到了,,于是一首《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就誕生了: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最后這一句真是太好了,冷靜豁達,,柔奴不僅姿容清麗,,這隨緣自適的曠達也很可貴啊,這點和蘇軾本人倒也是很像,。 在黃州呆了四年多后,,蘇軾終于要離開這里了。1084年3月,蘇軾被命遷汝州團練副使,,雖然這不是升遷或免罪之類的處理,,但離開困頓的黃州,好歹喻示著轉(zhuǎn)機,,所以蘇軾的心情還是蠻好的,,他一路游訪而赴汝州,不僅游了廬山,,還見到了弟弟蘇轍,。 本來這些都好好的,但還是發(fā)生了不好的事情,,由于汝州路途遙遠,,長途跋涉的勞累之下,蘇軾痛失愛子,,再加上已經(jīng)沒有多少錢了,,所以到十二月的時候,到達泗州的蘇軾,,還是決定上書朝廷,,請罷汝州職。 他不干了,,不想去汝州了,,表示自己要先到常州休養(yǎng)一段時間。二十四日,,蘇軾和泗州劉倩叔同游南山,,作《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紀念: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沒有強烈的豪情壯志,也不再提及官場,、人生困頓,,就這樣淡淡的,寫風斜雨細,、河灘疏柳,、清茶野餐,一切都是那么的清麗閑雅,,安定閑適中又洋溢著春天的活力,。 吃著鮮嫩的春菜和茶葉,賞著美景,,真是讓人從骨子里感到百般舒爽,,于是蘇軾由衷地感受到,果然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蘇軾什么樣的詩詞不能寫,他是豪放和婉約兼?zhèn)涞?,但這首卻還是有些區(qū)別的,,它比婉約詞還要多了幾分明媚的色彩,輕快活力,,有著活靈活現(xiàn)的食物鮮味和品嘗時的喜悅,,“人間有味是清歡”,這句真是讀多少遍都喜歡,。 當然,,蘇軾沒有閑居太久,寫下這首詞的第二年,,宋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朝廷又是一陣晃動,,有的被重新啟用,,有的被打壓,蘇軾也開始起起伏伏,,先是回到了朝堂,,又因為政黨原因,沒多久就外調(diào)到杭州,。 對杭州百姓來說,,這是他們第二次迎來蘇軾了,肯定都盼著他呢,,畢竟蘇軾可是個實干家,,在杭州政績很多,比如這次來他就重點疏通了西湖河道,,大名鼎鼎的蘇公堤就是他那會兒搞出來的,。 在杭州也才呆了三年,蘇軾就又要走馬上任了,。1091年春天,,即將離開杭州的蘇軾送別了途經(jīng)杭州的老友錢勰,作下一首《 臨江仙·送錢穆父 》: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啊,,蘇軾,,我不知道要摘抄多少首詩詞的蘇軾,又現(xiàn)千古奇句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怎么這么會寫! 這首詞里,,蘇軾先是訴說自己和錢勰三年才得來的重逢,,他說這三年來錢勰四處奔走,可謂“天涯踏盡紅塵”,,不過能見到老友,,還是如春日般和煦的。 因為是離別,,蘇軾難免哀愁,,但熟悉蘇軾的都知道,他是不會被情緒捏著跑的,,因此之后就是釋然了,,他說,世間萬物皆為過客,,我也是人生之旅中的行人,,所以,就不要太凄婉了,,聚散終有時,,就不用太在意了。 他的這句話,,和李白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十分相似,。對老友既眷眷惜別,又不過分哀愁,。 因為送別友人而說我亦逆旅中行人之一,,這份情思和曠達,,難怪世人總偏愛蘇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