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是如何作繭自縛,,一步步作死的 輔仁君 前言 從歷史發(fā)展脈絡來分析,,滿清王朝沒有任何通過改革續(xù)命的可能性,,而只能被革命踢進歷史垃圾推,。 但是,在當代中國,,有那么一些對清末新政抱有幻想的所謂歷史研究者,,不厭其煩地論證清末可以通過改良逐漸讓國家強大,人民安居樂業(yè),。甚至那些披著儒家人皮的所謂清朝精神遺老甩著丑陋的精神辮子,,不斷攻擊辛亥革命,,詆毀新文化運動,為大清國令人作嘔的倫理道德招魂吶喊,。 為什么我說滿清的滅亡是當時歷史的必然,,而且沒有任何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呢?先不要急著批駁說你這是后世諸葛亮,。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來看,,滿清的滅亡觸犯了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兩個雙重的因素。我們說,,一個朝代的滅亡,,會有偶然性與必然性,如果可以巧妙地避開偶然性,,或許可以續(xù)命很久,,如果改頭換面認識到了必然性,而主動向善,,那真是歷史巨大進步,。可惜愚蠢的愛新覺羅氏政權巧妙地讓自己具備了自取滅亡的雙重因素,。 1 政治白癡載灃的小聰明: 立憲攬權,,排斥漢人 世界大潮風起云涌,各列強都通過革命和改革稱雄,,但滿清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愛新覺羅載灃和他的兄弟們并沒有跡象表明他們有為自己續(xù)命和讓社會進步的智商,。時代已經(jīng)發(fā)展到國家要被“瓜分豆剖”的地步,滿洲貴族還在醞釀著如何從漢族官僚手中奪權的臆想,。并通過類似過家家一般的“假立憲”來讓自己回光返照,。 時間回到1906年,滿清政府設立考察政治館,,次年改建為憲政編查館,,作為預備立憲的辦事機構,此后,,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活動,。1908年8月宣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限,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23條,,其中關于“君上大權”的14條,。《欽定憲法大綱》規(guī)定:“大清皇帝統(tǒng)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实塾袡囝C布法律,,發(fā)交議案,召集及解散議會,,設官制祿,,黜陟百司,編訂軍制,,統(tǒng)帥陸海軍,,宣戰(zhàn)媾和及訂立條約,宣告戒嚴,,爵賞恩赦,,總攬司法權及在緊急情況下發(fā)布代法律之詔令。并且“用人之權”,,“國交之事”,,“一切軍事”,不付議院議決,,皇帝皆可獨專,。 憲法,本來是要約束君主的權力的,,然而大清國奇葩的所謂憲法相反,,則是給愛新覺羅氏屁股下的龍椅加了一道保險杠。如此無厘頭的欺騙,,當然不會贏得立憲派的支持,。 1910年9月,各省代表在資政院會議上提出要求頒布具有立憲精神的憲法,、組織內(nèi)閣,、開設議院等要求,而且奉天的代表比較著急,,要求明年就召開國會,,并認為軍機大臣責任不明,要求設立責任內(nèi)閣,。 1911年5月8日,,清廷裁撤舊內(nèi)閣和軍機處,設立責任內(nèi)閣,。在新發(fā)布的內(nèi)閣官制章程中,,對新內(nèi)閣的組織結構和職權作了明確規(guī)定:內(nèi)閣由國務大臣組成,國務大臣包括內(nèi)閣總理大臣一人,,協(xié)理大臣一至二人,,各部大臣共十人(外務,、民政,、度支,、學務、陸軍,、海軍,、司法、農(nóng)工商,、郵傳和理藩院十部),。應該說,這種構架和當年袁世凱力爭的責任內(nèi)閣基本相似,,在推進中國專制政治結構的轉型還是具有很大進步意義的,。 但是,載灃任用滿族親貴的小聰明也在這次內(nèi)閣名單上徹底暴露,。當時的內(nèi)閣名單如下:總理大臣奕劻(宗室),,協(xié)理大臣那桐(滿)和徐世昌(漢),外務大臣梁敦彥(漢),,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載澤(宗室),學務大臣唐景崇(漢),,陸軍大臣蔭昌(滿),,海軍大臣載洵(宗室),司法大臣紹昌(覺羅),,農(nóng)工商大臣溥倫(宗室),,郵傳大臣盛宣懷(漢),理藩大臣壽耆(宗室),。 內(nèi)閣總共13人,,滿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漢族竟然只有4人,,舉國都為之嘩然。立憲派本有兩個要求,,一個是速開國會,,一個是責任內(nèi)閣,但速開國會的要求被打了折扣,,而皇族內(nèi)閣就更是讓那些立憲派至為的失望,。 在這個極為敏感的問題上,清廷的智商歸零了,,這等于是證明了革命黨人反清排滿和實行種族革命主張的正確性,,這等于是在給革命黨人加分助力的愚蠢之舉。雖然這些皇族閣員大都是響當當?shù)恼胃母锱?,并非全是頑固保守,、庸碌無能之輩,。但是,與畸形的內(nèi)閣人事搭配相比,,閣員們身上的優(yōu)點已變得無足輕重,、毫無意義。 大清朝廷仍將國家權力視為一家一姓之私產(chǎn),,他們不僅不信任漢人,,甚至也不信任無血緣關系的滿人,而只信任自家那一小撮宗室親貴,。他們死也不會放權,,其公然蔑視皇室不入閣這一源于英-國憲制的慣例,等于坐實了革命派對它的嚴厲指控:滿清王朝分明就是騎在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頭上的“韃虜”,,是一個反華排漢的異族壓迫政權,,若要去除此壓迫,舍革命而無二途,。 與朝野立憲派的普遍失望相比,,地方漢族大員對新內(nèi)閣的反感同樣是致命的?!盎首鍍?nèi)閣”剝奪了地方督撫直接向皇帝上奏入對的權利,,改將各省交由內(nèi)閣統(tǒng)轄,而這是早已坐大的地方實力派完全不可接受的,。由此人們就不難理解,,當革命匆匆來臨,以往曾維護皇室,、反對革命的立憲人士和地方官僚為何竟大都抱持幸災樂禍,、樂觀其成的態(tài)度。 梁啟超在第三次請愿之前,,說“現(xiàn)今之政治組織不改,,不及三年,國必大亂,,以至于亡,,而宣統(tǒng)八年(1916年)召集國會為將來歷史上必無之事”。對于“皇族內(nèi)閣”的出臺,,梁啟超更是憤懣至極,,謂將來世界字典上決無復以“宣統(tǒng)五年(1913年)四字連屬成一名詞者”,“誠能并力以推翻此惡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則一切可迎刃而解,。” 2 滿清朝扭曲的政治癌癥: 族群隔離與排漢傳統(tǒng) 腦殘無藥可醫(yī),排漢專權原來是歷史遺傳,??梢哉f,滿清朝對漢族的芥蒂,,是其整個二百多年持續(xù)的惡政,。 滿族入關以后,為保證其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一直推行“首崇滿洲”和貶抑漢族的政策,。滿族在政治、經(jīng)濟,、民事,、司法各方面均享有各種特權,而包括漢族在內(nèi)的各被統(tǒng)治民族則處于受歧視的不平等地位,。由于漢族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隨著時間推移,這一不平等所導致的矛盾日趨尖銳,。清朝的民族政策推行到了晚期,,遇到了其200多年來所未有之局面。原來推行的“八旗制度”和“首崇滿洲”的原則開始遭遇一系列的挑戰(zhàn),,“滿貴漢賤”的現(xiàn)象也隨著清末滿漢勢力的此消彼長而改變,。同時革命黨人的“排滿”輿論也使清政府寢食難安。 滿族初興,,合族人為黃,、鑲黃、紅,、鑲紅,、藍、鑲藍、白,、鑲白八旗,。所有八旗人丁實行兵農(nóng)合一,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zhàn)兩事,未嘗偏廢,。入關之后,,八旗人丁則不事生產(chǎn),專職為兵,。以后清政府一再強調八旗為國家根本,,并給予旗人優(yōu)厚的待遇。經(jīng)濟上,,不交產(chǎn),,優(yōu)養(yǎng)旗人,坐食糧餉,;法律上,,不同刑,旗民差別對待,。此外,,旗民(民,又叫“民人”,,指不在旗的漢人)不通婚,,嚴禁旗女嫁民人??傊?,官方嚴格控制著旗民界限。甚至在許多城市建立滿城,,作為滿族寄生體系之堡壘,,進行赤裸裸的民族隔離。 滿族入關后,在中央機構中實行滿漢復職制,名義上滿族,、漢族各占一半,人數(shù)對等,實際上,,實權掌握在滿人手里。在地方政權中,總督,、巡撫,、將軍等封疆大吏,雖無滿漢員額的具體規(guī)定,但在清朝前期與中期,,漢族士人要想取得與滿洲貴族同等的權力,,也是十分困難的,,滿漢官僚之間在權力分配上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為了維護滿洲貴族的利益和特權,,清廷歷來注重提高地方督撫中滿員的比例,,出任總督的旗員(包括滿旗、蒙旗和漢軍)比例尤高,。 “自順治元年(1644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國除陜西,、山西,、甘肅外,累計各省總督為185人次,其中滿人32次,漢軍旗人 128次,漢人僅25次;巡撫共515人次,其中滿人36次,漢軍旗人260次,八旗蒙古4人次,漢人215次。八旗滿洲,、漢軍旗人,、蒙古統(tǒng)稱旗人,他們牢固掌握了各省地方政權,。” 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和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加之外國侵略勢力所造成的災難,,使廣大人民群眾紛紛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滿清政府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內(nèi)憂外患”,不得不聯(lián)合和依靠漢族官僚一起維護搖搖欲墜的腐朽統(tǒng)治,。鎮(zhèn)壓1851 年爆發(fā)的天平天國運動是晚清聯(lián)合和依靠漢族力量的開始,。 隨著太平天國日益走向失敗,形勢逐漸穩(wěn)定下來,,清政府愈加害怕漢人羽毛漸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故其防范和壓制漢人之心變本加厲,漢族勢力和滿洲貴族之間矛盾也更加突出來。滿清政府加緊抑制漢族勢力的膨脹,,努力采取包括重建綠營軍,、加強滿洲貴族在地方的權力等措施恢復滿族的統(tǒng)治地位。 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在清政府滿洲貴族的反攻下,不得不采取了“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戰(zhàn)略,,放棄兵權,,裁減湘軍。從1864年太平天國起義被鎮(zhèn)壓后的兩年內(nèi),,如果不算已經(jīng)別樹一幟的李鴻章的淮軍,,50多萬湘軍裁減到不過10萬人。 滿清貴族對漢人的防備和芥蒂,,從洋務運動一直到其滅亡從未停止過,。奪權行動在清末新政中呈現(xiàn)白熱化。尤其是在載灃自封為攝政王,,并把海陸軍政大權全部轉移給自家兄弟,,讓朝中本來支持新政的立憲派失去了對滿清朝的最后耐心。排斥袁世凱、掌握兵權的載灃以監(jiān)國攝政王身份自封大元帥統(tǒng)領全國軍隊,;派自己的兄弟載濤訓練禁衛(wèi)軍,,組建皇家軍隊;派另一兄弟載洵籌辦海軍,;設立軍諮部后,,任用載濤為相當參謀總長的軍諮大臣,總攬一切軍務,。載灃集中軍權于皇族的同時,,也將朝廷大權集中于滿族親貴手中。他專用權貴,,“至十部大臣,,惟司法、學部屬漢人,,以母弟載濤,、載洵典水陸軍。 其實,,早在新政之前,,形勢的日益嚴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考慮調整滿漢關系,,化解滿漢矛盾。在漢族官僚壓力下,,平滿漢畛域措施的陸續(xù)出臺,使?jié)M族親貴顧慮重重,。他們從極端狹隘的既得利益出發(fā),,害怕君權削弱,害怕滿洲貴族特權喪失,,更害怕政體變革引起連鎖反應,。因此,在化解滿漢畛域問題上,,清政府只是愿意逐步取消普通旗人的特權,,對于皇權以及滿族親貴壟斷的核心權力,清政府決不會主動放棄,。在掌權的滿族親貴看來,,任何程度的權力調整,只要涉及自身利益的損失,,都是不能接受的,。 在這種陰暗心理的作用下,,排滿革命的風潮越盛行,化解滿漢畛域的輿論越強烈,,滿族親貴自身喪失特權的危機意識越濃厚,,對他們死命保住權力的反面刺激就越大。1908年11月,,光緒和慈禧相繼死去,,以監(jiān)國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滿洲少壯親貴從狹隘的民族利益出發(fā),加緊集權步伐,。“載灃只感覺皇室和滿人地位的危險,深恐大權旁落,,滿人將受漢人的牽制,,無以自存,希望一紙憲法,,可以遮蔽漢人的耳目,保住皇族的大權,。他以這種精神來籌備憲政,,所以對于憲政的熱心,,還遠不如謀皇族集權的熱心”,。 這種近似白癡一般的政治陰謀,,并不能挽救一個垂死的王朝,當愛新覺羅氏最后的救命稻草,,愛新覺羅良弼被革命軍彭家珍炸死,,大清王朝的這個畸形的政權終于從地球上被抹去。 3 認清滿清部族政權的卑劣本質,,停止幻想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不妨討論,假設沒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能使中國擁有另一種可能嗎,? 答案是否定的。 自滿洲入關以來,,尖銳的民族矛盾一直是大問題,,從天地會、白蓮教,、天理教到太平天國,,都是漢人密謀推翻清王朝的組織,。所以即使是在清末為挽救局勢無奈起用大批漢族官吏,但清廷絲毫沒有放松對他們的防范,。 如果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只需要打倒同族的幕府將軍政權,,繼而全國一心再造大和,以實現(xiàn)自強,,那么滿清朝則需要打倒異族的滿洲統(tǒng)治者,,還政于民來實現(xiàn)共和。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大量漢人參與的各省咨議局,、議會只是虛有其表的“橡皮圖章”,并不能與嗜權如命的滿清統(tǒng)治者分享政權,。所以就算沒有辛亥革命,,滿清政府這個狹隘的部族政權也會遲早在下一個民族革命的浪潮中死去。 但是令人可惜的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在滿清夷狄政權的糟蹋之下體無完膚,,舉國奴才。日本國因為沒有民族革命之一環(huán),,直接通過大政奉還實現(xiàn)了尊王攘夷,,國家強大;而堂堂之中華被難于夷狄政權,,遲遲不能光華復旦,,以至于屢遭欺凌,民生凋敝,。 然而,,更可悲的是,直到今天還有人幻想那個罪惡的王朝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幻想它可以主動改良,,并歇斯底里地仇視革命。 奴隸做久了,,習慣成自然,,腦后的奴隸標志別革命黨剪掉了,心里的辮子卻更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