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臨邑縣城的大街上,,時不時看到有廣告牌匾撲入眼簾,像“洛北賓館”“洛北春大酒店”“洛北汽運公司”等等,,各種含“洛北”字眼的名字紛至沓來,,數(shù)不勝數(shù),臨邑縣自己的人也認為臨邑縣就叫洛北,。
帶著疑問,,我走訪了我縣知名的文史專家楊錦鱗老師。以下是楊老師考證的臨邑縣為何成為“洛北”的由來,,以嗣讀者,,和讀者共同商榷。
以中國之大,,地名洛北者多有,。一般而言,,洛北與洛南相對而成,均與洛水有關,。洛水之南稱洛南,,反之則稱洛北。傳統(tǒng)上洛南是洛陽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包括黃河一帶流域,。
洛北則是與之相對的包括現(xiàn)在甘肅陜西境內的洛水流域部分,但歷史上洛北洛南地名很雜,,如陜西商洛市有洛南縣,,隔河之甘肅大荔縣有洛北地區(qū)。而現(xiàn)在的河南洛寧縣即為即為建國前的洛南縣洛北縣合并而成,。洛陽市有洛北鄉(xiāng),,其城區(qū)亦有洛北區(qū)洛南區(qū)之城。
我縣臨邑縣之稱應與洛口有關,。也即為洛口,,濟南市洛口,現(xiàn)在屬于天橋區(qū),。是古代濼水入濟水之地,,所以叫做“濼口“,“濼口”也做“雒口”,。“雒”與“洛”相同,,“濼口”就變成了“洛口”。(而濼口之濼做雒,,則令人費解,,古時洛河稱雒水,所謂商山洛水之商洛即為雒縣與商縣之合稱,,李闖王造反所盤踞之商洛山區(qū)即指此處,。)
由于黃河浸淤,古濟水東平以上在唐代湮沒,,東平以下改成大清河,。洛口占據(jù)大清河與濼水交匯的有利地勢,到明朝,,發(fā)展成為繁華碼頭,。當時濟南,泰安,,東昌,,兗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鹽,,都有洛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里集散,。一時間洛口成為繁華商埠,富商大賈麋集,,菜館酒樓布滿街坊,。樓船往來,亭閣飛峙,。
咸豐年間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海,洛口一變而成為黃河巨鎮(zhèn),,黃河航運,下可直通大海,,上及魯南,,河南,山西等地,,集市貿易興盛,,鎮(zhèn)中商店林立,素有“小濟南”之稱,。
一九零六年四月,,連接小清河黃臺碼頭和黃河濼口碼頭的一條鹽輕便鐵路支線正式建成通車,這條輕便鐵路被稱為“清濼小鐵路”,。鐵路全長六公里,。當時的濼口是濟南的一個重要黃河港口,小清河黃臺碼頭是沿小清河東下膠東的一個咽喉碼頭,,而且黃臺碼頭和膠濟鐵路小清河黃臺之間,,又有支線相連。這條輕便鐵路的修建,,不僅把黃河和小清河聯(lián)系在一起,,還和開通 不久的膠濟鐵路聯(lián)系在一起。
清濼小鐵路開通后的濼口更加繁榮,。不僅讓黃河南北倆岸的人員,,物資有了溝通交往交流。來自全國各地的糧,、棉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燃料,、建材以及來自海邊的海鹽和海鮮也紛紛通過濼口碼頭涌進濟南。與此同時,濟南本地民族工業(yè)所生產(chǎn)的棉布,、面粉等各類產(chǎn)品也通過濼口碼頭,,沿著黃河西進濟寧、菏澤以及河南等沿黃地區(qū),,甚至全國各地,,貨物的集散以及人員的往來,讓濼口碼頭成為當時濟南比較繁華的地方,,從而聞名全國,。
正因為濼口聞名全國。所以一九四八年七月,,我黨把在山東的北部建立的人民政權渤海行政二區(qū)一九四九年下半年改成濼北專區(qū),,也即洛北專區(qū)。(留心的朋友去濟南,,在有的地方還可以看到寫作“濼口”與寫作“洛口”的地名混用,。)
洛北專區(qū)轄臨邑、德縣,、齊禹,、商河、德平,、平原,、濟陽、惠濟,、陵縣,、河西、齊河,、平北,、禹城13縣。專屬住在臨邑縣,。這也就是臨邑縣有洛北之名的來由,。1950年5月洛北專區(qū)撤銷,所轄區(qū)域劃入德州專區(qū),。
由于洛北專區(qū)存在的時間極短,,而且此名與相關地域關聯(lián)程度有限,故在原屬13縣民間并不流行,。此名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xiàn)在家喻戶曉的“洛北春酒”,。
據(jù)說,據(jù)說?。?/span>過去臨邑酒廠所產(chǎn)的白酒名為臨邑大曲臨邑白干之類,,后來為提高檔次,,再抓質量的同時,亦欲求一稍顯雅致的商業(yè)名稱,,因其原為國營酒廠,,所以酒廠領導找到當時的縣委書記許志玉。許是二專區(qū)的老人,,有文化,,早年曾在二專區(qū)做過行署干事、武工隊班長等,,對二專區(qū)有很深的感情,,又因我縣在洛口以北并且原屬洛北專區(qū),遂把酒定名為“洛北春”,。
由于洛北春酒質量很好,,在本縣及周邊地區(qū)很暢銷,以至后來暢銷全國,,洛北之名也因此廣為傳播,,眾人竟以為此名為我縣所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