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于山野的古蜀金牛道驛站 綿陽魏城訪古 尋古跡的蓮蓮 隔一程山水,,四川省綿陽市魏城鎮(zhèn),,是古蜀金牛道回不去的原鄉(xiāng)。 魏城鎮(zhèn)是古時蜀地去長安的必經之路,,是金牛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軍事政治要塞,。獨特的地理條件賦予了魏城鎮(zhèn)水土肥沃的優(yōu)勢,自古以來這里農作物產量極高,故成為川北的重要糧倉,。南來北往的商賈和馬幫在魏城匯合,,再自此走向陜西、甘肅等地,。 坐望于光陰的兩岸,歲月做衣錦華服,,當朝代幾經更替,,如今的魏城鎮(zhèn)只是綿陽市下轄的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曾作為蜀道上的明珠,,魏城以滄桑為飲,,留下了一些鮮為人知又年華果腹的史跡,它們靜默在歷史的角落,,似是為古蜀道的沉淀而感嘆,。 古塔遺世獨立——魏城文峰塔(省保) 文峰塔是古人為使當地文脈順達,多出人才,,根據風水理論而建造的鄉(xiāng)土性建筑,,具有觀賞性和祈福性雙重意義,縱觀華夏遍布各地,,是科舉制度的產物,,同時也是儒、釋,、道三種思想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多見于明清兩個朝代。 魏城文峰塔建于清光緒五年,,古塔年代雖不老,,但體量巍峨壯觀,遠遠望去古樸厚重,,清幽孤寂的矗立在山野間,,靜看花開花落,頗有一番遺世獨立之姿,。 地藏與閻羅并坐——北山院摩崖造像(省保) 心之所念,,終有一見?;蛟S你會問我為什么只推薦北山院,?而不推薦同在魏城鎮(zhèn)的石堂院,只因為古跡遺存的現狀與價值,。 北山院就在108國道過魏城鎮(zhèn)中心以北的大佛寺原址,,據史料記載,唐代大佛寺原有18層,,殿內有就山勢開鑿的石刻大佛一尊,,可以想象當年的建筑相當雄偉,。可惜的是,,近代大佛寺所有建筑均被毀,,如今只留下地藏十王像與一方刻經,可以算是北山院現存最精華的看點,。 從模糊的題記可以斷定,,北山院地藏十王像雕鑿于晚唐時期,其造像特點是:地藏菩薩與閻羅王并坐,,而不是常見的地藏菩薩統(tǒng)領十王,。 川北民間建筑代表——馬鞍寺(國七) 與我彼處相望,不提過往,,忘記來路,,只感受古寺那一刻的寧靜。 從行政區(qū)劃上來說,,馬鞍寺與魚泉寺都歸綿陽市游仙區(qū)管轄,,但訪古的步伐,尋訪兩座古寺,,先抵達魏城鎮(zhèn),,再從魏城鎮(zhèn)走鄉(xiāng)野水泥路前往最為方便。 馬鞍寺是魏城乃至綿陽市區(qū)現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筑群,,當然這個“最”字,只體現在綿陽市區(qū),,否則讓整個四川省年代最老的竇團山云巖寺和明代官式建筑群平武報恩寺情何以堪啦,?! 官方給出的介紹是,馬鞍寺以“五絕”著稱,,即壁畫,、樂樓、碑匾,、古樹和文昌帝像,,但清代民間古碑并不少見,“母子”古樹也并非馬鞍寺獨有,,實地訪古馬鞍寺,,最為精彩的代表應是馬鞍寺壁畫。馬鞍寺遺存著眾多清代壁畫,內容涉及現實生活,、神話故事,、宗教題材與戲劇歷史,歷史訊息遍布梁架與墻壁間,,當繁華殆盡,,還有曾經的記憶在守護。 五絕中的樂樓是一座雙層樓閣式建筑,,建于清代同治六年,,形制是六角歇山頂抬梁穿斗的木結構,中部向外突出,,兩耳室內收,平面呈“凸”字形,,這種形制的戲臺并不多見,。 除壁畫、樂樓外,,馬鞍寺還有一值得稱道的,,就是一尊由整塊檀木雕刻而成的文昌帝君塑像。相傳此文昌帝君像確實為當地百姓幾百年來兒女求學點亮夢想,,祈福成真,,護佑一方學子,在馬鞍寺的歷史年華中,,記載鮮活的剪影,。 山野明代大殿——魚泉寺(國七) 隱在深山中,藏在稠密的時光里,,如此才保留了魚泉寺近600年的時光,。根據魚泉寺正殿前檐額枋下的墨書題記——“大明正統(tǒng)元年歲次丙辰孟春月望四日辰時監(jiān)立大雄殿一座統(tǒng)領會首尚興祖謹同眾姓人等公立惟翼皇圖鞏固” 等文字遺存,印證了魚泉寺準確的修建時間,。 建筑主體是明代,,但后世有過維修,清代維修時,,在現存建筑的室內墻壁上,,繪制了大量壁畫,內容則是當時民眾內心愿望的反映,,手法均為民間繪法,。 先秦已遠已降,巴蜀大地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古時作為出川交通動脈的史跡遺存,,留下了線路肌理和線路分布脈絡,,留下了因線路交通而形成的名城古鎮(zhèn)網絡體系串串明珠,魏城,只是古蜀金牛道其中的驛站,。 歷史的訊息星星點點,,這些史跡,或完整或殘缺,。從文獻上了解蜀道,,最大的缺陷是:對歷史的存在,缺乏細節(jié)的直觀的真實感覺,。那些單單從文獻上獲取的歷史記憶與基因,,非常容易斷裂。于是尋訪,,便成為與歷史最真實的對話…… 守望的距離是那么的遙遠,,年華果腹,歲月失語,,唯史“能”言,。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