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境內(nèi)多山,,邊境山勢尤為高峻,以此圍成徽州這個相對獨(dú)立的地理單元,。在崇山峻嶺間,,條條步道順溪而建,依山而起,,成為徽州先人往來域外的交通網(wǎng)絡(luò),。 安徽歙縣與浙江淳安山水相連,之間古道眾多,,塔嶺古道便是其一,。塔嶺古道自歙縣新溪口鄉(xiāng)塔坑村起,至淳安縣威坪鎮(zhèn)橫塘村新勝組,,系因新安江在此拐了一個240°彎,,故而修筑的翻山近道。古道長約5公里,,最高處海拔580米,,算是徽州眾多古道中距離較短、地勢平坦的一條,。 古道因翻越“塔嶺”,,俗稱“塔嶺古道”,近年又被命名為“徽千古道”,,即徽州至千島湖,。我以為,此名確有牽強(qiáng):淳安古為歙縣一部分,,后析出獨(dú)立置縣,,均屬徽州,千島湖更是幾十年前建造新安江水庫才形成的庫區(qū)湖泊,,何以穿越千年去命名一條古道,?塔嶺古道本為民間便道,即無官道背景,,也鮮有名人遺跡,,更非關(guān)隘要寨,隨便起個名倒也無妨,,只是不宜鬧出這種古今“拉郎配”的笑話,。 自去年末腳踝受傷后,我一直深入簡出,原先好不容易“鎮(zhèn)壓”下去的肚子這倆月也卷土重來了,,于是報了個名——徒步塔嶺古道,。 早晨自屯溪驅(qū)車出發(fā),經(jīng)深渡,,沿新安江而下,。前幾日春雨沐浴,雨后暖陽,,遠(yuǎn)山近水,,已是萬木復(fù)蘇,百草吐綠,。車行江畔,,碧水含春,蜿蜒山間,,柳綠花黃,,在霧靄縹緲中,已至新溪口鄉(xiāng),。停車問詢當(dāng)?shù)卮迕?,皆不知有“塔嶺古道”,更不曉“徽千古道”了,,倒是指了條去淳安縣威坪鎮(zhèn)的“山路”。 大概這就是我們要走的“塔嶺古道”吧,? 根據(jù)村民所指,,一條鄉(xiāng)村公路呈Z字形盤山上行,水泥路面,,僅能單車通行,,其間還有一條步行道拾級而上。我們泊車江邊后,,開始沿步道臺階攀行,,步道由水泥澆筑而成,略顯簡易粗糙,。道路兩邊地勢陡峭,,山瘠地貧,但勤勞的農(nóng)民因地制宜,,開挖成梯田,,大量種植柑橘,所產(chǎn)“三口”柑橘清甜爽口,,現(xiàn)已成為安徽最大的柑橘科技示范園,,全鄉(xiāng)年產(chǎn)柑橘達(dá)兩千五百多噸,成為當(dāng)?shù)卮迕裰匾顏碓础?/span> 經(jīng)過一段陡坡,步道并入公路,,路右峭壁直伸谷底,,對面懸崖高聳,約百余米,,其上形成一片相對平緩的坡地,,并住有幾戶人家。村民居此險境,,不禁讓人心驚,,若夜間出門,或酒后出行,,不慎失足,,定是粉身碎骨。兩山之間,,一條瀑布幾乎垂直而下,,落差近百米,可惜入春不久,,水量不足,,僅掛下一線溪水,到了汛期,,定是蔚為壯觀的,。 兩邊峭壁匯合于瀑布頂端,此處較為平坦,,住有幾十戶人家,,或嶄新樓房、或古樸土樓,,雞鳴狗吠,,青山掩映,如世外秘境,。問詢村民得知,,這才是“塔坑村”,即為“塔嶺古道”起點(diǎn),。 原以為這么一條“連接”兩省的古道,,不說有個路亭、路碑之類的“標(biāo)配”,,起碼也有個指路牌吧,? 但是,真的沒有,!連一點(diǎn)古道入口的痕跡都沒有,! 我們根據(jù)村民指的方向,,過村莊,進(jìn)山坳,,爬梯田,,跨河溝,上下反復(fù),,來回尋找,,才找到一條登山土路。此路沿山挖成,,路面已被雨水沖刷出一條深溝,,路雖不寬,兩邊柴草已被清理過,,顯然是村民上山勞作常走的山路,。 行走不久,在一片陡峭的茶園地里見到一塊簡易路牌,,一根木棍上面釘了一塊木板,,木板上歪歪斜斜地寫著“徽千古道,花千谷,,塔坑生態(tài)旅游協(xié)會”,。此處有兩條“路”:一條直行橫穿山腰,一條從茶園地里攀山而上,。先前問路時,,熱心的村民告訴我們,上山后見岔路就“往右手方向走”,。然而,,當(dāng)我們爬上去以后,找遍不同方向幾條“路”,,也不見一條“古道”。此時,,我突然想起,,歙縣農(nóng)村習(xí)慣用“順手”“反手”來指方向,即拿筷子的手為“順手”,,很少有“左右”概念,,難道是剛才指路的村民將“左右手”弄反了? 好在此時,,一位村民扛著鋤頭上來,,經(jīng)商議,他欣然為我們向?qū)?,我們也提出將給二十塊錢作為報酬,。 跟著村民,,沿著茶園地一直走到山脊。山脊之上,,在高聳密集的松樹林中,,形成一條自然通道,即所謂的路,,是屬于那種“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之類的,。沿著山脊行走,路平緩許多,,腳踩在厚厚的枯草敗葉上,,軟綿綿的,偶有裸露在外的巖石,,雖布滿青苔,,但也難以遮掩古代路人駐足歇息留下來的痕跡。路邊野花已盛開,,或白色,,或黃色、或粉紅,,遠(yuǎn)眺山谷兩邊,,一簇簇一叢叢,遠(yuǎn)色近花,,點(diǎn)綴著整個山巒,,一片春意盎然。難道這就是剛才“路牌”上寫的“花千谷”,? 上了山脊,,向?qū)Ц嬖V我們,到“塔嶺”嶺頭就不再有岔路,,他要去對面竹林里挖筍,,因剛才繞道耽誤,他得先走了,,并謝絕了我們給的幸苦費(fèi),。徽州農(nóng)民的好客是外地人難以理解的,,他們之間,,有時可為幾塊錢惡語相加,而在客人面前卻異常大方,,帶個路,,倒杯水,從地里拔幾棵菜給你,,甚至迷路了在他家住一宿都是家常便飯,,尤為人煙罕至的深山獨(dú)戶,,更是盛情好客。 到達(dá)塔嶺,,視野豁然開朗,,遠(yuǎn)山近壑、梯田竹海一覽無余,,新安江,、千島湖盡收眼底,可謂“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巨龍吐翡翠,。塔嶺古道就這樣成就了從“新安江”到“千島湖”的穿越。 “塔嶺”為皖浙分界點(diǎn),,一座塊石堆砌的路亭,,拱形穹頂,似一座拱橋鏈接兩個山尖,,可謂一亭“跨”兩省,。此亭無任何文字名稱或碑記,當(dāng)?shù)厝私小八X亭”,。進(jìn)入亭內(nèi),,兩邊石墻下砌有一排供路人歇息的石凳,石凳已磨得有些光滑,,縫隙里也填滿塵土,,偶有青苔覆蓋。石墻呈黑褐色,,墻面還算平整,,也未像其它路亭那樣砌有供奉佛龕的壁窗。墻面上,,還有人用粉石寫有“風(fēng)景在路上”幾個字,,不知是對沿途美景的回味,還是對此處蕭條的感慨,。亭內(nèi)拱頂已有幾處石塊掉落,,損毀之處正好為頂部斗拱的契合點(diǎn),也是圓拱形成的著力點(diǎn),,如不盡快修補(bǔ)加固,,頂拱隨時可能坍塌,?!八X亭”為塔嶺古道上僅存的一處建筑,如此頹敗之景,,貌似一位垂暮老人,,佝僂在生命的盡頭,,茍延殘喘,令人惋惜不已,。 過了塔嶺,,全程下坡,路面全由青石板鋪設(shè)而成,,相傳為民國年間,,一位浙江商賈捐資修筑。約半小時,,即到山底新勝村,,見一指路牌:“塔嶺千年古道”——這是我們見到的全程唯一一個有規(guī)整文字的古道標(biāo)識。 …… 徽州古道穿行于崇山密林間,,山花簇?fù)?,溪水潺潺,五里一亭,,十里一廟,。一個路碑、一塊石板,、一捧故土,,都烙印著綿延不盡的故事,戶外徒步,,如同也會溫習(xí)一段故去的歷史,,就會情不自禁地流諸筆端,這也成為我的一項(xiàng)“課后作業(yè)”,。但唯有這次是個特例,,月初前往,至今才落筆成文,。倒不是沒有驚艷的風(fēng)景,,而是塔嶺古道實(shí)在平凡:平凡得只剩下鏡頭里沒有故事的照片,斑斕精彩,,卻無一絲熱度,;平凡得千百年如一日,最后被便捷的沿江公路遺忘在柴草密林之中,。 沒有故事的生活,,日子就是奔著慢慢老去的心。人如此,,物亦如此,。 好在還有那位給我們帶路的村民,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卻是塔嶺上一個溫暖的組織單元,。 歡迎添加“鄉(xiāng)野閑談”(黃良順)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