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儒家學說,作為一個流傳二千多年之久的學派,,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力,。除卻了在社會倫理、經(jīng)世治國上的影響之外,,它對于中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也同樣是影響匪淺,。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便是這其中的體現(xiàn)之一,。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死富貴的社會現(xiàn)實,也讓我們很多人對世界,、對命運難免有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認知。
不可否認,,從人的成功與否的角度而言,,這是極其真實的一句話,畢竟世事難料,,命運難測,。但另一方面而言,我們卻又不得不承認這句話未免太過悲觀,,因為它直接否定了我們努力的意義,。
而事實上,這句源于儒家學說帶有宿命意味的話語,,在其初始也并非只有這一句,,它的下句才更加經(jīng)典,更是精華部分,。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出處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出自《論語·顏淵》一章?!墩撜Z》作為一本記載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文集,,它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主張、思想,。
而《論語·顏淵》一章中,,則記載了孔子的弟子顏淵、司馬牛,、子貢,、子夏等人關于“仁”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出自司馬牛與子夏的對話,。在對話中,司馬牛感慨到:人人皆有兄弟,, 唯獨我卻沒有,。
事實上,司馬牛并非沒有兄弟,,而只是不承認自己有兄弟。至于原因,,則要牽扯到本章的主題“仁”,。
司馬牛本是宋國人,其兄弟桓魋據(jù)說在宋國擔任大夫之職,。這本是值得自傲之事,,可是這桓魋卻偏偏不遵禮儀參與了叛亂,這叛亂失敗后更是禍連家人,,司馬牛也被迫出逃魯國,。
期間論語中又有記載:桓魋曾在孔子出訪途徑宋國時,謀劃殺害孔子,。幸而在學生保護之下,,孔子才得以逃脫。
由此可見,,司馬牛的哥哥桓魋可謂是其心歹毒,,乃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如是,,也才有了司馬牛與子夏對話中不承認自己有兄弟的話語,。而面對司馬牛的這番帶有悲意的話語,子夏又是怎樣回答的呢,?
子夏作為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深得孔子喜愛,更是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對于司馬牛這樣的感慨,,他回答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這句話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就是說我們?nèi)吮M皆知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但倘若你認為子夏的話只說到這里,那就大錯特錯了,。接下來,,子夏接著說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而也恰是這句話,,才讓我們看到真正屬于儒家學說,屬于大儒們的見解,,這也才是需要我們學習的部分,。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君子只要對待事情嚴肅認真,,沒有過失,,對待人上謙恭有禮貌,不逾越禮法,,那么天下皆是兄弟,,也更不用發(fā)愁無兄弟。
可以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對司馬牛的安慰之語,,而這句后面的話才是子夏對“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的真正態(tài)度,。
一個人只要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去因為宿命之論消沉懈怠,,便能夠做到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宿命論與人的主觀能動性
可以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頗有代表性的一種宿命論觀點,。而無論是基于科學上的宇宙起源,還是宗教上的造物論,,似乎也都能夠驗證這種奇妙觀點的正確性,。
但是宿命論下,我們就該如此消沉嗎,?
顯然不是,,這一點不需要儒學也是我們作為獨立個體能夠做出的判定,。人是有著主觀能動性的物種,而對于規(guī)律我們要做的是承認規(guī)律的同時,,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一如子夏的言論那般,又如我們另外熟知的那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句“盡人事,聽天命”,。
所以在面對命運時心懷敬畏,,恭而敬之,努力積極向上才是真正的可取之道,。這才是古人要真正給予我們的世界觀上的指引,。
顯然,斷章取義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