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遲上。——《幽夢影》 生活美學解讀: 也許是天道忌盈,,美好的事物總給人一種短暫,、易逝、不長久的感覺,。 新生的事物總是給人無限的遐想和希望,,譬如娟娟新月。在唐朝甚至有拜月的風俗: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而在形容女子眉目清秀、嬌艷動人時,,也常常用眉目艷新月,。但牛希濟在《生查子》中卻說: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圞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作者傳情入景,以遲遲不肯圓的新月來表達男女之間的相思之苦,。 其實說起明月,,總是給人以許多美好的遐想,并由此引出許多迷人的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蟾蜍蝕月,、仙人乘鸞,、天狗吞月等,歷代詩人亦是亦是用明月作為寄托情致,、抒發(fā)情感的意向載體,,留下了許多妙詞佳句: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如杜甫的“月是故鄉(xiāng)明”,,如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如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如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如秦觀的“夜月一簾幽夢”,如范成大的“愿我如星君如月”,,更如我尤其喜歡的于良吏的“掬水月在手”......這些抒寫月色的詩句,,之所以流傳千古、長盛不衰,,無不是因為其中既有自然之美,,又寄寓著人們的美好情思。 新月有其易沉之憾,,缺月又有其遲上之憂,,因此大文豪蘇東坡也曾感嘆: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然而,,天有陰晴,,月有圓缺,自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此事亦古難全,。這是自然規(guī)律,亦是人生之缺憾。但話又說回,,月如無恨月長圓,,如果月亮一直圓而不缺,其實我們倒反而容易習以為常,,反而忽略其缺憾之美,。其實站在外太空和上帝視角,月亮又何其有缺,,是我們的人生有缺失和遺憾,,所以才把這種缺憾移情給月亮,認為都是月亮惹的禍,,才惹出諸般閑愁來,,其實關月亮何事! 豐子愷說,,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那就讓我們對多情的春庭月下酒,,一起把酒言歡笑看人生幾何吧,。 |
|
來自: 昵稱7642366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