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最美詩詞,品味人生百態(tài) 【宋】蘇軾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遠處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圍繞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上下翻飛,,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fā)出柔和的芳香,。 在鄉(xiāng)村的野外,,古城墻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轉(zhuǎn)瞬已是太陽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時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 林?jǐn)嗌矫鳎簶淞謹(jǐn)嘟^處,,山峰顯現(xiàn)出來,。 翻空:飛翔在空中。 紅?。╭ú):荷花,。 古城:當(dāng)指黃州古城。 杖藜 :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種草本植物,,這里指藜木拐杖,。 殷勤:勞駕,有勞,。 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當(dāng)時蘇軾謫居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產(chǎn)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關(guān)于這首詞的具體寫作時間,,從詞中描寫景物來分析,,可知它應(yīng)是寫于元豐五年夏末秋初之際。 賞析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在黃州貶所,,因政治上遭受重大打擊,,產(chǎn)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此作即是他當(dāng)時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初秋之景,。開頭兩句,作者用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huán)境: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云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墻院周圍。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在這兩句詞中,竟然寫出了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為妙筆。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在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fā)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并且詞句對仗,,工整嚴(yán)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凹毤毾恪?,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若不是別的原因,,生活在這樣的境界中,,的確是修身養(yǎng)性的樂土。然而,,對于詞人來說,,他并非安于現(xiàn)狀,著意留戀這里的景致,。他雖然描繪出白鳥翻空,、紅荷照水的畫面,但與他傾心欣賞西湖那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在這里,透過此等畫面,,便能隱隱約約地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生動地作了說明,。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边@三句,,字面上所描寫的是詞人的形象?!罢绒夹觳健笔菍懰睦蠎B(tài)龍鐘,,還是病后的神態(tài)?是表現(xiàn)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還是百無聊賴的失意情緒,?這里似乎不是刻畫詞人老態(tài)龍鐘的形象,因為寫這首詞時,,他不過四十六歲,;其余情況,大概是兼而有之,。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nèi)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饒有情意似的,,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耙笄凇倍郑菙M人化手法,。但細細品味,,說天公殷勤送來涼雨,卻含有自嘲的酸辛,,隱藏著詞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即受莊子的影響,。此句句首著一“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xiàn)詞人得過且過,、日復(fù)一日地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縱觀全詞,,從詞對特定環(huán)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可以看到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閑人的形象,所謂其身則閑,,其心則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