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音閣 位于寧壽宮后區(qū)東路南端,,座南面北,,為清宮內(nèi)廷演戲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建,,四十一年建成,。嘉慶七年(1802年)曾維修,二十二年于閣后(南)接蓋卷棚頂扮戲樓,。光緒十七年(1891年)維修?,F(xiàn)存建筑為嘉慶年間改建后的規(guī)制。暢音閣三重檐,,通高20.71m,,卷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檐覆黃琉璃瓦。閣面闊3間,,進(jìn)深3間,,與南邊5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 大戲樓上懸掛乾隆的御筆匾聯(lián) 最上層檐下懸<暢音閣>匾 中層檐下懸<導(dǎo)和怡泰>匾 下層檐下懸<壺天宣豫>匾 正面掛聯(lián) 動靜葉清音 知水仁山隨所會 春秋富佳日 鳳歌鸞舞適其機(jī) 站在壽臺上往上看 可見數(shù)個天井 正中方形的大天井彩繪云龍圖案 猛一看就像一個巨大的彩繪藻井 但一條條的木板拼縫暴露了用途 這些木板都能移走 變成貫通井口 由此可直達(dá)戲樓的第二層第三層 二層三層設(shè)有絞車 能夠絞動繩索 演員身縛繩索 便好似今天的威亞 可以根據(jù)劇情的需要 從天而降 或者直接飄在半空 相互飛舞打斗 祿臺和福臺均將前沿做為臺面 需要時可以站上演員進(jìn)行表演 另外 壽臺的下面還暗藏著一層 設(shè)置有可增共鳴效果的五口井 還能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 另有升降機(jī) 可使演員從地而出 演出鬼神大戲時 三層舞臺齊演 神仙天兵從天降 鬼怪水妖地下冒 甚至能噴煙吐水 簡直太熱鬧了 嘉慶年間 在暢音閣戲樓的后面 增建兩層的扮戲樓 供演員備場 還是存放更換服裝道具的場所 為了加建此樓 拆除了東路宮門 嘉慶年間拆去東西配樓和月臺 樓東西建轉(zhuǎn)角房 通連東西廂廊 閱是樓的下層正中設(shè)有大寶座 東西次間靠南窗均設(shè)有寶座床 此處為皇帝 后妃 皇子等觀戲處 東西廂廊則是王公大臣陪觀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