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的崛起 準噶爾部最早是屬于衛(wèi)拉特聯盟的綽羅斯部,到了17世紀準格爾部開始變得逐漸強大,。強大起來的準噶爾部逼迫土爾扈特部向西壓迫,,致使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被迫遷到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qū),。 強大的準噶爾部在戰(zhàn)爭中擊敗了哥薩克人,,后翻過天山相繼擊敗回部諸察合臺汗及伊斯蘭教派白山派與黑山派。出兵彈壓西藏,、新疆,,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準格爾汗國,,所統治的疆域盛時達400萬平方千米。 1607年(康熙9年),,葛爾丹通過武力手段取得了準噶爾的大權,。 1677年,葛爾丹用計襲殺了和清政府關系最密切的厄魯特首領車臣汗鄂齊爾圖,,強占了河套和碩特部,,并在該部強征兵丁,準備侵犯青海地區(qū),。 1678年,,葛爾丹出兵新疆,占領天山南北廣大區(qū)域,,并將維吾爾族置于其統治之下,。此時,噶爾丹的野心愈發(fā)強大,,暗中勾結沙俄,,在沙俄的挑唆下,將注意力轉向東方,,矛頭直指喀爾喀蒙古,。 1690年,葛爾丹部逐漸做大,,清廷擔心噶爾丹會做第二個成吉思汗,,下定決心平叛噶爾丹。 火槍的發(fā)展 其實,,火槍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宋朝時期,。當時宋人稱為突火槍,它的前端是 一根比較粗的竹管,,中間膨脹的地方是火藥室,,外面有一個點火孔,后端則是一根木棍,。 突火槍的發(fā)射方式是用木棍撐地,,左手扶住竹管,右手點火,,射出石塊或彈丸打擊敵人,最大射程能達到300米,,有效射程在100米左右,。后來人們把竹管換成鐵管,點火孔放到手柄處,,發(fā)射時只需一根熱鐵絲或其它東西插進孔洞即可,。而突 時間來到了元朝,,強大的蒙古軍隊在攻打阿拉伯帝國的時候,,攜帶了大量的火炮或火藥等武器,期間有部分被阿拉伯軍隊繳獲,。在以后數百年的時間內,,阿拉伯軍隊同周邊國家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中,將火炮槍械技術傳播到周圍的國家,,后經奧斯曼帝國傳到歐洲,。 在13世紀60年代,歐洲已經掌握了火槍的制作,。100年后,,歐洲地區(qū)發(fā)明出一種灌裝金屬火槍,稱為“火門槍”,。此時的火門槍需要手持火種發(fā)射,,因此不能滿足戰(zhàn)場的需要。 到14世紀50年代,,歐洲發(fā)明者將火門槍改為半機械式的點火裝置,。槍托的外側有一個凹槽,內有一根蛇形桿,,另一端是扳機,,綁著一根硝酸鉀浸泡的火棉。在戰(zhàn)爭時,,只需扣動扳機,,機頭下壓點燃火繩,就可發(fā)射彈丸,。 16世紀中期,,出生于法國機械世家的馬漢,改良了火槍,。馬漢取消了中標里的發(fā)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夾了一塊燧石,并在點火孔旁裝了一塊砧,。射擊時只需扣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燧石敲打在砧上,,依靠火星點燃火藥,,即可發(fā)射彈丸,這種發(fā)射方式被稱為撞擊式燧發(fā)槍,,很快馬漢的發(fā)明被應用到軍隊,,直到18世紀才被新式火槍取代,。 為何準格爾人大量使用火器,清軍熱衷于弓箭呢 清朝作為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不管做得怎么樣,,總會受到吃瓜群眾的批判。以不管是日本還是準噶爾,,早已大規(guī)模裝備火器為借口,,而八旗軍還是抱著“騎射”的本領不放,惰于火器的發(fā)展,,以至于晚清被西方國家所碾壓,。 鑒于近代史,這里也不做詳細的闡述,,畢竟礙于農業(yè)文明的限制,,中國近代缺乏工業(yè)革命的土壤,也不是國家不努力,,只是需要一次大輸血,,只不過代價太大。 火藥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不假,,中國也是火槍鼻祖的故鄉(xiāng),。中國歷史上,穩(wěn)定統治的時間遠勝于紛亂的時間,,大一統的時間 在清軍平叛噶爾丹前,,準噶爾部已裝備了大量的火槍,那么為什么準噶爾人不像其他游獵民族大規(guī)模使用弓箭,,而是使用火槍箭呢,? 此時,康熙已經來到了年富力強的中年,,三番已平,,國家處于穩(wěn)定的發(fā)展中。農業(yè) ,、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賦稅收入顯著提高,清軍擁有足夠的金錢購買國外的火槍,,卻為何依舊熱衷于弓箭,。 總的來說17世紀的火槍發(fā)展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在這里我們將火槍與弓箭的優(yōu)劣對比一下,。從射速上講,,早期的火槍想要完成發(fā)射需要12個步驟,即使是最快的射手也只能一分鐘打2發(fā),,如果在緊張的情況下,,最多一分鐘擊發(fā)一次。 而一名合格的八旗兵,,一分鐘能發(fā)射10枚箭矢,。大多數的弓箭射程在60-70米左右,借助馬速的情況下,,可達到100米左右,。當然也有力氣大的射手,能夠使用百石硬弓,,能夠達到200-300米,,因此在射擊速度數據面板上,弓箭的優(yōu)勢遠勝于火槍,。 到這里,,你也許充滿疑惑。準噶爾人傻嗎,?火槍劣勢那么明顯,,還大規(guī)模使用。其實,,火槍也有火槍的優(yōu)勢,,相比弓箭火槍能夠更好地破甲,如果弓箭想要達到火槍同樣的破甲效果,,可能距敵人二三十米遠的距離才能擊穿敵人的鎖子甲,。 國力的問題 噶爾丹人是善于騎射的游牧民族,主要以放牧為主,,很少從事農業(yè)種植,、手工業(yè)、經商,、金融,。在國家經濟上,游牧國家與農業(yè)國家相差甚遠,。 如果噶爾丹人全部使用弓箭,,一只弓箭長度在80-120cm之間,重量在2-3兩左右,,也就是100-150克,,一個箭袋可以裝25-30支箭,。在生產力低下的噶爾丹部,想要提供幾十萬部隊的弓箭裝備,,比登天還難,。 從弓箭的制造上來講,弓箭生產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非常高,。它不僅需要木材,、箭羽、箭頭,,還需要專業(yè)的技師來制作,。上百萬支箭所需要的羽毛、木材,、金屬,,準噶爾人根本無法提供原材料,且制作所需的木材需要削成型,,金屬箭頭需要鐵匠的鍛打,。 準噶爾人充分供應部隊所需要的箭矢,顯然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必定有數量巨大的武器損耗,,準噶爾人根本經不起戰(zhàn)爭的消耗,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想要充分武裝部隊,,就必須購置大量火槍。 相比弓箭,,火槍的使用成本小于弓箭,。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火槍,每個士兵在攜帶一定數量的鉛彈和火藥,,幾乎可以無限制地進行消耗戰(zhàn),。早期的火藥制作技術還是比較簡單的,原材料主要有木炭,、硫磺,、硝酸鉀,在一定比例的混合后,,經火引燃可以產生威力不俗的爆炸,,在爆炸氣體的推動下,鉛彈產生強力的殺傷力量,。 準噶爾人所使用的火槍制作也是比較簡單,,就是前面有一個鐵管鉆一個小孔,后面加上一個木制槍托,生產比較容易,,對加工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大大降低了戰(zhàn)爭的成本。 火槍最大的特點是訓練比較簡單,,一個準噶爾人在半牧辦工狀態(tài)下,,花費兩周的時間足可以熟練地掌握火槍的裝填、發(fā)射,,操作簡單、瞄準簡單,,戰(zhàn)爭狀態(tài)可上馬成為士兵,,平時可下馬放牧。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弓箭射手,,需要長期的刻苦訓練,,除此外還有力量的加成,體格越大,、力量越大,,箭就射得越遠,火槍完全不受這些因素的制約,,這也就是中世紀即使火槍不是很先進,,卻大面積普及的原因。 清軍強大的火炮 清軍雖然不怎么重視火槍的發(fā)展,,對火炮還是蠻青睞的,。不管是早年平三番還是剿滅噶爾丹,清軍曾投入大量的火炮,。當時所使用的霰彈火炮,,有效射程可以達到200米,能夠輕松地壓制火槍手和弓箭手,,平叛準噶爾歷次戰(zhàn)役中少不了火炮的身影,。 在清軍入疆的部隊中,大量裝備了小口徑火炮,,平時用駱駝進行運輸,,用來壓制敵人。所以在清軍的部隊中,,自然少不了火炮的身影,。 在平叛中,下了馬的準噶爾部隊,,端著火槍沖擊小山的時候,,遭到清軍部隊炮火的襲擊,損失慘重。當他們沖到清軍陣前時,,沖擊部隊被壕溝所攔,,近距離作戰(zhàn)火槍的優(yōu)勢蕩然全無,結果吃了大虧,,在幾次反復沖擊后,,除了留下一大推尸體,一無所獲,。 當時的火槍的優(yōu)勢不是很明顯,,除了國家實力的限制外,還受到天氣的影響,。一旦下雨天,、濕度大的天氣,火藥容易受潮出現啞火的問題,,一旦戰(zhàn)爭來臨,, 清軍八旗子弟是馬上得的天下,,總覺得老祖宗的技術不能丟,,需要維持射獵的傳統,這一切問題導致清軍缺乏發(fā)展火槍的熱心,。 從體制上來講,,清軍的落后并不是武器的落后,而是政治制度,、金融的落后,。固閉自封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當時清朝統治者沒有正確認識到東西方之間的差距,,只是一昧“師夷長技以制夷”,,直至甲午戰(zhàn)爭失敗才幡然醒悟,結果一切早已晚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