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8章 上善若水,幾于道矣 【經(jīng)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①,故幾于道②,。居善地③,,心善淵④,與⑤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⑥,,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考注】①處眾人之所惡:處在眾人所不愿去的地方,。②幾于道:接近于道。③居善地:高亨《老子正詁》認(rèn)為“地”應(yīng)為“坤”,,坤為順卦,,意思是居住以順物為善。④淵:沉靜,、深沉,,比喻有城府。⑤與:與人相處,。⑥能:通“耐”,,忍受。如《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雹邉由茣r:行為動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時機(jī),。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考譯】善的最高境界象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安然處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它的品質(zhì)接近于道的準(zhǔn)則。 居住要環(huán)境適宜,,思想要深邃含藏,,與人相處要仁愛相親,言語要真誠信用,,為政要公平正義,,處事要冷靜能忍,行動要把握時機(jī),。 正因為它與萬物無爭,,所以沒有禍患和怨尤。 【導(dǎo)讀】本章老子借助水來形容道的柔弱屬性和功能,,啟發(fā)我們學(xué)習(xí)水的智慧,。繼頌揚(yáng)川谷、母雌之后,,本章老子對水大加頌揚(yáng),,認(rèn)為水性是最接近“道”、最體現(xiàn)“道”的,,號召世人向水學(xué)習(xí),。常言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老子卻一反普通人的價值觀,主張“處弱”“處低”,,提倡“甘居下流”,。 【辨讀】 本章總體上不難把握,根據(jù)本章特點,,分兩個層次講,,一是綜述,講一下水為什么可以成“上善”,;二是疑難點爭議點辨析,,著重談一下對“政善治”“事善能”的見解,。 一、水,,何以成“上善” 傳說孔子問道于老子,,老子手指浩浩黃河說:“汝何不學(xué)水之大德歟?” 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qiáng)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qiáng)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之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zhǔn)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qiáng)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后進(jìn),,善待時也,。故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yīng)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dá)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后,,應(yīng)去驕氣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fēng)已動,張張揚(yáng)揚(yáng),,如虎行于大街,,誰敢用你?” 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舍地告別老子,。 孔子也向自己的弟子贊揚(yáng)“水”的美德?!盾髯印ゅ蹲酚涊d: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通卑)下,,裾(通倨,方也)拘(gōu,,通鉤,,曲也)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gǔ)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yīng)佚(yì,同逸,,散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刮平斗,、斛用的小木板),,似正;淖(通綽)約微達(dá),,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同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span> (注:“裾拘必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圓等隨物賦形的特性,。綽約,柔弱,,微達(dá),,無微不至,整個的意思就是柔美而通達(dá)于細(xì)小之處,。) 大意說: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與各種生物而仿佛無為,有如君子的道德,;水性向下,,隨物賦形,有如君子的高義,;它浩浩蕩蕩無窮盡,,有如圣人之道;如果掘開堵塞使它通行,,它回聲應(yīng)和原來的聲響,,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有如君子的果決和勇毅,;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好象法;它注滿量量器后不需要刮平,,好象正,;它溫軟地可以到達(dá)所有細(xì)微的地方,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任何東西在水里出來進(jìn)去,,便鮮美潔凈,有如君子的善于教化,;它經(jīng)歷萬千曲折也一定向東流去,,有如君子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它,。 西漢經(jīng)學(xué)家韓嬰也贊揚(yáng)“水”,。《說苑·雜言》載:有人問,“夫智者何以樂于水也,?”韓嬰說水有“多德”:“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yuǎn),,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物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于水也,?!?/span> 老子“崇道”,認(rèn)為“道”是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于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遵循的,。 老子“尚柔”,,認(rèn)為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是“道”性的最佳體現(xiàn),?!暗馈睙o處不在,水柔弱不爭,,甘居下流,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水無往不利,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yǎng)萬物,,洗滌污淖。它源源不斷地流淌,,滋養(yǎng)萬物,,孕育生命,,孕育一個生機(jī)勃勃的世界,又不求回報,,低調(diào)居于這個世界,。這樣的德行,是至仁至善,。 二,、“政善治”,“善”的是什么 “政善治”,,“政”無異議,,焦點在“善治”。有的釋為清凈廉明,,這是結(jié)合了“水”的美德,;有的釋為善于精簡處理,這是考慮到了老子的“無為之治”,;有的釋為清靜太平或者安定太平,,這是強(qiáng)調(diào)了治理效果。我更傾向于第一種解釋,。 因為“上善若水”對治理的啟示應(yīng)該有兩方面,,一是為政不爭,即清靜無為,,二是公平正義,,因為水的美德之一就是平準(zhǔn)高下,“水平”嘛,。 三,、“事善能”,是不是“無所不能” “事善能”的“能”有兩種解法,,一是遵循它的常規(guī)用法,,解釋為“能”,二是按照它的較少用法,,解釋為“耐”(參注⑤),,如《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游能寒”。若解釋為“能”,,“事善能”翻譯為“做事無所不能”或者“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一般解老者基本都是這樣理解的,上文傳說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qiáng)者莫之能勝”一句也是此意,;若解釋為“耐”,則“事善能”翻譯為“處事要冷靜能忍”。哪個更符合老子本意呢,? 老子不尚賢,,他尚能嗎?老子尚道,、尚德,、尚水、尚自然,,主張“自然無為”,,不尚能。既然老子不尚能,,那“無所不能”就不是老子“尚水”的原因,。 再來看“耐”。耐是一種品質(zhì),,是堅守和韌性,,包括耐得住辛苦和委屈、耐得住平淡和寂寞,、抵得住欲望和誘惑,。“耐”的本質(zhì)就是不爭,,能“耐”就能寬容,、包容、兼容,,能“耐”就能持之以恒,,能“耐”就能處事容忍不躁動,能“耐”才能“動善時”,,避免急功近利導(dǎo)致失敗,。 這樣看來,是不是“耐”更符合老子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