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認(rèn)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 《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孔子認(rèn)為,,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為端正,無須下命令,,百姓也會(huì)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huì)服從,。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對百姓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孔子這兩段話都說明了為政者自身行為端正的重要性。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在評價(jià)西漢“飛將軍”李廣時(shí),,引用了孔子這句話:“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V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薄疤依畈谎?,下自成蹊”,就是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詮釋,。 在我國歷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清廉,,是許多思想家倡導(dǎo)的政治主張,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終身恪守的為官準(zhǔn)則,。 國家治理千頭萬緒,,深化改革繁重復(fù)雜,國際行勢千變?nèi)f化…,。對執(zhí)政者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執(zhí)政者自身的修養(yǎng)也同等重要,“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