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故事。 《孔子家語卷一·五儀解第七》中記載,,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治國識人之道,,孔子說:“人分五個等級,,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分清這五類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備了。” 魯哀公就問:“何為庸人,?” 孔子說:“所謂庸人,,他們沒有慎獨(dú)的修養(yǎng),做事無法善始善終,,口中說不出有道理的話,,不選擇賢人善士作為自己的同類,知道道理卻不躬行,,無法讓自己內(nèi)心篤定,。他們往往抓小放大,舍本逐末,,小事明白大事糊涂,,全是瞎忙活;凡事隨大流,,不知自己的志向是什么,。這樣的人就是庸人。” 魯哀公又問:“何為士人,?” 孔子說:“所謂士人,,他們心中有確定的原則,有明確的方向,,即使不能盡到行道義治國家的本分,,也一定有自己遵循的法則;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們的知識不一定非常廣博,但一定會審查自己具有的知識是否是正理,;話不一定說得很多,,但一定要審查自己說的是否確當(dāng),是否恰到好處,;路不一定走得很長,,但一定要明白走路出發(fā)時(shí)的動機(jī)。知道自己具有的知識是正理,說出的話是恰當(dāng)?shù)?,走的路是正道,,那么這些正確的原則就像性命之于形骸一樣合定下來,不會輕易改變,。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這樣的人就是士人,。” 魯哀公再問:“何為君子,?” 孔子說:“所謂君子,說出的話一定由衷而足信,,內(nèi)心也從不怨天尤人,,身有仁義的美德而沒有自夸的表情,考慮問題明智通達(dá)而立場不偏執(zhí),。遵循仁義之道,,全力實(shí)現(xiàn)自己的理想,自強(qiáng)不息,。他那從容的樣子看起來很容易超越,,但不砥礪修身,一般人是不能達(dá)到他那樣的境界的,。這樣的人就是君子。” 魯哀公接著問:“何為賢人,?” 孔子說:“所謂賢人,,他們的品德不逾越常規(guī),行為符合禮法,。他們的言論可以讓天下人效法而不會招來災(zāi)禍,,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他雖富有,,但從不聚斂財(cái)富,;他一施恩,天下貧窮與疾病立即消失,。這樣的人就是賢人,。” 哀公最后問:“那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圣人呢?” 孔子說:“所謂圣人,,他們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變通自如,能探究萬事萬物的終始,,協(xié)助萬事萬物符合自然法則,,依照萬事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來成就它們。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靈,。他潤物無聲,,善利萬物而有靜,不知德而德,,下面的民眾受其福澤卻不知道來源于他,,收到他恩惠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你我身邊。這樣的人就是圣人,。” 這個故事正是孔子教魯哀公如何去識別人才,。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前一句說明的也正是能很好的了解別人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三國奇人諸葛亮,幫劉備以及后主劉嬋篩選了很多人才,,這些人在蜀國的建立和后期發(fā)展中曾起到過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那諸葛亮到底是怎么樣識別出一個人是可堪重用的呢?他曾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觀人七法——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咨之以計(jì)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簡言之,就是從一個人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個方面來考察,,可謂有的放矢,,面面俱到,。 除此以外,有一種人,,做事雖然是做好事,,但他的起心動念不正,這樣的人也不能稱之為君子,,比如做一點(diǎn)好事,,非要鬧得所有人都知道,非要上報(bào)紙上新聞,,非要受助人對他感恩戴德,,他這做點(diǎn)好事明顯是為了獲得某種虛榮或潛在利益,動機(jī)非常的不良,,可以說是小人一個,。還有一種人,所做的事雖然是好事,,起心動念也是正的,,但做好事的過程中他并不快樂,無法心生歡喜,,這樣的人同樣是虛偽的,,他不能守仁。 “由”這個字,,甲骨文中,,它是有一個像液滴形狀的圖案和一個幾乎封閉的器皿“囗”字組成,字形像一液滴從器皿上方滴落,,表示通過器皿上方的小孔向器皿內(nèi)注油,。后又引申出“經(jīng)過,穿過,,原因”等意思來。 孔子考察一個人也有他的具體方法,,比如“近視”,,“遠(yuǎn)觀”,“細(xì)察”,,具體說來,,就是考察一個人,一定要先看他的言行,,言行不僅要正,,而且還要言行一致;其次觀察這個人做事的內(nèi)在心理,,從起心動念到整個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狀態(tài)都要一一考慮,,絲毫不能放過;除此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diǎn),,就是要確認(rèn)這個人為人處世時(shí)的價(jià)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看他是否是真正的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這樣全盤考量后,,這個人在你面前就毫無隱藏了。 以此,,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yīng)好好看清他言行的動機(jī),深入靜觀他所走的道路,,細(xì)致了解他心安的所在,。這樣,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 最后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