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炕 鍋臺 山墻 民國時期我縣的農民,,晚上多在土炕上睡覺,,很少在木床上睡覺的,有木床的戶很少,,木床多是在晚上戶外乘涼時用,。下面介紹一下土炕。 在住人的屋子里都盤有土炕,,一般土炕的寬,,就是房間的寬(進深),長有兩米,。占半間房多一些,。 盤炕用土坯,共三層坯,,底層縱向排列,,豎著側面立放,行距4一5寸,。中層橫向側面立放,,架在底層的坯上,行距4一5寸,。上層坯平面放,,蓋嚴后用麥秸泥抹平。盤好的炕,,三面靠墻,,朝外的一面,富人家用青磚砌側面,,窮人家,,用土坯立著貼緊,用麥秸泥抹光,。在適當的地方留上火口,,供冬季燒熱炕或盤灶時用,。有錢人安放木炕檐,沒錢人用麥秸泥抹土炕檐,,用來擋住冬天在炕上鋪的干草或黍稷秸,。 在蓋房的時候在墻壁上就留有煙囪,土炕與煙囪接好,,以便燒火炕和做飯時煙從炕中過再從煙囪中排出,。 在靠墻一邊挨炕盤上做飯用的灶。灶上一般安放兩口鍋,,前鍋大些,,做飯用,后鍋小些,,盛用做飯時的余熱燒熱的水備用,。灶門下留一取灰口,取灰口平時封死,,掏灰時打開,。灶旁留通風道,用木制的風箱(風匣)向灶內吹風助燃,。這叫做鍋臺(鍋頭),,俗稱灶火。做飯時一手向灶內添加柴禾,,一手拉動風箱向灶內吹風,。所以才有“一手拉桿子,一手填眼子” 的俗話,。做飯時煙帶著有余熱的氣體從炕洞中通過,,再從煙囪中排出,就燒熱了土炕,。土炕暖熱了被褥,,冬天,晚上可鉆熱被窩,,睡舒服覺,而屋內不用升煤火取暖,。在冬天,,如果睡覺的炕,沒有經過做飯燒熱時,,就在預留的炕洞里點燃些棉秸之類的柴禾,,等明火熄滅后,在上面蓋一層蒙糠,,讓其慢慢燃燒,,也可燒熱土炕,。 為了防止炕上的東西和小孩子落入熱鍋里,在沖灶處的炕沿上壘個一條磚寬,,一尺多高的小墻,,俗稱“山墻”,山墻既能擋住小孩不致滑落到熱鍋中,,炕上的小東西也不致滾入熱鍋里,,又可以當小桌,小孩子在上面吃飯,,有時候晚上還在山墻上放一盞棉籽油燈,,照明灶臺,真是一舉數得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