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是北京城宗教建筑較為集中的區(qū)域之一,這里不僅有人們較為熟悉的護(hù)國寺,、廣化寺,、關(guān)岳廟、拈花寺,、瑞應(yīng)寺,、嘉興寺、火德真君廟,、廣福觀,、賢良祠、什剎海寺,、鑄鐘娘娘廟,,還有人們較為生疏的啞嘛廟、無量寺,、秘密閣,、五門廟、叢林寺,、北極庵等,。 舊時,,人們到宗教建筑不僅是為了燒香拜佛、祈福平安,,還可欣賞到嘉興寺的牡丹,、普濟(jì)寺的白海棠、拈花寺的古松,、凈業(yè)寺山門前的荷池,、玉皇廟的鐵香爐、瑞應(yīng)寺的壁畫,、匯通祠的雞獅石,、廣福觀的九頭鳥、三圣庵旁的稻花,、金剛寺的修竹以及護(hù)國寺的透亮碑,、機(jī)靈鬼、日月井,、臥式觀音,、樓抱塔……還可以參與宛平縣城隍廟的燒火判、城隍出巡等民俗活動……歷代文人還會借一席清修之地,,詩文唱和,,以博雅興?!对娢乃C萃什剎?!肥珍浻小陡託q海印寺再舉同年會記事四首》《同舍弟邀汪伯玉、仲淹兄弟游蓮花庵》《九日仁先招集廣化寺,,述張文襄去年今日事感賦》等,?!熬赔忠粡R”形成年代什剎海的“九庵一廟”取自于民諺中“九庵一廟三座橋,,海眼就在金絲套”之句。清人梁章鉅的《退庵筆記》有“元明之際,,在什剎海附近,,曾建有萬善寺、廣善寺,、三圣庵,、海會庵、靜海寺,、心華寺,、慈恩寺、金剛寺,、龍華寺,、廣化寺,故名什剎海?!鼻逑特S二年(1852)四月一日所立的《重修廣化寺碑記碑》有“都城西北隅,,有巨浸曰什剎海,以環(huán)海有叢林十故名,,廣化寺者十剎之一,。”以此推測,,所謂的什剎?!熬赔忠粡R”之說大致形成于清末時期。后來將“三座橋”“金絲套的海眼”加入其中,,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這段民諺,。 所謂的“九庵一廟”實為虛數(shù),可理解為宗教建筑眾多的意思,。從什剎海宗教建筑分布情況來看,,環(huán)湖而建的有觀音堂、土地廟,、恩海家廟,、什剎海清真寺、火德真君廟(亦稱火神廟),、白衣庵,、海潮觀音庵(亦稱海潮庵)、海印精舍(亦稱唐氏家廟),、普濟(jì)藥王廟(亦稱西藥王廟),、宛平縣文廟、三元伏魔宮(俗稱范氏家廟),、廣化寺,、繆家宗祠、湯家宗祠,、三圣庵,、海會庵(亦稱海會寺)、萬善寺(亦稱曹化淳家廟),、大藏龍華寺,、瑞應(yīng)寺(亦稱龍華寺)、心華寺,、德勝橋清真寺,、永泉庵、豐泰庵,、三元庵(亦稱兆惠家廟),、真武廟(亦稱玄應(yīng)廟),、凈業(yè)寺、太平庵(亦稱余家宗祠),、三官廟,、鎮(zhèn)水觀音庵(亦稱法華寺、匯通祠),、普濟(jì)寺(俗稱高廟),、興德寺、蓮花庵,、龍泉寺等,,如果再縱深一點,將又有20余座宗教建筑涵蓋其中,。有的學(xué)者則認(rèn)為所謂的“九庵一廟”是實數(shù),,也就是圍湖而建的10座宗教建筑。但由于坊間存有不同版本,,“九庵一廟”自有不同說法,。哪些宗教建筑屬于“九庵一廟”什剎海環(huán)湖而建的庵大致有前海東沿的白衣庵、后海北沿的三圣庵與海潮庵,、后海西沿的永泉庵,、后海南沿的豐泰庵和三元庵、小銅井胡同的天仙庵,、德勝門西順城街的太平庵和鎮(zhèn)水觀音庵,、銀錠橋胡同的海潮觀音庵、西海南沿的蓮花庵,、鴉兒胡同的海會庵等,。這些庵或多或少與什剎海的“九庵”有關(guān)。 “九庵”中最為著名的有鎮(zhèn)水觀音庵,、海潮觀音庵,、三圣庵、太平庵等,。 鎮(zhèn)水觀音庵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由姚廣孝,、司禮監(jiān)剛丙奉詔興建,,初名法華寺,亦稱法華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后賜名匯通祠,。祠內(nèi)立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積水潭匯通祠》和五十一年(1784)《積水潭禮匯通祠》御制詩文碑,詩注有“通潞轉(zhuǎn)漕,,籍玉泉引流匯濟(jì)是潭,,在都城西北隅,,入皇城為太液池,東南出經(jīng)大通橋為運河,,以歲久淤墊,,重加挑浚,并葺新舊祠,,名曰匯通,。”匯通祠建在小土丘上,,四面環(huán)水,,北側(cè)設(shè)有水關(guān),亦稱西水關(guān),、鐵欞閘,。《燕都游覽志》有“水關(guān)在德勝門西里許,,水自西山高梁橋來,,穴城址而入,有關(guān)為之限焉,。下置石螭,,迎水倒噴,旁分左右,,即吸復(fù)吐,,聲淙淙然自螭口出?!庇捎谒P(guān)風(fēng)景秀麗,,人文景觀甚多,被稱之“都下第一勝區(qū)也”,,劉侗,、于奕正則稱之“游,則莫便水關(guān)”,?!秲魳I(yè)湖訪古錄》亦有“祠前槐柳錯生,高柯翳日,,低枝臥流,,菰蒲怒長,與樹蔭成一碧,。疊石為崖,,磴可座可憩?!?/p> 海潮觀音庵亦稱什剎海海潮觀音禪林,,俗稱觀音庵,,位于銀錠橋胡同9號及后門,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記項目,。始建年代不詳,。從該庵內(nèi)鐵香爐上“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海潮庵”等字銘文上看,此庵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已經(jīng)建成,。清《雍正廟冊》《乾隆廟冊》均有記載,。此庵因緊鄰什剎前海,夜間風(fēng)停人靜時可聽到波濤拍岸之聲,,故名,。崇禎六年(1633)冬季,英國公張維賢乘冰床來到銀錠橋旁,,見風(fēng)景極佳,,急忙購買海潮觀音庵廟地構(gòu)筑新園?!队聢@》有“東過而春夏煙綠,,秋冬云黃者,稻田也,。北過煙樹,,億萬家甍,煙縷上面白云橫,。西接西山,,層層彎彎,曉青暮紫,,近如可攀,。”筆者在2006年走訪中發(fā)現(xiàn)前殿梁柝立柱處繪有大量彩繪,,其年代可追溯于明代至民國時期,。 三圣庵在今鴉兒胡同67號?!堆喽加斡[志》有“三圣庵在德勝街左巷后,,筑觀稻亭,北為內(nèi)官監(jiān)地,,南人于此萟水田稉秔分塍,,夏日桔槔聲不減江南?!痹诘赖摹度モ钟浻巍酚小暗聞匍T內(nèi)東偏,,有公田若干頃,中貴治之,,引水為池以灌,。沿池數(shù)里,綠楊鬖鬖,,一望無際,。池邊一庵,曰三圣,,面市背田廟,,門前古木四章,身如青銅,,亭亭直上,,蒼翠可愛。殿堂不甚崇,,然極雅麗,。”《帝京景物略·三圣庵》有“三圣庵,,背水田庵焉,。門前古木四,為近水也,??氯缜嚆~亭亭……臺上亭,曰'觀稻’,?!睆摹肚【┏侨珗D》上看,三圣庵坐北朝南,,有東西兩院,。東院為正院,有正殿三間,。西院有南北房各三間,。20世紀(jì)30年代三圣庵尚存。 太平庵亦稱滇省香火院,、天仙太平庵,、余氏家祠,德勝門原西水關(guān)60號,。據(jù)明崇禎七年(1634年)《太平庵碑》記載,,廟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原為王聚洲所構(gòu)筑,,稱滇省香火院,,為云南會館之用。此庵部分殿房出租,,剩余殿房為僧人焚修之用,,剩余資金存入云南會館帳上,,“預(yù)儲不虞之費”。后在擴(kuò)建中掘有“太平庵”三字片石,,遂改名太平庵,。從《乾隆京城全圖》上看,太平庵位于西海北岸,,依水而建,。坐北朝南,略向東傾斜,,院落較為寬敞,,但殿宇不多。僅有山門三間,,正殿三間,,另有小房二間。1941年曾任國民北洋政府大理院院長的余棨昌(字戟門),,在太平庵舊址建余氏宗祠,,在臨水處構(gòu)筑二層小樓,名濯夢樓,,自稱怡園老人,。祠內(nèi)西側(cè)墻壁嵌有1941年6月蕪湖洪榮撰,永新陳繼圣書的《北平余氏宗祠記》,。東側(cè)墻壁嵌有清末御史余縉撰,,王良常書的《諸暨余氏祠堂碑銘》?!吨T暨余氏祠堂碑銘》有“得此庵,,庵荒廢已久,頹殿僅存,,亟修葺之改為家祠,。臨湖筑樓數(shù)楹,以為祭余飲馂之所,。舊有毘盧佛像仍供奉殿中,,重鐫諸暨。祠堂碑銘甃于東壁,。復(fù)求洪鑄生同學(xué)前輩為記,,甃于西壁。祠額仍附寫太平庵三小字,。已仆舊碑,,樹立院中,以存古跡”。余棨昌著有《故都變遷記略》,,為當(dāng)年研究北京發(fā)展史的參考書目之一,。 “一廟”特指廣化寺,民間則認(rèn)為與什剎海寺有關(guān),?!度障屡f聞考》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池上,,元時有僧居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計數(shù),,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焉,。”明天順五年(1461)又有僧人仿效前朝之法,,誦佛積米,,四眾贊助,重建廣化寺,。廣化寺占地20余畝,,三百多間殿房,分為五路,,中路主體建筑有照壁墻,、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之洞任軍機(jī)大臣兼管學(xué)部時,,在廣化寺設(shè)立編譯圖書,。三十四年(1908)張氏委托兩江總督端方購買湖州姚氏和揚(yáng)州徐氏私人藏書運至北京,存放在廣化寺,。宣統(tǒng)元年(1909)經(jīng)奏請在廣化寺成立籌備京師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1912年8月正式開館。什剎海亦稱十岔海,、十剎海,、十剎海庵、古剎十剎海廟,,位于糖房大院27號,,德勝門內(nèi)大街64號,西城區(qū)文物保護(hù)單位。明萬歷年陜西僧人三藏在張姓,、劉姓二位太監(jiān)捐獻(xiàn)宅第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寺坐西朝東,依次有山門三間帶左右耳房各二間,,前殿三間及南北配殿各三間,、南北配房各三間。正殿三間及南北配殿各三間,。后殿五間及南北配殿各三間,。共有殿房四十間。十剎海寺雖然規(guī)模不大,,卻在京城具有一定影響,。由于住持僧三藏“終身未嘗寢,多立少坐,,危坐即其休臥時,。主十剎海二十年,終未飯長住一顆,。日出乞食,,歸立鐘板側(cè)”,寺僧們節(jié)儉成風(fēng),。若干年后京城一帶遇受旱災(zāi),,十剎海寺用積攢下來的糧食救濟(jì)災(zāi)民。人們故把十剎海寺南側(cè)水域稱之十剎海,,為什剎海名稱來源之一,。 什剎海的“三座橋”由于什剎海水域?qū)掗煟阌诰用癯鲂?,先后出現(xiàn)了西步梁橋,、萬寧橋、銀錠橋,、德勝橋,、甘水橋、清水橋,、大石橋,、太平橋等橋梁。民諺中的“三座橋”泛指萬寧橋,、銀錠橋,、德勝橋,亦特指月牙河上的三座橋,。 萬寧橋始建于元代,,亦稱海子橋,、洪濟(jì)橋、越橋,、澄清閘,、響閘橋,俗稱后門橋,、地安橋,。萬寧橋曾是通惠河重要水上樞紐之一,橋旁設(shè)有澄清上閘,,通過閉閘蓄水方式抬高水位,,從通惠河駛來的漕船可停泊于積水潭港中。元代,,萬寧橋東側(cè)的水道稱通惠河,,亦稱玉河,,西側(cè)為什剎海水域,。橋的東西,南北兩側(cè)分別為原大興縣,、宛平縣管轄范圍及北京中城與北城交匯處,,因此又有界橋之稱。受鼓樓大街商區(qū)影響,,萬寧橋畔商鋪林立,。慶昇祥羊肉鋪被稱之“橋兒滿”。合義齋,、和順居,、福興居則被稱之“后門橋灌腸”,。舊時,橋下有測量水文的柱石,,柱身刻有“北京城”三字,,有“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之典故。 銀錠橋形始建于明代,,因形狀得名,。銀錠橋在什剎海乃至北京城極具影響。站在銀錠橋上向西眺望,,近水遠(yuǎn)山,視野極為開闊,。眼前是楊柳夾岸,,蔥蘢流翠,;遠(yuǎn)處是青山疊翠,,郁郁蔥蔥,。再加上樹木掩映中青磚灰墻、錯落有序的民居建筑,,恰似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長卷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銀錠橋又有“銀錠觀山”之說,亦稱“銀錠觀山水倒流”,。 德勝橋位于德勝門內(nèi)大街中部,明代所建,。清代的《京師坊巷志稿》注有“德勝橋,玉河水由積水潭至橋下合流,,南逕李廣橋,,東迤為十剎海,有耍貨市,。正黃旗滿洲都統(tǒng)署在橋南,。”舊時,,德勝橋附近有太師圃,、漫園、楊園,、鏡園等私家園囿,又有真武廟,、永泉庵,、興德寺、蓮花庵,、金剛寺,、普濟(jì)寺,、觀音寺等宗教建筑,還有月牙河,、楊柳灣,、稻田等絕佳景致,,眾多文人墨客匯聚于此賦詩填詞,抒發(fā)情感,?!对娢乃C萃什剎?!酚小耙磺嘏_半畹花,遠(yuǎn)山如髻隔層紗”“稻花水漬御池香,槐風(fēng)陣陣宮云涼”等句。 三座橋,,亦稱三轉(zhuǎn)橋,、越橋、海印橋,,為月牙河上橋梁之一。清《光緒順天府志》有“越橋俗稱三座橋,,越或月,座或做轉(zhuǎn),,舊名海子橋,。”明代中期為保證皇城用水,,在德勝橋東側(cè)至前海之間開鑿一條溝渠,,因形狀猶如一道彎月,故稱月牙河,。三座橋位于今氈子胡同與三座橋胡同之間,,南北走向單孔石質(zhì)孔橋。由于與氈子胡同,、南官房胡同,、前海西街、羊角燈胡同,、龍頭井街,、千竿胡同相交,為什剎海較為繁華之地,。 金絲套里的“海眼”“金絲套”特指大,、小金絲套胡同。這兩條胡同從明代染織所,、供應(yīng)廠轉(zhuǎn)化而來,,曾一度稱金銀絲絳胡同。1911年后分為兩條胡同,,即大,、小金絲套胡同。1965年定名為大,、小金絲胡同,。金絲套里的“海眼”特指槐寶庵里的那眼古井?;睂氣忠喾Q槐寶探海寺,、靜海寺,位于大金絲胡同甲33,、35號,,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記項目。始建于明天啟年間,?!堆嗑┰L古錄》有“什剎海西北隅,有寺曰凈海寺,,俗名槐寶庵,為前明天啟時建,,后為清初達(dá)天和尚掛錫之區(qū),。內(nèi)有古槐一株,其干南傾,,樹心已空,,葉猶茂盛,,其勢蜿蜒,宛若龍蟠,。上系鐵鏈如綆,,詢諸土人云,因達(dá)天參修時,,此樹嘗為人祟,,故制巨鏈以制之。今仍存,?!?《燕京勝跡錄》亦有“金絲絳胡同槐抱(寶)庵,榆槐各半株,?;睒渖写嬉澡F索貫之。相傳此樹之影會隨達(dá)天和尚朝南海,,故又名探海寺云,。”寺內(nèi)古槐下曾有眼水井,,不但水質(zhì)清冽,,甘甜可口,還連著什剎海水脈,,因此被稱之“海眼”,。海眼里住有一條妖龍,經(jīng)常跑到什剎海興風(fēng)作浪,。達(dá)天法師在槐寶庵擔(dān)任住持期間順應(yīng)民意,,將此妖龍降服。為了感謝達(dá)天法師,,附近居民把他掛錫之所稱為凈海寺,。 除“九庵一廟三座橋,海眼就在金絲套”外,,民間還傳有鑄鐘娘娘,、拈花寺募化牛、匯通祠雞獅石,、護(hù)國德勝庵鐵影壁,、城隍出巡等傳說。 |
|